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製造    國際瞭望    影展快遞    電影名人堂    紀錄之眼   
661 2020-01-24
【圓桌】回溯與展望: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下)
鍾孟宏現在將創作資源借給黃信堯等人的狀況,到底是去做影像跟影音代工,還是真的是黃信堯等人和鍾孟宏有了什麼美學或思想的對話?像是黃信堯,他跟鍾孟宏的偏好在我看來完全不是一個路數。鍾孟宏是藉著底層窺視神秘(所以多用隱喻),但黃信堯的想法就沒那麼形而上。就現階段來說,鍾孟宏仍在拓展他的「門派」,但這種門派的向心力是否能夠超越資源的借用而成為別的東西,我對此比較保留。
660 2019-12-16
「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節目主持人Jerry Carlson專訪
今年10月,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紐約公共電視台CUNY TV「城市電影院」節目合作,推出了台灣電影專題「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五部電影,來自五位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中生代導演:魏德聖、鍾孟宏、張作驥、趙德胤、楊雅喆,連續五週在週末晚間的黃金時段播放。在台灣專題的放映結束之後,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特意為此專題,促成一段Carlson教授的線上專訪,從不同角度談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
660 2019-12-25
短片是未來——專訪「一丁目」總監歐文傑
回憶《非同凡響》去年十一月甫在香港上映,黎智英便告訴他,有興趣做電影相關平台。 聽到此構想,歐文傑形容感覺像「一拍即合」,「如《十年》或是《樹大招風》,這些在香港極容易被歸類為敏感的故事題材,尤其經歷過《十年》,你可以看見在香港的院線上映,是如此困難且侷限。加上電影製作的創作空間非常小,我作為創作人,如果有一個平台,可以放映未能被看見的影片,不用通過審查機制,給予創作者自由創作的空間,都是一件好事。」
655 2019-10-14
共饗光陰的印迹 Together, in Time:世界影音遺產日x國影40
共享的感知是歷史的共業。而歷史,又是萬物所共構。眼下這個時空,或沒有能自動打字書寫的鍵盤,亦沒有一部能張口自讀、內容隨情境改換的圖書,如布帛褶皺層層疊累的時光暗示,託借筆記字條,刺青,相片,或膠捲,在新的光陰裡,勾連(也許時時更新)的舊知覺。
654 2019-09-11
從「說故事」(Story-telling)到「活進故事中」(Story-living):Google News Lab的虛擬實境敘事研究概覽
Google News Lab在2017年發表的VR敘事研究報告「活進故事中:觀眾如何體驗VR及其對新聞工作者之意義的民族誌研究」或許可以從理論層面提供紀錄片創作者一些提示與靈感;本文亦將援引研究報告之外的其他VR作品作為補充。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為了瞭解VR敘事,Google News Lab透過民族誌式的研究方法對9位VR紀錄片和新聞創作者,以及27位VR體驗者進行訪談與研究,同時透過參與觀察的方式,自製作VR專題“6x9”的過程,探索VR作為媒介的特殊性,瞭解VR吸引觀眾的方式,並反思VR創作者應該如何有效透過VR和體驗者交流。
652 2019-08-16
超現實寫真
儘管以詳實記錄為目標,「Archive or Alive」的展出前提從來屬於「超現實」。任何親臨表演現場的觀眾,無論在什麼位置、採取哪一個角度、擺弄哪一種姿勢觀看演出,都不可能得到「全景」視野。表演空間的物質特性,外加演出者和觀演者身體知能的侷限,決定了演出現場只能包容「非全知」視野。全景再現之於表演藝術,(至少由觀演者角度視之),並無所謂如實捕捉,反是極致的虛構再造。
652 2019-08-18
家屋與星空的比喻:記「行影.不離」與「共時的星叢」的策展思考
如果說《日》是一部以黃亞歷導演之名,藉由蒙太奇手法匯集對於風車詩社或說整個近現代世界文藝碎片的歷史影像,那麼「共」特展可以想像成是他如戀物癖般,將展覽作為一個收納這些歷史碎片的博物館,將它們實體化、可視化;那以慶祝之名所舉辦的「行」展,則是策展人將李行導演也宛如戀物癖般收藏的生命物件進行整理,進一步從中歸納出李導演的創作歷程與核心精神。
651 2019-08-15
《無境之歌》No Land’s Song:如果不能自由地歌唱
2019當代敘事影像音樂會將於8月24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音樂戲劇中心2F劇場舉行。今年主題「我們到我們 Woman to Woman」,邀請觀眾一起透過不同政治、社會與宗教背景下的女性視角,關注當代逃與離的議題,同時向不屈從於命運、以相同信念卻不同手段反抗體制的女性致敬。除了《無境之歌》,也選映另兩部以女性角度出發的紀錄片—《我是歌手 Sonita》與《覆巢》;台灣客籍創作歌手米莎、泰國大提琴手YUI、伊朗音樂家Sara Najafi首度合作「音樂現場」演出。
648 2019-06-30
台灣為何需要認識印尼電影?談跨國影像藝術的相似語彙與歷史牽絆
近年來,臺灣的電影藝術/短片藝術/錄像藝術/當代藝術的主題逐漸以東南亞議題為主流,暫且拋棄政府倡導的新南向政策,純粹以歷史與文化的連結性方向去思考。多數人一方面對此深感好奇並認為可能關係到整個南島語系的遷徙史,另一方面卻因為資訊的匱乏無法更加瞭解當地的影像議題,若非是已經得獎的知名導演或藝術家所製作的影片,或者是經由影展與藝術展覽的方式進入台灣,那麼我們對於東南亞地區的想像或是刻板印象則越來越與真實世界的景況分離。
647 2019-06-11
「爆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淺談爆雷與防雷的文化脈絡和心理機制
網路用語「爆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蔚為風潮,雖然是誇飾大於詛咒的一句話,但也顯示出部分影迷的焦慮。最近在美國和香港都發生了因為被人爆雷而引起的惡意攻擊事件,可見對於一些人來說,真的不是在開玩笑的。然而,也有反方說法,認為如果只是因為得知了一個劇情細節,就會毀了整個觀影經驗,那也未必太小看影視作品本身的內涵豐富度、也太過看重表層的劇情了。本文試圖整理近年研究,討論爆雷文化的脈絡和原因、以心理學角度切入探討爆雷對觀影經驗的影響,並在最後提出面對爆雷時的一些因應方法。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最末頁   共9頁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