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2011-12-30 | 院線 |
女性主導的獨到銀幕詮釋:《咆哮山莊》
導演  安德莉亞阿諾德
演員  詹姆斯霍森、凱雅史柯德拉里歐、夏儂畢爾、所羅門葛雷夫、妮可拉柏利
出品  英國/2011
發行  CatchPlay
文 / 黃柏鈞
被視為英國影視界改編古典文學寶典之列的勃朗特姊妹(The Bronte Sisters)作品,繼上半年已廣獲好評的《簡愛》(Jane Eyre, 2011)後,這部入選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項目的新版《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更是備受矚目。除了現代寫實主義女導演安德莉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首次挑戰改編文學作品與古裝劇外,更因她大膽啟用黑人演員飾演深為讀者熟稔的主角希斯克里夫,雖難免有招來非議之虞,卻再一次證明了她企圖賦予這個家喻戶曉原著一份嶄新風貌的無懼創意。

和許多開拍前屢次更換導演的電影一樣,例如塵封多年的初稿劇本由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筆、導演棒最終卻落在山姆瑞米(Sam Raimi)手上的《蜘蛛人》(Spider-Man, 2002),或尚皮耶惹內(Jean-Pierre Jeunet)和艾馮索庫阿隆(Alfonso Cuaron)功敗垂成、幸好在李安手上起死回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咆哮山莊》最初預定的導演並非阿諾德,而是崛起於英國獨立電影界、而後自《顫慄時空》(The Jacket, 2005)跨足大製作的知名導演約翰梅布里(John Maybury)。其次的人選則是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2003)受到矚目的另一位英國導演彼得韋伯(Peter Webber),這很可能解釋了為何作品向來皆為獨立編導的阿諾德,這回會多了一位聯合編劇奧莉薇亞黑特里德(Olivia Hetreed,曾執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劇本),但也很可能因同樣身為女性,使阿諾德決定沿用黑特里德的原稿,這也前所未有地使本片成為《咆》至今所有的改編中,唯一完全由女性觀點主導的版本(編按)。

阿諾德在兩部長片前作中備受讚譽的創作才華,首次轉向改編他人作品、尤其是來自19世紀家喻戶曉的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經典,自然擔起不小的期待壓力,而成果證明,阿諾德仍秉持她獨到的創作理念。她沿用《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1.33:1的畫面(近似傳統電視)比例,營造老片或紀錄片般、同時兼具懷舊和前衛的獨特質感;刻意一反傳統、以較低調含蓄的方式,表現主角們曖昧糾結的情感;在對白中融入時下口語,使其更貼近現代觀眾。

她一向堅持「原汁原味」的精神,即使是非現代背景也毫不馬虎,原本企圖忠於勃朗特的描寫、在英國的羅姆人社群中,尋找符合希斯克里夫該後裔身分的完美人選,但遺憾未果,反而在約克夏郡當地公開徵選後,發掘另一位素人演員詹姆斯霍森(James Howson),可說是神來之筆地將希斯克里夫的身分改為黑人後,更突顯其被視為異己的形象,也讓阿諾德的版本更顯與眾不同。

除了飾演成年希斯克里夫的霍森,亦被千中選一詮釋成年凱薩琳的新面孔凱雅史柯德拉里歐(Kaya Scodelario),和扮演捲入情感糾葛的伊莎貝拉的妮可拉柏利(Nichola Burley),至少都是更貼近原著中年齡設定的選角;在其他版本中皆遭精簡的少年時期,阿諾德亦毫不疑慮地保留了大半篇幅,讓兩位少年演員──飾演少女凱薩琳的夏儂畢爾(Shannon Beer),和少年希斯克里夫的所羅門葛雷夫(Solomon Glave)──成為全片中最深刻的演出。

本片的技術層面也並未因阿諾德的極微實驗風格而遜色,藝術指導和服裝設計都是水準表現,音效也非常出色,而其中最值得大肆讚揚一番的,當然就是以本片榮獲威尼斯影展傑出技術貢獻獎的攝影師羅比萊恩(Robbie Ryan)。從和阿諾德一路下來的合作中,萊恩的掌鏡始終是構成影片精準氛圍的最大要素,《咆哮山莊》取景於大自然的優勢,使他更能將深厚功力發揮地淋漓盡致,捕捉天地塵土的萬物景象,並在阿諾德幾乎透過影像說故事的嶄新手法中,塑造出那份殘缺但絕美的浪漫,以及無盡陰霾中仍見陽光乍現的能量。

即使是改編,阿諾德還是在本片中展現能與她前作連結的元素。衣錦歸來而企圖討回一切的希斯克里夫,正似《紅路》(Red Road, 2006)中極端復仇心不形於表的潔姬;面臨內心和外在牴觸困境的凱薩琳,亦對應《發現心節奏》裡掙扎於夢想和現實之間的米雅。唯一不同不是,能夠在原創故事中盡情揮灑的阿諾德,反而不想用同樣激烈震撼的手法來重蹈先前版本的覆轍,而是用更細膩的情感描繪,來創造屬於她擁有顯著個人標記的版本。


編按: 英美兩地曾多次翻拍勃朗特姊妹的《咆嘯山莊》,其中知名的版本包括1939年由好萊塢大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賓漢》、《羅馬假期》等)執導,入圍1939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同名黑白片;1970年英國導演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執導的首部彩色版本;與1992年英國導演彼得柯斯明斯基(Peter Kosminsky,《白色夾竹桃》)執導,雷夫范恩斯與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同名新詮釋《新咆嘯山莊》等。都是由男性導演製作的銀幕詮釋。除此之外,本部小說也多次被翻拍成電視電影或影集。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