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54 2014-04-14 | 台灣製造 |
雜談《阿里山風雲》與其插曲〈高山青〉
文 / 陳煒智
自光復之後到大約1954、1955年,台灣地區的電影事業處在一片混沌中摸索、探路的階段。光復初期,華語電影的製作中心—上海,以及上海影業因應戰後政局而暫時南移的香港,對剛剛由日本手中收復回來的台灣充滿高度興趣,影界掀起了一股「台灣熱」,何非光導演的《花蓮港》、何兆璋導演的《長相思》、方沛霖導演的《假面女郎》等,都有台灣實景拍攝的段落。大明星如舒適、顧蘭君等,也先後來台;或出外景,或隨片登台、宣傳新作。
 
同樣地,在台灣也有一股「中國熱」。筆者幾年前與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合作進行一項研究時,便曾於耙梳史料中發現,戰爭結束後,民生活動和娛樂產業其實正是活絡市面的最佳良方。就電影而論,除了舊存的日片、德片,單幫商人還頻繁往來於滬、港、台之間,捎來一部又一部上海或香港影壇的最新出品,滬港各大電影公司也積極設立駐台辦事處,以尋求合適的代理發行商。回顧影史,1946年由中電二廠出品,抗戰勝利後第一部大型歌舞片《鶯飛人間》(方沛霖導演)就曾在台灣地區引起不小的回響,女主角歐陽飛鶯的歌聲如〈香格里拉〉等,更啟發了文學家王禎和寫下代表作《香格里拉》,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待及國府遷台,滬台之間的交通中斷,港台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更加緊密。上海國泰公司原欲在台設立分部,籌備中的《阿里山風雲》劇組也已抵達台灣,然而大陸政局變色,主持國泰公司的上海柳氏兄弟,便決意放棄前進台灣的計劃,《阿里山》外景隊頓成孤兒。經安排協調,除了願意返滬的零星幾位,其餘的人與器材和物料則原地留下,由在台灣接洽片務的前輩影人徐欣夫主導,另起爐灶。劇組自軍中借來演劇隊、藝工隊的成員,重新組班,又據傳因為阿里山地區終年雲霧繚繞、神木參天,不利電影拍攝工作,於是決定將大隊人馬拉至花蓮太魯閣,借重當地原住民的歌舞資源及明媚風光,由張英、張徹聯合導演,拍攝這部以吳鳳傳說為故事主幹的「台灣第一部國語片」。
 
彼時台灣娛樂產業裡,尚無所謂「影壇」可言。與上海的交通中斷之後,民間的電影活動主要仰賴香港,台灣地區主導製片勢力的,則是由公家機關或政黨宣傳部門控制的官營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主導的農教公司(日後改組為中影)、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主導的台灣電影製片廠以及軍方主導、抗戰時期甚至更早便一直拍攝紀錄片、新聞片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真要說這三家官營片廠是所謂的「娛樂產業」,確實還有段距離。而《阿里山風雲》問世之後,原班就地解散,台灣地區的民營影業,也一直要到好多年後,才因為台灣片的興起而開創出一個新天地。
 
據呂訴上著,《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出版,1991年再版)頁36所載:「(《阿里山風雲》)這部片子由萬象影片公司當年春天即計劃拍了。後來因為上海易乎致停頓下來,六月間才正式決定來花蓮港開拍」。它的演員組成是這樣子的:李影飾演吳鳳,吳驚鴻飾演娃娜,李果飾「山美吉」族長,藍天虹飾奧哥,井淼飾撒都,曾藝飾葛娜,張茜西飾美西,趙明飾「摩」,周藍萍飾韋爾,彭世偉飾「達偉亞」族長及「伯夷」,崔冰飾卡影。另外參演者尚有田豐及魏平澳(分飾青年及老年縣太爺)以及喬宏等。
 
《阿》片於1950年2月在台北中山堂推出獻映,賣座不錯;1959年,還曾遠征美國,在紐約華埠上映,女主角之一的吳驚鴻並隨片登台,引起不小的轟動。
 
身世撲朔的插曲〈高山青〉
 
身為台灣地區首部自製國語電影的《阿里山風雲》,其實也是一部包含多支插曲的歌唱片:包括大合唱〈阿里山頌〉、女聲獨唱〈椰樹高〉(又作『椰樹情歌』),以及男女合聲〈高山青〉等。然而《阿里山風雲》目前僅存20多分鐘的殘片,既無歌曲,更無演職員字幕,對於本片插曲及配樂實際作曲者,至今仍欠缺完整記載佐證;即便加上粵語配音的版本,也難窺見其全貌。多年以來,雖然有不少人「懷疑」,甚至言之鑿鑿地「指明」,片中歌曲一定是於影片裡身兼演員的周藍萍手筆,在無法進一步確認的情形之下,只能由諸多前輩電影工作者,包括《阿》片導演張英、演員田豐等人的回憶裡去拼湊。
 
根據田豐等人回憶,《阿里山風雲》的插曲甚多。在1950年2月首映前,《中央日報》刊載之電影廣告裡寫道:《阿里山風雲》「於本月16日起假中山堂隆重獻映」,還將於是日下午三時「由本片女主角崔冰、吳驚鴻、張茜西小姐剪綵」,並請台北合唱團登台演唱本片序曲「丘斌存先生作詞,張徹先生作曲之〈阿里山頌〉」。
 
據田豐回憶,《阿里山風雲》的插曲〈高山青〉原為男女二部合唱,女聲唱的是現在大家熟悉的主旋律,男聲唱的是合聲,編譜配唱皆需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人才能完成。由是,包括田豐、李影,以及歌星紫薇等在內,多將〈高山青〉視為周藍萍的創作,或至少是周藍萍的「編」作。如今,〈高山青〉一曲在版權協會登記的作曲人,和〈阿里山頌〉一樣,寫的是《阿》片的聯合導演張徹,至於作詞者,長年以來眾說紛云,直到1980年代初期,透過報章媒體及電視節目,才為《高山青》「正名」,把作詞者的頭銜確定歸給當年在《阿》片中任職幕後工作人員,爾後走紅文壇,才華洋溢的作家、詩人鄧禹平。
 
憶起當年拍攝《阿里山風雲》,在一片兵荒馬亂的殘破局面裡,一群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齊聚寶島台灣東海岸的花蓮,拍攝這部疑為史實(至少在當年認定此為史實)的《阿里山風雲》,「集體創作」的兄弟班工作模式,早已模糊當事人對於各項職司的分工編派。如果我們真要比對每個人的回憶,身為聯合導演、日後以拳拳到肉、盤腸大戰之動作武戲聞名全球的張徹,對《阿》片和〈高山青〉,的確也有不同的說法。

然而,據張英導演本人的回憶,他仍然強調著《阿》片及其插曲「集體創作」的創意色彩,「高山青...」他回憶道:「碧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原本的詞稿裡寫的是「碧」水藍,還是張英自己把它改成的「澗」水藍!
 
與此同時,我們如若翻查海峽彼岸的紀錄,又可見得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景象。部份影史專家,言之鑿鑿指出〈高山青〉的詞作,是詩人鄧禹平在上海就已完成,由女主角張茜西獨唱,鄧禹平是出於懷念四川家鄉的風光,於是將思鄉之情投注成為對寶島台灣阿里山之想像,於上海的電影公司錄音棚錄妥歌聲之後,外景隊再帶到台灣拍攝,對嘴演出......
 
像這樣的敘述,早在網路盛傳。只是,〈高山青〉歌曲的名氣太響亮,《阿里山風雲》的歷史地位太重要,影片一日不出土,此類爭議也一日不會消弭;然而就算影片出土、原聲尋得,我們必須承認,當代華語電影創作者、華語電影研究者,對《阿里山風雲》的探索,實在太少太少。盱衡當世,張徹和張英高壽登仙,主要演員的李影、藍天虹、張茜西等,次要演員的喬宏、魏平澳、周藍萍等,也先後離世,吳驚鴻遠在美國,其女周芝明在1970年代後期與凌波、金漢,合作過電影《新紅樓夢》,之後便與影壇久未聯繫,仔細數下來,主角群可能只剩下田豐一位,仍然能對《阿里山風雲》提供一些親身的經歷、第一手的資料。
 
在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的《阿里山風雲》劇本原稿裡,並沒有〈高山青〉這首歌曲的紀錄,想來張英導演所謂「集體創作」,邊拍邊發展的創作方式,其來有自。而《阿》片劇組,在篳路藍縷的歲月裡,胼手胝足,在亂世裡開墾出的一株苗子,發展、成長為所謂的「台灣電影」,如今儼然是全球影壇不可忽視的一股創作勢力,飲水思源,又何只讓人感慨萬千。
 
文末附記一事:詩人鄧禹平在1980年代初期,因健康問題逐漸減少他的創作量,始終以《阿》片、以〈高山青〉自豪的鄧禹平,認為此生雖憑「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青史留名,卻從未真正登過阿里山。年過六旬、病體支離的他,在友人的陪伴下,勉力攀登,終於站上「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的阿里山巔。幾年後,鄧禹平病逝,逝世之前,他揮毫寫下高山青新章,了卻一樁心願。
相關文章
Fa186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DOC+ x DOC DOC紀錄片工作坊報名(7/30止)
2021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
【府中15】7月「親親。魅影」線上主題策展
【桃園光影文化館】7-8月「宅影文學不思疫」線上主題影展
2021金馬創投會議FPP/WIP電影企劃案即日起開放報名!持續徵件報名至8/2
2021嘉義市國際三分鐘影片大賽(至8/31止)
金馬獎長片類報名(8/2止)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