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放映筆記    電影情書    私房影評    電影五四三   
410 2013-06-02
新里程碑的時代:黃仁談《新台灣電影》
「新台灣電影」的提出,一方面鼓勵研究者嘗試不同的史觀,再檢視台灣電影史,並再思考台語電影於影史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將近年台灣電影發展視為過去台灣電影的延續,整理出變與不變,也透露出尋求台灣本土特色的渴望……
409 2013-05-27
國族流散:《應許之國,雙重人生》
自195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初期,前後約莫有九萬名在日本定居的韓裔僑民,響應北韓政府號召「榮歸祖國」,建設社會主義天堂。《應許之國,雙重人生》反省的即是這段骨肉永遠離散,喪失選擇自由的歷史悲劇,梁英姬以邊緣/女性/藝術的身分,向中心/男權/政治發出抗議之聲,為「女性在邊緣書寫歷史」下了絕佳的註腳……
351 2012-03-30
(反)極權‧克隆‧影像
本文試圖從911恐怖攻擊事件中,恐怖份子炸燬世貿大樓的影像,對照《V怪客》電影中,摧毀老貝里(Old Bailey)與國會大廈等集權象徵的建築物,來探討摧毀建築物所給出的影像衝擊與象徵意義為何;同時,恐怖主義的「無頭」人形,是如何建立一種反抗西方(尤其是美國)霸權政體的克隆圖像,形塑出一種制式圖徵(icon),成為對抗體制的象徵模式。最後,運用此觀點來觀看《V怪客》中,”V”始終戴著一抹令人感到冷顫及外加戲謔意味的蓋‧福克斯微笑面具,並且探究為何人民為何最後紛紛戴上蓋‧福克斯,成為「V怪客」,並延伸2011年「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 集體行為。
346 2012-02-24
那些以愛名之的,放也放不下的心事:戀夏(500日)
擁有可以對話的身體,能夠分享稀奇的小話題,在公共場所嬉玩惹人注目的遊戲,在家具賣場假扮夫妻,關於彼此之間定義的最大公約數卻是「朋友」。朋友嘛,沒有非一起度過不可的週末,不必要掌握對方交友狀況所以毋須查勤,可以選擇分享心事或是保留成祕密,太多的探問不被允許,答案四兩撥千斤因為只求開心,沒錯最重要的事情是:要開心!我們不是砲友(那太膚淺?),也不是男女朋友(那太麻煩?),我們僅僅是朋友。在親密關係中,擁有這樣的「朋友」是不是能夠自由自在又開開心心呢?這不是愛情故事卻是關於愛情的故事。這是電影戀夏500日試圖要說的故事。
345 2012-02-17
生死之魂.沐於森林之中的療傷:《殯之森》
河瀨直美在這部《殯之森》中的敘事表現可說是非常平淡而沈靜,節奏也是緩慢地進行著,尤其是在前半段一直到進入森林裡才稍微加快,但這樣淡如水的《殯之森》給觀眾的那悠悠的傷感卻濃得散不去。日本電影中的慢節奏、長鏡頭美學絕對是一大特色,從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河瀨直美…等都可從其作品本身看出端倪。《殯之森》探討著生與死,生者對於死者存留在心中深深的遺憾與悸動,這在日本電影中並不少見,像是岩井俊二的《情書》、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都處理了對於逝去的人某種追憶和遺憾感。而在《殯之森》卻略有不同,河瀨直美在敘事處理著墨不多,而將那深沈的情感展現於自然的力量上,電影中森林裡的一切就好像是死者的化身,在此自然和人同為主體,在森林之中安靜地療傷。
344 2012-02-10
療傷,在死亡的界線之間
歐容是法國的新一代導演,早期作品題材大膽且具有戲謔風格,透過角色人物間沉默的窺視和迂迴的刺探,他對人性的操控、感情剝削的細膩描寫,冷冽地述說每個人在自設的真理中尋獲生存下去的勇氣並抹除了幻想與現實空間的界線,《砂之謎》和《最後的時光》可被稱為歐容的死亡二部曲。《砂之謎》故事開展在一對夫婦照往常地在法國南部的海邊度假,一個寧靜的午後丈夫下海游泳卻從此消失。《砂之謎》述說的並不在於緝兇或是找尋真相,而是妻子在創傷後的心理反應;探討一個人如何去感受他人的死亡之過程,也就是接受他者之死。延續這樣的脈絡,《最後的時光》並不將焦點放在同志劇情上,而是透過一個瀕臨死亡的過程,討論一個人要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死亡歷程。
343 2012-02-03
「自畫像」式書寫:《臉》
蔡明亮的第十部劇情長片《臉》是應羅浮宮之邀作為其典藏而拍攝的電影。十九世紀迄今,羅浮宮始終是當代藝術家最嚮往之處。當羅浮宮再度開啟當代藝術創作的計畫,將「電影」視為主要藝術的創作形式,如同其他視覺藝術被羅浮宮列為館藏。那我們應更進一步提問,蔡明亮究竟具有怎樣的魅力能從兩百位導演中脫穎而出成為羅浮宮首次投資拍攝的導演。蔡明亮明確的導演作者的風格早已在他先前九部劇情長片中確立。然而,《臉》作為羅浮宮的典藏作品如此特殊的地位,又該以怎麼樣的視角詮釋?透過與蔡明亮的訪談及演講資料,導演自身將《臉》這部作品視為自畫像,而非自傳。
342 2012-01-12
The Space of A Kiss,杜可風的影像語言實踐:《三條人》
1998年,以「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揚名世界的杜可風第一次與他的攝影機劃出距離,執導以身邊朋友為題,深具個人傳記色彩的電影《三條人》。這部描寫位於跨文化世界中曖昧體驗的電影在他的攝影手記《放色海外-杜可風非中國電影筆記》中,杜可風提及它是一部「給大海的感謝信」,也是一場「語言的旅行」。三個人,來自不同地方──琉球(日本)、愛爾蘭(英國)、中國,聚集於香港這個位於中國的自由之地邊陲之處,在地理與空間上與母國和常規社會拉開了一段距離,以不純熟的語言溝通著,做著時空差異的記憶之夢。
341 2012-01-06
又遠又近,兩位Lola:《阿嬤打官司》
《阿嬤打官司》英文片名《Lola》在菲律賓語意指「祖母」。電影透過一名因遭遇搶劫手機而枉死橋下的青年遇凶事件,牽連出兩位同名老婦Lola Sepa(Anita Linda飾演)、Lola Puring(Rustica Carpio飾演)各自為其孫權益奔走的過程。經由這起搶劫殺人事件,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延續前作《馬尼拉槍擊》(Tirador, 2007)、《高潮滿座》(Serbis, 2008)、《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 2009)等片,對於菲律賓社會現實狀況的凝鍊觀察,他再一次淋漓地發揮手持鏡頭寫實感與在場性,除此即時捕捉層出不窮的突發狀況外,並使得本片整體瀰漫游離、飄蕩不安的特質。無止盡的行走、陸上汪洋與城市裡迷宮般的狹窄街巷因而成為電影中的重要視覺意像。
340 2011-12-30
色彩中工業城市的無盡耽溺、沉淪與疏離:《紅色沙漠》
在這個以視覺經驗主導的世界裡,色彩充斥於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吉光片羽,不同波長的光在視覺器官中形成不同的色感,進而導致人產生帶有情感的心理活動。在安東尼奧尼首部拍攝的彩色影片《紅色沙漠》(II Deserto Rosso, 1964)中,完全沒有出現「紅色沙漠」來呼應的片名,反而是藉由女主角茱莉安(Giuliana,由Monica Vitti飾演)的獨白呈述:「在我夢見我在床上,床在移動...我看到,有人在移動的沙漠上,慢慢地陷下去,越來越深……」 ,藉此想像人在沙漠中不斷往下沉的意象。片名中出現的「紅色」不僅是最能引發情感的色彩,更能讓人心跳與呼吸加速,代表著暴力、侵略,以及熱情,同時也是愛的象徵。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47頁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