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92 2015-01-14 | 院線 |
《鳥人》:一鏡看盡星海浮沉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  米高基頓、艾瑪史東、查克葛里芬納奇、娜歐蜜華茲
出品  美國 / 2014
發行  福斯
文 / 洪健倫

2014年的美國電影似乎特別關愛過氣明星星海浮沉的題材,例如大衛科能堡的《寂寞星圖》(Map to the Stars)講述的是一位過氣女星的名氣保衛戰和一個童星的崩壞;《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以色列導演阿黎佛爾曼(Ari Folman)進軍美國的首部作品《虛擬天后》(The Congress)直接以羅賓萊特本人當作主人翁,想像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娛樂工業將怎麼為這些年華老去的女明星「保值」並獲得更全面的操控權。而在金球獎拿下最佳劇本以及影帝大獎的《鳥人》(Birdman)同樣講述了過氣明星面對光環不再,急於尋求舞台與自我認同的焦慮。

初代蝙蝠俠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在本片之中扮演曾以超級英雄「鳥人」一角聞名的里根(Birdman不論從片名、角色名和角色造型都呼應了基頓曾扮演的蝙蝠俠),年事漸高的超級英雄為了轉型,自己將一部小說改編為舞台劇,並搬上紐約百老匯,不但自編自導還自演,企圖在這個最嚴苛的舞台,向世人證明他並非虛有其表。但是在這裡,他還得面對種種內憂外患──於外有舞台出身的硬底子演員不受控制的表現,台下人情世故的爾虞我詐,更殘酷的是來自大家認為這齣不過是「演漫畫電影的傢伙」洗履歷的鬧劇的眼光,於內則有不堪一擊的私人婚姻和家庭。開演在即,面對內心黑暗的聲音,他的演出到底是否能夠成功?更重要的,他是否能夠將殘破不堪的自我拼湊回來,找回自己?

去年不約而同出現這類以過氣明星為題材的電影作品,或許有其的時代背景,不論是米高基頓、羅賓萊特、或是茱莉安摩爾,皆是現年50歲上下的演員,而米高和羅賓更各在80、90年代以家喻戶曉的通俗作品成為紅極一時的國際巨星。而那也是影視產業的黃金年代,在網路與電玩尚未佔據大家太多時間的日子裡,電影與電視仍是大家的主要娛樂來源,戲院上映再加上下檔後電視頻道的重播,便能為明星們快速在世界各地打開知名度,創造了許多我們至今仍廣受愛戴的巨星。反觀今日,全球的娛樂文化已經因為科技快速發展,而不斷尋找新出路,在資訊高速汰舊的環境下,新一代的演員尚未出現有決定性地位的看板人物,而曾經享受過成功滋味的演員又面臨了步入中年,成功將隨年華而逝的焦慮。站在影視創作最前線的創作者們,一定最能夠感受到這些演員的焦慮。這焦慮本身就是源自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衝突──個人面對時間與潮流的推移,試圖不讓自己被洪流淹沒,或是在其沖刷下粉身碎骨。

而身兼編劇的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給主角的求生之道,就是透過舞台劇的公演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電影演員遇上劇場藝術這樣的發展方向,也給阿利安卓極大的空間大玩電影手法。除了結尾之外,而阿利安卓在《鳥人》之中,所有的劇情都以同一焦段的廣角鏡頭加上一氣呵成的(偽)一鏡到底來呈現──雖然它和鈕承澤的《愛》開場一樣,都是透過特效技術所「接」起來的一鏡到底,但所呈現的視野仍令人嘆為觀止。而這樣的設計也讓原本可能流於俗套的故事,從視覺上獲得更多觀看的樂趣與張力。挑戰一鏡到底的策略當然很對藝術電影觀眾的胃口,而他以充滿張力的三幕劇設計則恰到好處的平衡了藝術與通俗,我們不但在選題與攝影手法上可以見到強烈的作者色彩,在編劇上則滿足了市場的娛樂需求。此外,《鳥人》的起承轉合充滿張力,並且透過有如舞台劇般的編劇手法以巧妙的過場安排,串接原本需靠剪接串起的不連貫時序。而透過精心設計的場面調度與鏡頭運動,《鳥人》的攝影機跟著主角走上劇場舞台,將舞台上的虛擬世界劃分出一個又一個我們熟悉的電影語言,也讓人得以用更貼近的視角觀看舞台上的一切。透過編劇與形式上的設計,電影與劇場的形式在本片之中相互呼應,而故事中關於電影與劇場孰優孰劣的辯論,導演他所展現自由穿梭在想像與現實之間的運鏡手法無非已經揭示了他的答案,也讓觀眾見證電影這門綜合藝術兼容並蓄的豐富內涵。

除了影片形式的討論外,我也想將《鳥人》和《虛擬天后》所關注的議題簡單對照。這兩部影片對於當今娛樂生態的觀察與批判十分相似,但是各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鳥人》將社群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想獲得注目的普世渴望,連結到主人翁希望不被世人遺忘的焦慮,並且也以黑色幽默嘲諷當今娛樂生態的膚淺。然而這部分的討論只能算《鳥人》劇情的副線,而《虛》片對於娛樂生態的探討則補足了前者的不足。我們對於明星的關注與崇拜,多少都有自我投射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之中,也就是說,我們不喜歡我們(被現實所困的)自己,而希望成為/擁有那樣的人,《虛》片便是從此處出發,去探討當我們深處永世無法翻身,只能逃避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而《鳥人》著眼於創作者個人的掙扎,《虛》片則加入了體制的操控,兩相對照,更能呈現一個當代娛樂生態的素描。

作為阿利安卓進入美國的第三部作品,《鳥人》在諸多實力派演員齊心協力下,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不論在企圖心和成果上都證明了他不只是擅長拍攝如《愛是一條狗》、《靈魂的重量》、《火線交錯》這樣多線敘事的藝術片導演,他還有能力在作者風格與商業娛樂間達到平衡。而不論是多線敘事或是一鏡到底,都需要極為縝密的組織能力,從敘事的主軸之中,找到穿插其他旁支的時間點,就這點來看,阿利安卓在創作上的興趣似乎仍是一以貫之的。

 

延伸閱讀:《鳥人》幕後特輯:一鏡到底篇

相關文章
2015年金馬奇幻影展
情/慾‧流動 專題影展
AND亞洲紀錄片巡迴影展
當南風吹起--証言、劇場 影像展
2015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電影工作坊(二)影評養成工作坊
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徵聘專案教師公告
2015信誼兒童動畫獎 即日起開始報名
2015青春影展全面徵件中
公視「第九屆觀點短片展」開始徵件
 
橘子成熟時
雪地迷蹤
「台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