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91 2015-01-07 | 放映筆記 |
【有故事的人】 這會是最後一堂編劇課嗎? 臺北文創劇作大師培訓計畫
文 / 陳亭聿

【有故事的人】上期〈文學改編在金馬51── 淺談近年文學改編電影的復現與第六屆「金馬電影學院〉探討文學改編電影,這次來談談編劇教育。製片李亞梅曾指出,台灣需要專設的編劇學系,編導易智言與連奕琦雖未直言「我們不需要相關科系」,卻對編劇教育抱持相對保留的態度,主因是他們認為編劇教育儘管立意良善,但深知編劇創意難教、專業師資難覓。

電影編劇學系成立不易,台灣只有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有個編劇組。不過,專設學系缺席的情況下,坊間與電視台舉辦的編劇班倒是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學員更沒短少過,可見對編劇有興趣、有熱忱者眾。根據PTT編劇版版眾與版主的彙整,光是2014年由各種基金會、電視台、民間機構或個人所籌辦的編劇班就有16個之多。本期「有故事的人」中,我們聚焦2014年度首度舉辦的「臺北文創劇作大師」。

劇作班的新篇章

圖:劇作大師讀劇發表會(台北文創提供)

在眾多編劇班中,「臺北文創劇作大師」尤其引人注目。2014年12月6日結業典禮上,學員以讀劇會形式發表成果,在台灣相當少見,氣氛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置身現場,頗能感受到老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彼此互動的密切。好幾位參加過幾個編劇班的學員表示,這是他們參與過最好的編劇班,甚至說「我不需要再去其他編劇班了。」從課程中途到結業,我時不時聽到類似的回饋反響,但學員說的是真是假?編劇班又是圓是方?引人好奇尋思。

2014年5月,「臺北文創基金會」與「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主辦方)合辦了首屆「臺北文創劇作大師」培訓計畫(以下簡稱大師班)。大師班五月底開始徵選,六月中評審們從八百多人中海選出三十位學員,分成六小組,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專業課程。學員們繳交培訓結業作品後,再由六位導師考核與面試,選出六組黃金師徒一對一指導。這六組學員的作品在臺北文創的表演廳登台,透過讀劇會演出,公開於觀眾眼前。

無論是大師班親自設計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員對多數課程滿意度高達八、九成,有的甚至達百分之百;或當我們訪問學員時,聽聞他們對課程設計、主辦方與老師的用心都讚許有加。嘗試理解這個大師班究竟特別在哪,從學員口中的描述,比對劇作班課綱後發現,師資優劣並非原因,畢竟許多編劇班的師資多有重複;除此之外,課程內容也並無極大幅度的差異,要說與產業接軌、進棚實務或表演訓練,其他編劇班也未嘗沒有。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大師班不同於其他編劇班?

研討激盪為說服力加乘

在你個人的腦海裡,你知道你筆下的世界是甚麼樣子的。別人看了(你的劇本)後可能會想像出他們的世界,可能會有區別、有分歧,但交流之後你會發現,你想像的世界變得更完善、更真實。

——《八月心風暴》編劇崔西․萊芡

分別訪問學員林辛怡、蔡坤霖與林彣政,三人不約而同地提到大師班中安排分組討論,精簡為五人成為一小組編制,乃至一對一師徒的安排,對他們的幫助尤大。蔡坤霖認為資深導師的深度指導與經驗傳承,針對劇本給出的具體建議,能讓學員少走許多冤枉路,體悟並學習劇本所需的『減法』技藝。林彣政指出,小組學員之間意見的辯證與交換,讓相對封閉的寫作過程得以對外敞開,劇本更有機會獲取其所必需的、來自不同人生經驗與觀點的養分;除此之外,導師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寫作經驗,能夠補足學員們因相對年輕資淺,劇本中稍嫌貧乏的寫實度。林辛怡則強調首期學員們共同的志趣與熱情,是驅策彼此前進的重要力量,同袍相知相惜之情,在孤獨編寫劇作的路上教人格外珍惜。

圖:分組討論(台北文創提供)

換言之,大師班最特別而富有影響力的,應當是某種類研究所的「研討制度」之建立。當然,這不是說大師班的其他專業課程沒有亮點,事實上,包括表演課程、團體治療與進棚實務方面,學員也認為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以上種種其他編劇班也有的課程,之所以能在此發揮更實際的成效,或許都和小組編制,更密切對等的溝通互動關係有關。

而這種關係之建構,更不僅存在編劇師生之間,也存在於學員之間,經特定標準——包括一千字故事大綱的執行性、文字能力與創意度,以及對編劇工作的經驗與企圖心——挑選過的學員,除了比之其他編劇班或許素質更齊、熱忱更甚;復加上切磋、辯證、課外研討等過程,為所學一再加乘。

除了或許還是難教難學、「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編劇技藝相關課程,大師班藉由緊密的「研討制」構築出更深度而長期的交流機制與網絡,讓師生、學員擁有延伸合作、意見交換的可能,這或許正是部分學員感到心滿意足,不必再繼續參加其他編劇班的原因。

用共同語言撰寫獨門故事

電影是世界上最需要合作的媒體,沒有之一。所以你在進入這個產業初期時就必須非常了解這一點,否則你就會不斷沮喪。

——《怒海劫》編劇比利․雷

除了師生、學員之間良性互動關係的建構,大師班也積極鼓勵學員們去同理其他電影工作者,包括攝影、監製、演員讀本上的需求。無論是對學員或主辦方的訪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默契絕佳口徑一致,幾乎一字不差地都跟我說出同樣這句話:「劇本只是電影的藍圖,電影團隊工作用的手冊。」

這可能不只是大師班教給他們的資訊,不過大師班必然同樣肯定此一觀念,幫助將編劇錨定自身於電影團隊中該處的角色與位置。編劇班在努力介紹編劇基礎模版與各類技巧之餘,也同時在灌輸「劇本寫作與主創團隊合作之重要性」如此的潛在價值觀。

強化編劇間乃至編劇與團隊間的良性溝通,意味著某種「共同語言」的塑造,這將讓合作更有效率,劇本更為易讀;於此同時,也強化了編劇的專業形象。編劇間漸漸形塑出的網絡,將讓新生代編劇間的圈子更緊密,亦得著與前輩溝通合作、交流資訊與獲得工作機會的管道。

編劇班的自我界定

 

圖:肢體表演課程(台北文創提供)

「大師班」確實提供了這些編劇前所未有的經驗,包括最後從劇本選出特定場次,由跨劇場與影視的新生代編導楊景翔帶領排練,王琄、朱芷瑩領銜主演的讀劇會,專業的讀劇演出讓觀眾身歷其境,也讓劇本更快的接觸到不慣於閱讀紙本的人群,教編劇的專業為人所識。不過,不少觀賞該讀劇會的製片與策展人紛紛反映,六部決選劇作——包括黃逸卿的《頭條1819》、林辛怡《銀杏的溫度》、林彣政的《媽媽加我等於十》、鄭淑甄的《回去》、王珮華的《我的人頭阿嬤》與張曉豪的《征子》——具有不小的同質性。這六齣劇作多半敏感細膩,深切關懷在地的社會或人情議題。然而,即使作品技法純熟、結構完整,卻未見類型片作品,亦無商業導向、甚至藝術實驗性濃烈之作。讀劇會的發表形式,雖然讓劇本具象化,卻也更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對白而非聲音影像的表現力。

作品同質性高,這當然與投件者一開始繳交大綱時,所感興趣的題材比例有最直接的關連,但也必然和編劇班的評選標準(高完成度、可執行性)、為期半年的時長、學員現階段能夠掌握的題材,以及告知學員寫下「電視電影」劇本的設定脫不了關係。因此,學員蔡坤霖不僅對第一屆大師班整體提供的資源和主辦單位的用心抱持肯定態度,卻更期待未來的大師班能在此經驗上開枝散葉:「以人生劇展為出發的編劇班,未來有沒有可能推出更多元、更大膽,更自由,也更強而有力的故事,最終改變整個產業呢?」

學員林彣政提及他之前參加的資策會編劇班,十多個學員中出現不少偏類型的故事,有盜墓、有科幻、有鬼神;編劇班也不乏其他專門針對好萊塢商業類型片授課的例子。教育與評比機制必然涉及某種價值觀與品味的塑造,其價值觀則會為創作帶來相應的限制性。選擇何種類型去教授也無有對錯,重點是編劇班怎麼為自己定位,提供更明確的資訊,讓參加的學員感到得其所哉。

為編劇班寫下一則精彩且可執行的劇本
當我訪問臺北文創基金會的洪川詠與陳谷雨,可知主辦方確實有著為渴求好劇本的影視產業開發源頭活水的熱忱與理想。因此,雖然現階段編劇班不可能立竿見影逕見成效,但第一屆大師班圓滿落幕後,學員的滿意度如此之高。從訪問中也得知部分學員後續將被邀請參與編劇團隊、開始接案編劇,一展專業與才情,這些成果著實令人欣喜,值得喝采。

教人印象深刻的是,從小組導師到一對一指導,全程參與大師班的導師陳世杰,在結業典禮時甚至對觀眾高呼:「請記住這三十人的名字,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人在影視圈發光發熱!」曾任許多編劇班老師的資深編劇陳世杰,對大師班及學員有如此高的期許,說明了大師班必然有其不同凡響之處。

正因如此,當大師班策畫新一期課程之際,除了延續其獨特且成效卓著的「研討制」,催化編劇與業界接軌與整合的同時,或許也可以開始反思:作為一個提供編劇教育且似乎富有影響潛力的決策單位,它確實有一個好的題材與發想,也寫下了一段引人入勝的開場白。但是,究竟要怎麼續寫這則「開發產業源頭活水」的夢幻劇?又想創造甚麼樣的高潮、走向甚麼樣的結局?如果決策者能將編劇班的藍圖設想得更周延,想像得更大膽,推理得更縝密,相信這則故事必定會更動聽。

相關文章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