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2009-10-09 | DVD |
紀錄胡士托──《伍茲塔克》
導演  麥克韋德勒
演員  
出品  美國 / 1970
發行  華納
文 / 洪健倫
今年是「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自1969年第一次舉辦以來的的四十週年紀念,胡士托音樂節在美國流行文化或是次文化史上一直是很重要的精神地標,他不僅是搖滾樂文化中的聖地,1969年的第一屆音樂會更因為社會局勢間接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許多藝文愛好者心目中曇花一現的理想樂土。本期的DVD Focus將要介紹的就是紀錄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盛事,且近來在台灣以藍光光碟格式重新問世的同名紀錄片《伍茲塔克(Woodstock)》。三個小時左右的片長紀錄的不只是舞台上表演的瓊拜雅、吉米漢醉克斯、「誰」樂團等傳奇歌手的身影,它更從不同的角度側寫這個浩大的音樂盛事。但是,在進入紀錄片的介紹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是什麼樣的背景讓原本預估二十萬人參與的演唱會變成一場空前絕後,三百萬人的大型嘉年華。

一九六0年的美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富足,二次世界大戰在一九四五年結束之後,舊世界百廢待舉,社會經濟建設都未遭到戰火摧殘的美國正好趁機領先群雄,主導了世界政經霸權。此時,這個從1660年英國移民遷入,1776宣布獨立,一路白手起家的國家好像已經發展到了完滿,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個國家終於完成了他階段性的任務。因此,他們轉而要邁向一個未知的未來。甘迺迪總統更在演說之中向全國同胞宣告這是開拓新邊境(New frontier)的年代。而四0年代自沙場歸國戰士們努力「增產報國」生下的幼兒,在時幾乎都已脫離青春期,並且因為經濟水準提高,這些國家未來的棟樑因而也有機會接受更高的教育。而隨著知識水準提高,加上新左派勢力在知識分子之間的抬頭,這些社會新血對於政府的期望與要求標準也跟著提高,並且期待政府能夠實施更多的改革,美利堅合眾國在此時從頭到腳都洋溢著青春的朝氣。

但是一個戰爭的夢靨剛結束,美國政府又在1964主動以捍衛民主世界之名介入越南政府與越共之間的戰爭,因此引發國內反戰人士的反彈,甚至鼓吹民眾燒掉手邊的召集令,還主動協助接到召集令的青年潛逃出境躲避兵役。美國當局這樣從孤立主義轉為積極介入國際事務的舉動並非出自於民意,也因此動搖了許多人對於政府的信心。富裕的生活、世界不安的局勢、加上對於未來種種的未知、還有對當局的失望使得當時不少年輕人對自己、對未來感到迷網。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在1968年春天反戰學運中的口號正呼應著這樣的局勢:「如果你覺的迷惘,你就來對地方了(If You’re Lost You’ve Come To The Right Place)!」而此時美國多元的文化帶來的新思潮也正百家爭鳴──禪宗、印度教等外來的思想、黑人人權與女權的解放運動……等等,加上迷幻藥、大麻在年輕世代之間的風行,不論正面或負面,他們提供這個以往以基督教男性白人為主導的社會許多形而上的與感官上的刺激,因此迷網、不滿的年輕世代轉而尋求這些新事物展開一趟尋找自我的旅途。而在他們的世界中,不論是搖滾樂或是清新的民謠,音樂正是這個世代的語言。一首歌的歌詞是道出心聲、控訴社會不義最簡潔有力的吶喊,旋律則是創作人將感官經驗具體化並和他人分享的最佳媒介,綜合以上總總因素,加上一句正中時下美國年輕世代想法的核心的標語「為期三天的和平與音樂(3 Days of Peace and Music)」,這些懷著理想與愛的年輕人紛紛從各地湧進紐約州的Bethel小鎮裡,於是,我們就有了這個規模空前絕後的「胡士托音樂節」。

音樂節中的表演常是大家討論到這支紀錄片時的焦點,但是我今天希望將目光放在每段表演之間,導演麥克韋德勒(Michael Wadleigh)所呈現的訪談和影像。雖然這個音樂節可以看作六0年代反戰、嬉皮文化運動的最高潮,但是這支紀錄片忠實地紀錄活動的過程,從韋德勒穿插在每一段音樂之間的訪談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欲以全方位的角度來側寫這個人山人海的音樂會的企圖。此外,我們也看得出來,韋德勒鏡頭下的胡士托音樂節跟後世的想像的愛與和平桃花源其實有一些出入。首先,在幾段訪談之中,透過韋德勒和音樂會場地周邊居民的訪談,我們看到參與的群眾在這些居民眼中的形象,有些居民很欣賞這些「孩子」,而也有人認為這些觀眾身著奇裝異服,像一群「怪胎」。但不論他們如何看待這群人,這些訪談提醒銀幕前的觀眾他們正看到的是一個倍受爭議的非主流文化。此外,這部紀錄片也不忘提醒銀幕前的觀眾「胡士托音樂節」是一項商業活動,他們在音樂會進行的期間一再地請製作人Michel Lang與Artie Kornfeld發表對於目前音樂會過程進行成果的評論,他們更不只一次提及利潤與成本的問題,尤其當會場外的沒有購票的群眾開始翻過鐵絲網進入會場之後,鏡頭更是紀錄下金主向兩位製作人大聲指責成本回收無望的一幕,本片更是藉著這一幕表明了這場音樂會的本質。但是,還好在製作人的對於理念的執著之下(抑或是因為場地幅員太大,無力控管而出於無奈),這場音樂會從這一刻起,就變成了一場三百萬人共襄盛舉的免費同樂嘉年華。

至於參與音樂會的年輕群眾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想法,同樣地,透過影片在表演之間一段段的訪談與影像紀錄,就像一部對一九六0年輕世代生態的精華紀錄。我們這些訪談中聽到其中某些人暢談他們對於自己的生命、處境的想法,談論他們居住的公社;我們也看見被年輕父母帶來一起共襄盛舉的小孩子們拿著樹枝和玩具在帳棚旁的草地上玩耍,還有人們在草地上練習冥想與瑜珈,這些景象透露出這群人對於生命的熱愛與投入。也看到觀眾席裡大人們排坐在地上輪流抽著一根大麻,還看到了他們在大雨泥濘中自得其樂地圍著圈子放聲高歌,似乎又顯示著他們生活態度的灑脫。

但是在這同時,影片也從台下的群眾中抽離,從另一個角度呈現其他的社會觀點讓觀眾思考。在會場的另一端有著美國陸軍派來支援的醫療團隊,醫生在鏡頭前告訴觀眾他收到服用海洛因過量致死的孩子,也看到在混亂中被踩死的屍體被送來,又讓觀眾看到這群觀眾間潛伏的危機。在會場外的城鎮裡,鏡頭紀錄下父執輩的民眾正為這群草地上的亞當和夏娃煩惱著,有人憂心裡面的年輕人的溫飽,提議為裡頭的孩子募集物資;有人認為這群年輕人的理念值得讚賞;也有人覺得他們的和平與歡樂只是大麻菸霧中的幻像。而在他們爭論不休的同時,畫面另一端並置的卻是赤身裸體的青年男女無憂無慮神色自若地在湖中沐浴、游泳的景像。兩相對照之下,不禁令人反思這些年輕人一直引以為傲的自由、博愛、自給自足是否是建立在不知道多少人默默奉獻的關心奉獻之上。但是,這群現代的亞當與夏娃為後繼的世代開啟了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他們欣然接受、喜愛自己的身體並毫不吝於在他人面前展現的態度是現今仍難以認同或達到的。此外,大家不得不承認,這三天三百萬人陣仗的活動更是仰賴觀眾之間高度自律、互助的精神才得以順利收場。

看完三個小時的紀錄片,除了看到、聽到Richie Havens充滿生命力的表演、瓊拜雅清亮的歌聲、山塔那和樂團目眩神迷的技巧、吉米漢醉克斯充滿戰火、殘敗氣息的美國國歌等這些經典、神人等級傳奇樂手的表演之外,他們音樂與歌詞中傳達出的投入、真摯,還有觀眾所傳達出的理想、純真、和諧的精神才更是令人心神嚮往之處。導演不偏不頗的中立拍攝角度讓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將胡士托音樂節過度美化,身為觀眾,我們反而看到這個傳奇中許多之前不知道、不完美的一面,並且因此能夠退一步,冷靜檢視影片中呈現的優缺點,不會被傳奇與巨星的魅力沖昏了頭。

但是回頭看看之後的胡士托音樂祭,其商業氣息愈趨濃厚,當初世界大同的氛圍早已不復在。當年參加第一屆音樂會的人現在多半已在華爾街、各大城市的人行道上踏著匆忙的步伐,身上衣著的品味因為經濟能力大幅改善,早已從衣櫃中的舊杉、手染手工麻布衣變成當季新潮的歐洲精品服飾,蓬頭垢面的嬉皮改頭換面成為光鮮亮麗的「雅痞」。當年的嬉皮與波西米亞主義已經從世界大同的終極理想淪為一種穿著符碼,出現在各大時尚服飾雜誌的服裝搭配指南,或是有線電視的時尚美妝節目之中,令人不勝唏噓。一九六九年紐約州Bethel小鎮草地上的光景就像是一場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夢,若要重現,只怕落得一身銅臭。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