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 |
 |
2016-12-08 |
|
用實驗影像為環境發聲 看見「看不見的台灣」 ——專訪林泰州導演 |
去年年初,林泰州開始投入環保抗爭運動,並和一群受不了中南部空氣污染與石化產業危害的影像工作者,串聯成「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希望喚醒大家正視空污問題。由他執導的兩部環境紀錄短片《看不見的鬼島》與《好美麗的煙囪啊!》,將在台北光點的「看不見的城市」影展放映。 |
|
|
 |
|
580 |
 |
2016-11-01 |
|
生命的裂口,就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專訪紀錄片《此後》導演陳文彬 |
談到拍攝《此後》這部片最大的學習與挑戰,陳文彬說,「故事並不會照你的意思走,生命是不會乖乖照著被設定好的情節進行的,所以當我自以為聰明,跑到生命的前面,以為他會照著你想的方向走時,才發現原來他早已走到另一條路去了。」 |
|
|
 |
|
568 |
 |
2016-08-08 |
|
14歲開始的一場教育思辯:專訪《學習的理由》導演楊逸帆 |
國中二年級,楊逸帆因陪著母親參加紀錄片課程,一場無心插柳,卻意外的發展出龐大的拍攝計畫。楊逸帆的出發點當然充滿抱負,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記錄也多了一層私密的個人意義,也是他自己在人生各階段中對於教育本質的不同理解…… |
|
|
 |
|
565 |
 |
2016-07-15 |
|
製作如何壯大?《大同》監製趙琦談中國紀錄片的海外推廣 |
提到紀錄片《大同》,很多影迷會馬上想到導演周浩,卻較少人知道本片的製片人趙琦。於中央電視台工作的他進行獨立紀錄片創作與製片已有十年,他製作的四部作品曾入圍美國日舞、荷蘭阿姆斯特丹在內的國際知名影展,甚至有英文報導曾以「有多少創作者有四部作品在聖丹斯首映?」來報導趙琦。 |
|
|
 |
|
562 |
 |
2016-06-27 |
|
紀錄片工作者搞工會!及其未竟之業 |
2006年紀工會成立,喊出:「其實我們是勞工!」的口號,也是認了勞工身分,重新摸索自己所處的勞動結構,並意識到各種關於勞動彈性化、薪資級距、權益、版稅分配等問題的開端。 |
|
|
 |
|
558 |
 |
2016-05-27 |
|
孤兒的後裔:李立劭談「滇緬游擊隊」第三部曲《那山人這山事》 |
在「滇緬游擊隊三部曲」裡,李立劭以情理兼具的方式,如實記錄下泰北孤軍的的流離故事,並再客觀地觀察他們如何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在國族、歷史、與文化的認同上,有機地發展出複雜且多元的面向。而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在國族認同上發展出複雜面向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縮影。 |
|
|
 |
|
 |
|
526 |
 |
2015-09-29 |
|
國際合製的入門學程:「DOC+紀錄片工作坊」 |
本次的「DOC+紀錄片工作坊」是台灣少數深入引介國際合製各環節進行方式的活動,不論從籌資、製作、到國際發行的商業機制皆有深入的介紹,透過這次的討論與分享,也打破我們對於國際合製模式的某些既定印象…… |
|
|
 |
|
525 |
 |
2015-09-19 |
|
不成功的冒險,並不是失敗: 專訪紀錄片《夢想海洋》導演王威翔、企劃王藝樺 |
從甄選團員到準備出航,一切看起來就像是近年我們所熟悉的院線紀錄片,講冒險、追夢想,還有將人生的遺憾轉為更大的目標,但航海計畫在出發的前三天緊急煞車,學員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直到這一刻,這一部紀錄片才似乎從熱血情緒之中被拉回現實社會。也留下意味深長的問題讓觀眾慢慢消化:不成功的冒險,一定代表失敗嗎? |
|
|
 |
|
524 |
 |
2015-09-15 |
|
遙望失根的祖國:李立劭談紀錄片「滇緬游擊隊三部曲」 |
李立劭透過拍攝分處於台灣、泰北滇緬兩地的滇緬游擊隊成員與後裔,讓我們看到一這群身處異鄉的雲南子弟與後代對自我身份的複雜認同,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刺激我們反身思考自己對於「國家」這個想像的共同體究竟如何定義。在終戰七十週年之時,我們也請李立劭導演就認同議題切入來聊聊他的「滇緬游擊隊三部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