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6 |
 |
2020-09-05 |
|
好好聊電影?怎麼聊?How?────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人權電影教育工作坊」 |
從開場起,工作坊的講師就打破「看人權電影就是要狂劃議題重點」、「事不宜遲馬上表態政治正確」的既有想像。電影放映後,也未有影展常見的論壇型態,諸如映後座談、映後QA、大師講堂等,更不如預期邀請醫學與移工學門專家,來為電影涉及的複雜議題進行資訊補充或背景說明。相反地,他們趁觀後感還蒸騰之際,催促想法端上桌台,炒熱聊天氣氛。 |
|
|
 |
|
676 |
 |
2020-09-11 |
|
打造VR商用劇院,打通「最後一哩路」是我們的責任 ——專訪VIVE ORIGINALS總經理劉思銘 |
一直以來有一個蠻大的遺憾,不管在威尼斯拿到多大肯定,民眾很少有機會看到,這裡面不通過一個商業機制去解決是不行的。有兩種途徑,一個是你把VR設備買到家,但VR設備現在太高價,顯然在到達普及價格前,起碼還要兩年時間去跨越。然而各種精彩內容,一再被製作出來,卻一再看不到。我覺得現下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責任,這是我從開始做VIVE ORIGINALS起就希望打通的,沒有做到最後一哩路,沒有落地,是不行的。 |
|
|
 |
|
 |
|
665 |
 |
2020-03-17 |
|
2019大學畢展觀察:談臺灣電影的起點、逗點與句點 |
學生作品常有明顯缺失,卻往往能看見更多純粹感。在除卻商業回收的包袱之下,這些作品的創作方式更直覺性,時常能找到驚喜。雖然許多作品徒具野心,技術和劇本都有不到位的問題,卻仍有難以忽視的能量在其中發酵。基於這個出發點,筆者(翁煌德)與影評人波昂刺刺,兩個多年來關注台灣學生製片的影迷,討論了將台灣大學畢製作品做一個「體檢」的可能。 |
|
|
 |
|
661 |
 |
2020-01-24 |
|
【圓桌】父愛的茫然: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上) |
比起鍾孟宏對於「家庭」的描寫,我認為他更關心的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相對地,這樣的關係不全然是單向(父對子)的關係,反而通過故事的開端,利用雙向的關係,父子之間的交互談話,緊扣著鍾孟宏一直以來的敘事主題。他往往會藉由一方的不理解與對另一方的陌生感,造成角色之間的嫌隙,之後再從中延伸探討,可能是關於世代的差異,或者是家庭之間未被看見的創傷。 |
|
|
 |
|
661 |
 |
2020-01-24 |
|
【圓桌】作為譬喻的聯想與侷限?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中) |
我對鍾孟宏電影是否要指向台灣某個社會現狀,是有疑慮的。這或許也是他電影的缺失,和寓言一樣,很多時候角色上面太功能性,看起來有意訴說台灣角落的縮影,包含各種血緣、國族,但所有終究只是生活的呈現,要擴大成民族譬喻,有點不太可考。因為回看角色的脈絡,或是他們最後的境遇,其實未能從電影本身看到這個背景的未來性。 |
|
|
 |
|
661 |
 |
2020-01-24 |
|
【圓桌】回溯與展望: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下) |
鍾孟宏現在將創作資源借給黃信堯等人的狀況,到底是去做影像跟影音代工,還是真的是黃信堯等人和鍾孟宏有了什麼美學或思想的對話?像是黃信堯,他跟鍾孟宏的偏好在我看來完全不是一個路數。鍾孟宏是藉著底層窺視神秘(所以多用隱喻),但黃信堯的想法就沒那麼形而上。就現階段來說,鍾孟宏仍在拓展他的「門派」,但這種門派的向心力是否能夠超越資源的借用而成為別的東西,我對此比較保留。 |
|
|
 |
|
660 |
 |
2019-12-16 |
|
「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節目主持人Jerry Carlson專訪 |
今年10月,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紐約公共電視台CUNY TV「城市電影院」節目合作,推出了台灣電影專題「故事之島:台灣當代電影」,五部電影,來自五位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中生代導演:魏德聖、鍾孟宏、張作驥、趙德胤、楊雅喆,連續五週在週末晚間的黃金時段播放。在台灣專題的放映結束之後,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特意為此專題,促成一段Carlson教授的線上專訪,從不同角度談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 |
|
|
 |
|
660 |
 |
2019-12-25 |
|
短片是未來——專訪「一丁目」總監歐文傑 |
回憶《非同凡響》去年十一月甫在香港上映,黎智英便告訴他,有興趣做電影相關平台。 聽到此構想,歐文傑形容感覺像「一拍即合」,「如《十年》或是《樹大招風》,這些在香港極容易被歸類為敏感的故事題材,尤其經歷過《十年》,你可以看見在香港的院線上映,是如此困難且侷限。加上電影製作的創作空間非常小,我作為創作人,如果有一個平台,可以放映未能被看見的影片,不用通過審查機制,給予創作者自由創作的空間,都是一件好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