國家電影資料館
放映筆記    電影情書    私房影評    電影五四三   
328 2011-10-07
側寫動畫紀錄片研討會「動畫的真實:動畫、紀錄片和動態影像」
2011年,第67屆的愛丁堡電影節(6/15~26),被各界認為是這個歐洲「老牌」影展面臨重大考驗與轉型的一年。包括預算的縮減、原藝術總監Hannah McGill的離職(由英國獨立製作影人社群Shooting People的執行長James Mullighan接下策展任務),以及於2010年12月提出的新藍圖與實際成果之間的落差,在媒體上引起不少質疑、議論。儘管這些新的嘗試、事務性的爭議和略嫌凌散的影人單元合作顯然搖撼了影展的聲勢,但有個單元卻值得特別注意。「動畫的真實:動畫、紀錄片和動態影像」(Animated Realities: Animation, Documentary and the Moving Image ),為期兩天的動畫紀錄片研討會。白天是論文研討,晚上則安排與會者參加動畫記錄片放映單元。內容的安排上(包括品質和數量),具野心地試圖結合電影理論和實務,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探索、觀看這個逐漸興起的視覺領域。
327 2011-09-30
大唱老新潮:看《那個不多情》
《那個不多情》於五六年歌唱片盛期,由製片人張仲竹、導演王天林製作。劇情主線聚焦於從澳門來唸音樂專修學校並寄宿於香港姊姊家的漂亮女學生,惹來眾人拜倒裙下、爭相追逐,又弄得姊姊誤會丈夫與人有染,但最後仍和曾江飾演的音樂班同學修成正果,儼然是一部典型的歌唱愛情喜劇片。片中除了「鍾情/姚莉」的當紅女角及代唱組合,也邀請了中國歌后張露和小周璇董佩佩加入客串,她們在片中飾演自己,分別演繹各擅的曼波夏威夷曲風,像是張露的《呼拉拉夷》、《跳一個曼波》,及嬌甜的中國風小曲,如董佩佩的《花生米》和《花開粉蝶來》,為劇中的音樂元素頻添新意,張羅各種觀眾的需求。
326 2011-09-15
重看1975年的「歌唱愛國政宣佳作」:熱血國片《梅花》
除了賺人熱淚的情節,劉家昌創作的主題曲《梅花》在電影上映之前,便已經由各媒體密集播送全國。更邀集當紅的原野三重唱、青青合唱團,以及甄妮、尤雅、和鳳飛飛三姝攜手合唱。《梅花》電影、和歌曲在官方的支持下,推送至各級機關、軍隊、學校、甚至是幼稚園和海外僑界。除了時逢當年愛國政宣片之熱潮,《梅花》成功的關鍵也在於劉家昌將電影與音樂作了振奮人心的結合,挪用了「歌唱文藝電影」的形式,創作了一部朗朗上口的「歌唱愛國政宣電影」。鏗鏘激昂的旋律,搭配俊男美女的臉孔,再加上悲壯淒涼中不失溫情的劇碼,皆促成了《梅花》產製和宣傳的成功。
325 2011-09-16
往事有誰為我數:看《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由白景瑞導演,在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和《看海的日子》等文學電影獲致熱烈迴響之後,繼續燒炙這股電影追溯文人傳統的企圖與風潮。事實上白先勇的著作已屢次轉換媒介,改編製播成電影或電視劇,除了《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近年在大陸有劉曉慶主演的話劇版(2005)和范冰冰領銜的電視劇版(2008)之外,回顧80年代,再現同志文化的《孤戀花》和《孽子》都先後有過林清介(1985)和虞戡平(1986)的電影文本,但對於這兩部,我們最感熟悉的,還是曹瑞原分別在2005年和2003年為公視製作導演的電視劇; 若顧全這種由電影和文學聯袂合構的互文性質,當我們看著螢幕,就必須意識到兩幀疊置的框架,正行使著作者的風格、形式和美學堅持等特徵,爭相發言的同時,也在藝術和商業擺盪之間作出權衡。
324 2011-09-09
《此間的少年》-未曾轟轟烈烈,已然歸於平淡
印度片《三個傻瓜》以知名學府為背景,在臺灣上映時得到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在今年的北京,校園電影《此間的少年》也頗受矚目,影片在故事背景北京大學的售票放映場場滿座,DVD首發前就有數千張的預訂。但它不同於《三個傻瓜》的勵志效果和批判性,與其說出自在校學生之手的《此間的少年》是「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不如說它飽含無限愁悵。這個故事鏈接了今日年輕人對北大的嚮往,觀眾的自我投射與預想,還有畢業校友的追憶和感傷。當然,我們也不至於以為只要塑造出人物結構,江湖的存在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少年們早已對未來的世故做好了準備。
324 2011-09-09
尋訪台灣影像地圖:「文學.電影.地景」學術研討會
「文學‧電影‧地景」學術研討會將於十月一日、二日在台灣文學館舉行。由台灣文學館主辦,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並廣邀國內外電影、文學與空間與建築領域的學者齊聚一堂。研討會的討論議題包括:文學中的地景、臺灣電影與異質化空間、當代臺灣電影中的地景、電影中的文藝與校園地景、電影中的台北、文學與電影中的巷弄、道路與風景等。論文內容從日治時期、鄉土運動,乃至台灣新電影的重要導演蔡明亮、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皆有涉獵。除了論文發表之外,大會並邀請知名電影人也是知名作家的小野以「臺灣電影中的文學性格和地景的去中心化」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為研討會拉開序幕。研討會次日將有兩位電影導演黃明川與林靖傑以及電影學者林文淇共同座談,討論「台灣電影中的文學與地景」議題。 台灣文學館於2010年出版《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一書,經由多位電影人、文學人揀選出三十部「文學電影」,記錄了整個台灣島的地景,永恆保存了台灣風景的實像。此書的出版除了拉近電影與文學原本就已密切的關連外,更提供從文學與藝術回顧土地以及從土地審視文藝創作的多元觀點。
323 2011-08-26
無法面面俱到的《假面》
一連串陰森的可怖圖像、一個身分不明的小男孩、一個沉默不語的女演員、以及一個滔滔不絕的護士…這樣簡單的元素,卻組成了柏格曼(Ingmar Bergman)最抽象晦澀的作品:《假面》(Persona, 1966)。《假面》自1966年拍成以來,一直都是電影精神分析的典範文本,在電影現代主義與反身性策略的討論也一直未曾少過。基本上這些分析都能清楚的指出《假面》是內容與形式相呼應的影片,對於沉默與相似等主要題旨,也都以場面調度與細節分配來支撐;而大多數的論者也都沒有忽略全片揉合現實與夢境的敘事模式,以及片首片尾對電影放映的直接指渉,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就明確指出《假面》所講述的是電影的自我吞噬,而這也正是《假面》作為現代電影的條件。
322 2011-08-25
雋永不息的映畫風景:《窗裏窗外》書評
關於明星出書,向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內容教授減重塑身、美容時尚、料理美食或豪門媳婦養成等「工具書」已成了銷售保證,而演藝圈中倒也不乏文字有所造詣的寫手。但若是由縱橫七、八、九零年代華人影壇的絕世美人林青霞親筆撰寫,金獎美術指導張叔平負責裝幀設計,美學大師蔣勳、文學名家瓊瑤、散文大師董橋、現代文學作家馬家輝等人皆撰文寫序的散文集;恐怕不僅是電影界,同時也是文學界的一大盛事。直至今日,林青霞首度以作家之姿,帶著一共收錄了四十多篇長短不一,且全是在香港、大陸和台灣各大媒體上發表過的美麗散文《窗裏窗外》回到大家面前。
321 2011-08-19
後現代的時/食典:《立喰師列傳》
為邊緣人物立傳的案例並非有史以來頭一遭,但特別為吃霸王餐的人作傳,大概也只有像押井守這樣具惡趣味的導演會認真看待如此可能性。「立喰師」一族的起源來自押井守一次被問及:「如果不當導演的話,你想你會是什麼?」這個問題而產生的。押井守首先在輕文學雜誌「The Sneaker」連載他夢想中的第二事業版圖,接著欲罷不能的將它們翻拍成電影,繼《立喰師列傳》後,還有《真.女立喰師列傳》續集電影出產。本片處處可見導演大玩反身性、互文、懷舊、諧擬(parody)等被歸類為後現代電影元素,堪稱是運用「押井守風格」的經典作品。
320 2011-08-12
吞食‧影像
關於食物的影片實在太多了。食物關於生活、文化,也關於性與身體。許多影片以食物點帶出家庭關係與文化氛圍,成瀨巳喜男的《飯》(1951),李安的《飲食男女》(1994),與陳英雄以日常點滴隱喻生活禪學的《青木瓜的滋味》(1993),都是以食為喻展開故事情節的代表。其中比較有趣的,當屬伊丹十三的《蒲公英》(1985),導演在兩條主要的敘事線間,又以電車串連城市角落中各式各樣的吃食樣貌,企圖將普羅大眾對吃的癡情嗜好一網打盡,因此,食物與吃不僅豐富了人,更一躍成為電影本身的主題。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47頁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