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2012-03-30 | 電影研究 |
(反)極權‧克隆‧影像
文 / 吳景琦

一、前言:
2001年9月11日上午8點46分,一架美國航空11號班機因恐怖份子的劫持而襲擊紐約世貿中心(Woeld Trade Center)北座大樓,並隨後另有兩家民航飛機分別撞向南座大樓及五角大廈(The Pentagon),造成近三千人的死亡。美國政府直指阿富汗基地組織首腦賓拉登(Osama bin Laden)與塔利班政權主導此次的恐怖攻擊行動,1也開啟美國進行反恐戰爭的序幕,開始對於伊斯蘭世界展開「復仇之戰」。美國布希政府(The Bush Administration)藉此發動所謂「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ism),以「逮捕911恐怖攻擊事件首腦賓拉登」及「懲罰塔利班(Taliben)政權支援恐怖份子」為藉口,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剷除中亞地區反美的穆斯林勢力;之後,又以「懷疑擁有毀滅性武器」之名,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雖然打著「正義對抗邪惡」之美名,掀啟對於伊斯蘭世界的戰爭,但是自戰爭發生以來,卻受到部分國家的質疑或抗議。2

世貿大樓的攻擊與墜毀,透過電視與平面媒體,24小時不停地現場轉播及重播,尤其是世貿大樓被撞擊、崩塌的的一瞬間,透過影像的即時傳輸、報導,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恐懼與創傷的印記(impression),相關的影像歸類為一種「恐怖」(terror)的格調─飛機的撞擊、世貿大樓的爆炸、建築殘骸的崩毀、散落的傷亡屍體等影像,不斷地在相關新聞報導傳送到世界各地的角落。這樣的恐怖影像,具有一種有機生物性(biological)的特質,如同細胞般的無性繁殖(Asexual cloning)、分裂,不停地向外拓延,尤其是在這樣的恐怖行動之下,融合新的技術上科技的影像及字面上的影像恐懼,遂成為一種生物性影像(biopicture)。3

恐怖主義的無性擴延如同一種瘟疫、病毒、或是癌細胞,與克隆(clone)的概念極為相似─它壯麗的破壞行動及象徵性的摧毀中,無形地擴散並毫無預警地擊垮。4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了一種無靈魂、無頭(acephalic)的克隆形式,因為無性繁殖的特徵,將製造出相似性的進化結局,並且各身體器官開始退化,到最後失去人類物種
5無論是恐怖份子頭戴頭套,或是以矇臉的方式,以去除臉部特徵,成為一種「無臉(頭)」(faceless,headless)的圖像(icon),而這樣的圖像,對於美國政府來說,成為一種恐怖份子的典型象徵;但對於阿拉伯世界來說,是對抗西方霸權的象徵圖像。如同在《V怪客》(V for Vendetta,2006)中,主人翁─”V”帶著16世紀企圖炸燬國會大廈的蓋‧福克斯(Guy Fawkes)的面具,對抗在2020年左右名為「北方之火」(Norsefire)的極權政府組織。

因此,本文試圖從911恐怖攻擊事件中,恐怖份子炸燬世貿大樓的影像,對照《V怪客》電影中,摧毀老貝里(Old Bailey)與國會大廈等集權象徵的建築物,來探討摧毀建築物所給出的影像衝擊與象徵意義為何;同時,恐怖主義的「無頭」人形,是如何建立一種反抗西方(尤其是美國)霸權政體的克隆圖像,形塑出一種制式圖徵(icon),成為對抗體制的象徵模式。最後,運用此觀點來觀看《V怪客》中,”V”始終戴著一抹令人感到冷顫及外加戲謔意味的蓋‧福克斯微笑面具,並且探究為何人民為何最後紛紛戴上蓋‧福克斯,成為「V怪客」,並延伸2011年「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 集體行為。

二、恐怖影像與無性繁殖(clone)
911事件的發生當下,各國媒體爭相報導,即時影像、畫面,利用網絡技術傳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使得除了現場以外的人士,皆能感受到恐怖攻擊事件裡,所帶來的震撼與懼怕。然而,在發生事件的數個月之間,驚人的畫面不斷地重播及再製,恐懼的心理層面不停地被堀出、反芻,也使得美國布希政府甚至下令媒體不得再播出世貿中心大樓遭撞擊與倒塌的影像,以免再度傷害美國人民的心。

理性的恐懼與真實的威脅皆來自於無理性的焦慮及神經機能的恐懼症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恐怖的複製是一種「基因」(gene)的,6並且「克隆恐懼症」(clonophobia)一詞,可全然地解釋上述的恐怖影像畫面所帶來的恐懼蔓延。克隆(clone),以希臘文的詞源角度解釋,原為「細支」(twig)或是「插枝」(slip)之意,並且早期的應用在植物學以及栽培植物的技術上。球莖類之植物若是要分株,必須要利用接嫁、切枝(cutting)等技術,來栽種另一個獨立的新個體。而在生物學的應用則是更廣泛地去定義:任何單細胞或是有機體以無性繁殖的方式,從原是有性生殖的血統個體分裂出來(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植物學的克隆,是將另一個單一個體複製出另一個產物,如同雙生子或是副本(duplicate)的概念;生物學的源引,從所有動物身上到亦擴展微生物面向中,人類身體的內在有機無性繁殖,如細菌或是抗體等,尤其是包括癌細胞在內的許多細胞組織,皆能迅速地產生自身繁殖。然而,這樣的無性繁殖,卻無法如同有性生殖般的產生隨機化或是混種的可能性,而是「奴隸般」(slavish) 無創新的拷貝及分裂。

因此,克隆的字面(literal)意義,回到對於圖像的轉喻及隱喻,「奴隸般的模仿」(slavish imitation)對於文化及人類行為的領域中,更有貼切與精確的解釋─相同基因複製的社交行為、機械般複製人類的世界、模仿的行為等,克隆複製已經逐漸進入世界的每個角落。7克隆複製也已經朝向一個全新的隱喻領域,亦超越文字字面上本身的意義,全然地運用到去機械的、建築的、制度的,甚至是圖像自己本身。如果圖像是個圖徵(icon),是一種指涉相像或是相似的象徵,克隆複製可稱為是一種「超級圖像」(superimage),即為完美的複本,不但外表相似,連本身內在也相同,一種「深度拷貝」(deep copying)─視覺或是知覺的表面,去複製內在的建構。克隆複製成為圖像自身產生圖像,圖像產製技術的最佳隱喻形式。8

回到「克隆恐懼症」─人類的恐懼行為,無以附加地不斷地擴延,以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觀點,這樣的克隆複製的創造,如同一種拒絕死亡的症候以及邪惡地擁抱虛假,反常的去滿足死亡的驅力。而這樣的行為,就像是沒有靈魂、沒有頭的有機複製人,身體的各部份開始可採收(harvested)及商品化,9因為手臂、雙腳、腎臟、肝臟等器官,皆是具有高度價值的「商品」,尤其它們如果能在有機的克隆複製中被移植,其相同的DNA特徵將防止宿主身體的免疫系統排斥移轉的器官,而只有腦(頭部)無法被移植,是最沒有商品化價值,布希亞稱之為「幻影」(simulacrum),或是「沒有原始的副本」(copy without an original)。恐怖份子頭戴著頭巾,屏除這個沒有用的附屬器官(除了維持剩餘身體的自主存活功能之外),這樣克隆複製成為沒有情感與心智,不僅如同動物一般,更像是植物的狀態,同時,移除人臉的特徵或許也能得到共鳴的感覺。

當然,也並非只能套用在單一有機化個體複製自有機化母體的情況,也適用於一整個整體。如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所執導的《星際大戰─複製人全面進攻》(Star Wars Episode II :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中,複製人軍隊正符合上述的的模式,我們不但看到的是一種相似但卻獨立的複製人,並且所有的複製人皆是來自賞金獵人的基因所培養、製作出來的。每個複製人不僅外表相同,頭戴全罩式鋼盔(如同恐怖份子頭戴頭巾一般);在看不見的內在裡,也因為來自同一的基因母體,就像是一種組織(organization)相互綿密著,組合成一個群體(corporation),無法切割。

三、恐怖主義與世貿大樓
恐怖主義始源於法國大革命,是一種交戰狀態、暴動、及操作群眾情緒的完善戰略。而現今的恐怖主義一貫地在生物訊息(bioinformatic)的架構下,如同一種傳染性疾病的社會現象。10在911恐怖攻擊事件當中,恐怖主義的信念是建立在一種「反美情緒」的基礎架構之下,並且與穆斯林宗教中的「聖戰」(Holy War)理念相互結合,意圖對於平民或非戰鬥人民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以達到恫赫人民或脅迫政府實行或取消某些行動的行為。然而,恐怖份子為了達成聖戰的使命,不惜犧牲生命,脅持民航飛機,撞向世貿中心大樓。那一瞬間,在911恐怖攻擊事件當中,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一種圖像式的蕈狀雲(rushroom cloud),也親易的連結到核爆的所產生的畫面。以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恐怖份子襲擊、炸燬世貿中心大樓,是因為世貿中心大樓為一種「世界圖像」的全球象徵,被視為「另一種偶像」,即「反圖像」(countericon)的創造。因為對於正統穆斯林的教義來說,「偶像」是不允許出現的,即反對任何偶像的形式。

而在這樣的「創造」行為,在穆斯林世界來說,並不是第一次。在2001年時,在阿富汗境內的的巴米揚省的大佛雕像─巴米揚大佛(Bamiyan Buddhas),即遭受到偶像破壞者的攻擊與摧毀:即使大佛是一個無罪的雕像,但是因為他再也沒有被膜拜的理由,於是雕像僅剩具有拜物的偶像特性,更重要的是,雕像為「西方世界所關注的文物」。然而,塔利班政權炸毀雕像,就像刺瞎了「西方國家的一隻眼睛」,並且塔利班政權洋洋得意地將摧毀的雕像照片,印製成月曆展示,反而成為了論證了「生物圖像」的邏輯─一個圖像的推毀也許也會成為一個圖像的再製,11以另一種的形式,無性地分裂與繁延。

相同的,美國政府對於世貿大樓建築物倒塌的後續處理邏輯,以象徵性、歷史性、與政治性角度,來作為重新建立美國典型的資本主義招牌。雖然美國政府立即宣布遺址與罹難者視為「聖地」與「英雄」,並且在這樣如此具有紀念性的聖地,也一度規劃重建具有紀念性的建築群,12但這些建築物卻無法足以紀念與安撫這個事件:倒塌的建築物、飛機的撞擊、墜落的屍體、交纏的崩毀等,這些畫面造成美國人民裡的重大心理創傷。雖然新式的建築物取代了已崩塌的世貿中心大樓,但是依然容易令人聯想災難的的畫面與恐懼,因此一位牧師湯尼‧馬福克斯(Tony Mavrakos)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張作品,名為「虛擬的紀念」(virtual memorial)。其內容是將世貿中心的地點,換置成兩塊「十誡」的石碑,並說道:「……雖然世貿中心大樓沒了,但是它依然站在這裡,在沒有人能擊垮它,包括恐怖份子、美國的司法系統、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或是美國的無神論者……」。13

這著實地連結著塔利班政權的「毀佛行動」,因為猶太教十誡中的第二誡便為「禁止塑造任何偶像」,因此世貿中心大樓在宗教的觀點來看,確實是帶有一種「偶像崇拜」的意味,一種「資本主義」、「西方霸權」等象徵意義。所以,無論是恐怖份子擊毀世貿中心大樓、塔利班政權摧毀巴米揚大佛、或是湯尼‧馬福克斯牧師所提出的「十誡」,皆是期望(強制)的將一種具有象徵性的「偶像」加以摧毀、移除、虛化,以符合其信仰的神的旨意。

四、V-clone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know of no reason, why the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這是《V怪客》(V for Vendetta,2006)中,一開頭的經典名言,也一語道出本片自由鬥士”V”出現的原因。片中的的故事起源於16世紀天主教徒蓋‧福克斯(Guy Fawkes)因為不滿英國政府打壓天主教,憤而計畫以大量的炸藥大毀國會大廈並暗殺皇帝詹姆士一世與眾議員的陰謀,但最後卻因消息走漏而宣告失敗。雖然反抗威權的計畫失敗,但是理念卻是依然存在。在未來的不久,英國被名為「北方之火」(Northfire)的極權集團統治,利用高壓的手段統治英國人民:秘密警察,宵禁政策、媒體控制、非基督教者或是同性戀者被視為「國家公敵」等,使得人民敢怒不敢言。而自由鬥士”V”的出現,不僅使得英國極權政體的統治步伐開始錯亂,也使得人民開始追隨自由鬥士”V”的腳步,起身反抗集權。

自由鬥士”V”的策反行動,從炸毀象徵政府的老貝里(Old Bailey)法庭揭開序幕。自由鬥士”V”的炸毀行動,向極權政府宣戰,也用最震撼的方式告訴全英國人民:象徵絕對權力的司法系統,也並非不破之身,作為極權政體的的幫兇,總有一天也會被人民的怒火給擊垮的!就如同911恐怖攻擊事件一樣,恐怖份子以飛機撞擊象徵美國資本主義與軍事權力的世貿中心大樓及五角大廈(Pentagon),14不但實際地運用非正式武力來攻擊美國政府,更重要的是藉由此次的行動,來擊垮美國政府的威權形象、恫赫美國人民,也摧毀極權力量的圖像(icon),完成宗教意義中「反偶像」或「反圖像」的教義。

影像媒體也成為北方之火極權政權作為思想控制的最佳利器:擁有國營電視、節目審查制度及思想宣導節目。然而,自由鬥士”V”也利用媒體系統,進行理念宣導,喚醒英國人民400年前蓋‧福克斯為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而戰的信念。這段令人茅塞頓開的談話與呼籲,透過綿密的廣播系統,傳送到每一家、每一戶的電視機、每一個公共場所的螢幕,將象徵推翻極權、爭取自由的蓋‧福克斯,轉化成蒼白、詭譎的人形面具,如同病毒、瘟疫般細胞分裂地迅速蔓延至每個人的眼前。此時,蓋‧福克的人形面具頓時成為人民心中的一種印記,一種反抗的象徵;對於極權政體的來說,人形面具也成為其眼中「恐怖份子」的代名詞。

英國人民經由自由鬥士”V”的開啟,逐漸地去思考自由的可貴與價值,並且自由鬥士”V”有計畫性地將蓋‧福克的人形面具及服裝寄送到各戶人家當中,期望能在一年之後的11月5日到來之時,大家一同到國會大廈,推翻極權政體。當英國人民開始有人帶上面具、穿上披風時,皆被視為恐怖份子而被逮捕與狙殺,人民的怒氣燄火逐漸高漲,越來越多人成為了「恐怖份子」─蓋‧福克斯,越來越多人走上街頭,縱使極權政體的軍事部署早已待命,但是「恐怖份子」們依然毫無動搖地向前邁進國會大廈,依照約定來紀念11月5日所帶來的重大意義。蓋‧福克斯與自由鬥士”V”的信念,深植民心,猶如克隆的無性生殖,不斷地分裂、繁殖、擴延,為了如同宗教信仰的信念;戴上面具,去除你我之間的顏面差異,回歸到單純又僵硬的恐怖象徵,如同伊斯蘭世界的恐怖份子,成為一種無頭的、無臉面的克隆群體,不再是克隆們(clones),而是一個克隆(集合的單數)。

五、結語
無論是911的恐怖攻擊事件,或是《V怪客》,影像的力量無遠弗界,透過影像本身的力量,使得事件渲染力的強度倍增;影像的操控,原是國家機器控制人民思想的最佳利器。萊妮‧雷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對於希特勒(Hilter)的影像進行剪輯,成功地將希特勒神話/化,也是造就影像操作的經典之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然而,影像也可以是人民對抗極權政府或國家權力的利器,如2010年底,在突尼西亞發生的「茉莉花革命」(Tunisian revolution),人民使用手機或DV拍攝警察與示威民眾衝突影片,並上傳至社群網站(Faceboob)及網路影音網站(Youtube),使得各地民眾迅速地掌握事件的始末,最終使得極權政體崩潰,並且影像的力量開始拓染至鄰近國家。15

16世紀的蓋‧福克斯,作為一種反抗霸權、解放改革的歷史象徵,並且在《V怪客》中被援引成為一個(群)不畏生死、只要自由的「恐怖份子」。對於極權政體(不論是北方之火或是美國政府)來說,蓋‧福克斯的人形面具僅是一種反叛的圖像與印記,但是對於人民來說,它是一種力量,一種你我之間毫無差異的力量:不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不論是你的膚色為何、不論你的工作類別,只要你帶上面具,你我都是一樣,都有相同的信念與理想,一個對抗威權、不公的信仰。因此,在2011年9月17日起,由加拿大的反消費主義組織(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在紐約市的金融中心區─華爾街(Wall Street),所發起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民眾因為不滿大型財團的貪婪與財產分配不公,以及財團長期干預法案與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戴上蓋‧福克斯的面具,以表達其憤怒的情緒,也成為《V怪客》中反極權的克隆恐怖形象的延續。

(本文作者吳景琦為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影像美學組研究生)


註解:
1. 賓拉登也在2004年10月透過預錄方式的影像承認他的確是下令襲擊美國的計劃者。
2. 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國家,及中國、法國、德國等。
3. W.T.J. Mitchell,Cloning Terror-The War of Image,9/11 to the Pres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p.67.
4. 同註3,p45.
5. Jean Baudrillard,The Vital Illus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p18.
6. 同註3,p.25。
7. 同註3,p.27-28。
8. 同註3,p.29。
9. 同註5,p.25。
10. 同註3,p.20。
11. 同註3,p.79。
12. 最為著名的便是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ebeskind)所規劃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
13. 請見http://zzb.bz/XAFGr
14. 對於穆斯林國家的人民眼中,美國的軍事力量是入侵他們最大的力量。
15. 隨後,埃及、利比亞等阿拉伯國家也發生改革聲浪,巴林、葉門、阿爾及利亞則發生大規模的警民衝突。

六、參考資料

外文書籍
W.T.J. Mitchell, Cloning Terror-The War of Image,9/11 to the Pres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Jean Baudrillard,The Vital Illus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電影
《星際大戰─複製人全面進攻》(Star Wars Episode II : Attack of the Clones)
影片年份:2002年
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c)

《V怪客》(V for Vendetta)
影片年份:2006年
導演:詹姆士‧麥克特格(James McTeigue)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數位時代下的修復任務」工作坊
第七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開始徵件
2013巴黎電影節 巴黎創投徵件
第26屆東京影展競賽片徵件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歡聚時光
尋找甜秘客 4/22-5/5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