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製造    國際瞭望    影展快遞    電影名人堂    紀錄之眼   
681 2020-11-22
2020金馬獎總評:金馬獎航向何方?
今年國片帳面成績上看來固然可喜,可以樂觀地說台灣電影是如何頂天立地。入圍者與獲獎者固然開心,但也不可能沒有察覺金馬獎較往年貶值的事實。隨著現在兩岸局勢越趨緊張,獲獎影人也不再忌諱在台上進行政治表態,若非中國走向民主化道路,否則金馬獎已經確定不可能回歸到2019年以前百花齊放的盛況。如何讓金馬獎在未來成功轉型,實在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681 2020-11-28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起:OTT對台灣影視產業內容製作的影響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與《罪夢者》的失敗,帶來了有趣而鮮明的對比:費盡千辛萬苦才能爭取到一點政府預算的公視,比擁有豐厚資本的跨國影音平台更成功地整合了創作端與製作端,而打造出獲得觀眾廣泛正面回饋的作品。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終究只是來自特別預算的「違章建築」,特別預算能夠創造出幾個好作品,乃至於超高規格的旗艦作品,卻不足以創造出結構化的力量。
679 2020-10-22
後疫情播出平台、影展、發行、製片生態: 記第11屆CCDF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後疫情時代」專題講座報導
《逃離沙烏地》在導演無法進入沙烏地阿拉伯的情況下,由少女每天用手機拍下自己的情況並偷偷傳給導演,導演則遠端剪輯並給她建議、教她該怎麼做;《交往》裡導演和交往的情侶簽下協議後,得到了他們所有的社交媒體訊息還有互攝彼此的影片,然後每個週末導演通過視訊進行採訪並錄下畫面,整部紀錄片就這樣在線上架構出來。這些電影彷彿為疫情將帶來的跨境移動困境,預先展示出了另一條不受地域限制的製作途徑。
678 2020-10-05
連俞涵看《數電影的人》—— 重新看見那些靜靜死亡的東西
「我演台灣以前時代的戲,卻常常找不到可以參考的影像,怎麼會這樣?覺得滿疑惑的。」她希冀能在某個影片看見當時的建築物和街道,甚至是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樣貌、講話方式、有著怎樣的想像力等等,卻時常撲空,「也許閱讀也是一種方式,但是影像的部分如果能保留下來,對演員做功課是更有幫助的。」連俞涵的困惑,在《數電影的人》裡得到解答。
676 2020-09-05
好好聊電影?怎麼聊?How?────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人權電影教育工作坊」
從開場起,工作坊的講師就打破「看人權電影就是要狂劃議題重點」、「事不宜遲馬上表態政治正確」的既有想像。電影放映後,也未有影展常見的論壇型態,諸如映後座談、映後QA、大師講堂等,更不如預期邀請醫學與移工學門專家,來為電影涉及的複雜議題進行資訊補充或背景說明。相反地,他們趁觀後感還蒸騰之際,催促想法端上桌台,炒熱聊天氣氛。
676 2020-09-11
打造VR商用劇院,打通「最後一哩路」是我們的責任 ——專訪VIVE ORIGINALS總經理劉思銘
一直以來有一個蠻大的遺憾,不管在威尼斯拿到多大肯定,民眾很少有機會看到,這裡面不通過一個商業機制去解決是不行的。有兩種途徑,一個是你把VR設備買到家,但VR設備現在太高價,顯然在到達普及價格前,起碼還要兩年時間去跨越。然而各種精彩內容,一再被製作出來,卻一再看不到。我覺得現下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責任,這是我從開始做VIVE ORIGINALS起就希望打通的,沒有做到最後一哩路,沒有落地,是不行的。
674 2020-08-12
【優良電影劇本「哇!田調百寶箱」講座紀錄】讓寫法律劇的編劇們不再苦手——王莉雯編劇與鄭昱仁法官對談分享
至於被媒合的作品,是否會因為得符合法律正確度,就無法自由創作呢?鄭法官直言不用擔心被干擾,來協助的法律工作者,只是提供法律正確資訊,沒辦法幫這部作品負責市場問題,因此在劇情上面也不會干涉或影響。尤其鄭法官談到,有時反而是編劇自我設限,覺得太離奇不可能發生,其實法律實務常遇到更加光怪陸離的案例,他們所提供的專業意見與經驗,是有可能反而刺激編劇想出更別出心裁的情節。
665 2020-03-17
2019大學畢展觀察:談臺灣電影的起點、逗點與句點
學生作品常有明顯缺失,卻往往能看見更多純粹感。在除卻商業回收的包袱之下,這些作品的創作方式更直覺性,時常能找到驚喜。雖然許多作品徒具野心,技術和劇本都有不到位的問題,卻仍有難以忽視的能量在其中發酵。基於這個出發點,筆者(翁煌德)與影評人波昂刺刺,兩個多年來關注台灣學生製片的影迷,討論了將台灣大學畢製作品做一個「體檢」的可能。
661 2020-01-24
【圓桌】父愛的茫然: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上)
比起鍾孟宏對於「家庭」的描寫,我認為他更關心的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相對地,這樣的關係不全然是單向(父對子)的關係,反而通過故事的開端,利用雙向的關係,父子之間的交互談話,緊扣著鍾孟宏一直以來的敘事主題。他往往會藉由一方的不理解與對另一方的陌生感,造成角色之間的嫌隙,之後再從中延伸探討,可能是關於世代的差異,或者是家庭之間未被看見的創傷。
661 2020-01-24
【圓桌】作為譬喻的聯想與侷限?從《陽光普照》討論鍾孟宏電影(中)
我對鍾孟宏電影是否要指向台灣某個社會現狀,是有疑慮的。這或許也是他電影的缺失,和寓言一樣,很多時候角色上面太功能性,看起來有意訴說台灣角落的縮影,包含各種血緣、國族,但所有終究只是生活的呈現,要擴大成民族譬喻,有點不太可考。因為回看角色的脈絡,或是他們最後的境遇,其實未能從電影本身看到這個背景的未來性。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最末頁   共9頁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