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60 2019-12-16 | 紀錄之眼 |
「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節目主持人Jerry Carlson專訪
文 / 卓庭伍 圖/Jerry Carlson與魏德聖合影,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今年10月,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紐約公共電視台CUNY TV「城市電影院」(City Cinematheque)節目合作,推出了台灣電影專題「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An Island of Stories: Recent Films from Taiwan),五部電影,來自五位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中生代導演:魏德聖、鍾孟宏、張作驥、趙德胤、楊雅喆,連續五週在週末晚間的黃金時段播放,並在影片結束後,播出節目主持人Jerry Carlson與導演們的專訪。

Jerry Carlson為教授學者兼紀錄片、節目製作人,研究領域包括電影敘事研究、跨國獨立電影、美國少數族群藝術影像紀錄。在台灣專題的放映結束之後,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特意為此專題,促成一段Carlson教授的線上專訪,從不同角度談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

 

——這次「城市電影院」推出的台灣專題,選出了形塑了台灣電影當下樣貌的五個重要中生代導演。他們的美學和敘事手法都十分獨特。更重要的是,和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作者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人相比似乎是一種風格的轉向。您對於這種台灣新電影的轉向或延續的看法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理解並欣賞這群台灣「後新電影」?

從專題所選的五部電影能清楚感受到台灣新電影的一種延續和發展。這些電影創作者能夠在類型混搭和具國際性的藝術電影之間自由轉換,如《海角七號》(2007)十分具娛樂性,而《再見瓦城》(2016)則有二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之風。對我來說,《失魂》(2013)這部作品介於兩者之間,它屬於驚悚類型,卻精準描寫了台灣人的家庭關係還有認同的問題。來自世界任何一處的觀眾,不管知不知道台灣,都可以感受到它在美學和敘事上的功力;但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故事,可以發現作品的更多內涵。這就是希區考克在《驚魂記》(Psycho,1960)和《迷魂記》(Vertigo,1958)達成的——表面上是膾炙人口的懸疑片,其實充滿深刻文化底蘊。

無標題

——最近因為超級英雄電影又重新炒熱了「電影是商業」還有「電影是藝術」這兩派的論戰。專題選的五部台灣電影似乎將電影從商業到藝術的光譜全部包起來了:從2007年橫掃票房的《海角七號》到趙德胤的《再見瓦城》。《海角七號》成功之後,台灣電影興起了一股商業、類型電影的熱潮,從青春戀愛、恐怖、喜劇、動作片都開始復甦。《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我的少女時代》(2015)、《紅色小女孩》(2015)等類型片的成功為台灣電影產業揭示了新方向:商業類型片。對市場行銷、形象包裝的投注以及購買熱銷小說、遊戲等智慧財產(IP)等產業模式都和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另一種電影」路線完全不同。

類型電影的發展或許能引導台灣電影產業變得更加健全,而如專題所呈現,在台灣仍有許多十分成熟的獨立、藝術電影。我們該如何理解電影的「商業」與「藝術」之爭?建立一個主流的敘事與電影創作機制是對台灣電影產業有益,還是限制了更多元的藝術表現?

將電影以「商業」和「藝術」一分為二這件事,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好故事就是好故事。無可厚非,不同的故事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吸引、挑戰觀眾。直線發展、以主角解決問題為重心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吸引了最多觀眾,所以這樣的電影也賺了最多錢。任何偏離這樣常規的電影必在商業利益上承擔風險。什麼樣的故事值得冒這樣的險呢?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看創作者是否具有在故事與觀眾之間找到平衡的熱忱。許多在1960年代受到歡迎(充滿實驗性)的電影,在當時票房叫好,在現在看來是十分先鋒的藝術電影。台灣現在的一些類型片在未來或許也會成為「藝術電影」。

無標題

——台灣電影一直在努力希望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過去二十年來有越來越多跨國製作,尤其是台灣與中國的合拍電影。中國政府愈趨緊繃的審查機制也對台灣電影的製作產生影響。透過限制中國影人參加金馬影展、使影展贊助商撤資、限制言論自由等方式,中國政府的影響力逐漸由經濟控制延伸至政治層面。作為電影學者,您研究跨國獨立電影,也製作過許多關於文化交流、少數族群文化與藝術的節目。是否能給台灣新生代的電影創作者一些建言,該如何在現下的政治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説自己的故事?

世界各地的年輕世代電影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是:你的影片會在哪一個「銀幕」上出現?對台灣來說,一部優秀的作品在影展的大銀幕上出現之後,更多會是在小銀幕(從電視、電腦到手機)上出現。中國現在比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多廳影城,但是它們的審查政策限制了廳內可以放映的電影,像是某些台灣電影。商業上來說,結果很明顯。但這要看你期待的是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完整傳達故事的精神,就必須接受它的放映場所和時間會受到限制。幸運的是,現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可以透過串流平台觀賞到他們有興趣的影片。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已經發展出自己的「聲音」,要繼續成長、堅持,並在不同的放映平台之間找到平衡。


——相較於其他世界電影,台灣電影有什麼特點讓您印象深刻?在看完這五部具代表性的台灣電影後,未來會期待看到台灣電影展現何種樣貌?

台灣是一個非常激勵人心的成功故事。每次我來台灣都更喜歡這個地方一點。這裡是中國、其他亞洲社會,還有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集散地。高度的混雜性讓這個島嶼充滿活力。對我來說,台灣電影最大的優點是它一直不斷的在自我檢視、反省。「什麼是台灣電影?經過不同的世代又是怎麼變化的?或者是延續?」、「一個社會如何定義成功?達到那樣的目標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些問題只是滄海一粟,而台灣電影不斷的為這些問題提出不同的答案。電影工作者透過說台灣的故事來挑戰、尋找答案,便能團結不同的觀點,形成一個具有生命力、不斷茁壯的藝術群體。
■

相關文章
Fa184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23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徵件報名開始(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與紀錄片4/1止、短片與動畫片3/15止;國際新導演競賽4/1止)
2021台北電影節實習生招募(3/26止)
府中15電影講堂–紀錄片敘事工作坊(3/21報名截止)
「重組另世界」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3/12-28)
2020台北雙年展「濱線運動」放映計畫
【府中15】3月主題「共築心家園」節目資訊
【光點台北】3月上映電影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徵件中(至3/20止)
 
府中15三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