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2011-05-25 | 對白解析 |
「好人」的危機:《正經好人》
導演  Ethan Coen, Joel Coen
出品  美、英、法/2009
延伸閱讀  http://www.imdb.com/title/tt1019452/
文 / 陳瑩恩
Friend at the Picnic: How is Judith?



Larry: Fine. She’s fine. (Sigh)

Friend at the Picnic: Sometimes these things just aren’t meant to be. And it can take a while before you feel what was always there. For better or worse.

Larry: I never felt it! It was a bolt from the blue. What does that mean? Everything that I thought was one way turns out to be another.

Friend at the Picnic: Then, it’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how things really are. I don’t mean sound glib. It’s not always easy deciphering what God is trying to tell you, but it’s not something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ll by yourself. We’re Jews. We’ve got that well of tradition to draw on, to help us understand. When we’re puzzled, we have all the storie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people who had the same problems. Have you talk to Rabbai Nachtner?
朋友:茱蒂絲近來如何?



賴瑞:(嘆氣)不錯,她過得不錯。

朋友:有時候,很多事情不是命中注定的,要花時間才能感受它一直存在,無論是好是壞。





賴瑞:我從來沒料到!就像晴天霹靂,這代表了什麼?一切都非我所料!



朋友:那麼,這就是個認清真相的機會。我無意要油嘴滑舌,上帝的旨意總是難以捉摸,但你不用一個人苦苦思索。我們是猶太人,我們有著歷史的淵源可以作為參考。當我們迷失時,我們有許多故事,尤有著同樣煩惱的人們流傳下來。你和納赫拿教士談過了嗎?
看過幾部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電影:《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an, 2007)、《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 2008),以及2009年作品《正經好人》(A Serious Man),可以隱約感覺到柯恩兄弟利用電影,試圖突顯現實生活中的荒謬。這樣的強化,讓他們的作品有股喜劇氣息,但這並非來自膚淺而直白的笑點,而是根植於觀者的自身生活經驗,讓電影和現實生活彼此撞擊出的共鳴,是股欲哭無淚只好一笑的荒謬感。如此對柯恩兄弟的作品的詮釋,特別在《正經好人》中可略窺一二。衰事接連在主角賴瑞(Larry Gopnik)身上發生,其邏輯詭異而似乎超越常理可被預期的運行軌道。

《正經好人》的主軸人物是一個大學物理教授賴瑞,與他共住在一屋簷下的外遇的老婆,以及鎮日躲在廁所、抱著自己的《心靈微論》塗抹描繪的哥哥,還有即將接受猶太成年禮、腦袋裡卻只繞著大麻還有黑膠唱片轉的兒子,和整天抱怨還偷錢去隆鼻的女兒。即使賴瑞盡了他認為所有應盡的本分,包括當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好弟弟、好鄰居、好老師,作一個符合道德與理教規範的「正經好人」,但事情卻常不如他意,甚至反過來將他一軍。失婚危機作為一個將賴瑞的生活劃出裂隙、逐漸崩碎的主要力源,因此,在朋友的建議下,賴瑞尋找猶太教的教士(Rabbai)進行諮詢。

婚姻,是主流道德價值對於「好男人/女人」、「好丈夫/妻子」、「好父親/母親」評斷的主要場域,也可以說是個人在社會獲得良好名譽的重要角力場。這樣簡單由兩人組成的單純家庭關係,以抽象層次思考,其實更是一個立體的多角空間,裡頭牽涉到的還包括倫理關係與家庭責任等等。而賴瑞正是這樣一個蜷伏於道德框架之內、安分守己的「正經好人」(a serious man),在和教會秘書徵詢和教會裡最德高望重的馬沙克教士(Rabbai Marshark)會面時,賴瑞說自己試著當一個正經的人,不僅全力參與社區活動,也把小孩送進猶太學校學習,但做了這麼多,卻讓他瀕臨婚姻危機這樣巨大的麻煩(“I’m a serious…I’ve tried to be a serious man, you know? Try to do right, be a member of the community…just tell him I need help. Please, I need help.”)。

「正經」(”serious”)在這部電影裡,作為一個政治正確的形容詞,表示個人行為符合「正常社群空間」(normative social space)中的規範。而在這空間的形塑和維持,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透過個人的自我規訓(self-discipline)所達成。在《正經好人》中,宗教的教條成為賴瑞對「正經」(seriousness)和「正直」(righteousness)的投射參照點;而對於「好人」的想像,其實是社會期待之下,溫良恭儉讓的形象,這也正是賴瑞極力打造的自我形象。也因此,當事實與期待不符時(賴瑞抱持著「做好人有好事」的心態),那樣的現實情景與既有認知產生斷裂,除了使得賴瑞面臨原有的價值和道德判斷的瓦解,也因這樣的瓦解,現實生活對他而言,伴隨著邏輯的被打破而錯亂,成了一團無法理解的迷霧,如同他在課堂上所教授的「測不準理論」(“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證明我們永遠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It proves we can never really know what’s going on.”)。

回應片頭最開始出現的文字:「人生不過是隨遇而安──拉施」(”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Rashi”),《正經好人》雖意圖以詼諧手法敘述發生在賴瑞身上的各種荒謬之事,在處理危機時那樣順服卻其實不知所措的態度,如此「隨遇而安」的「正經好人」,以為終於因妻子重回身旁,而得以繼續風平浪靜,卻在電影的最終,那通電話帶給賴瑞如龍捲風一般過於措手不及的惡耗。其實對我來說,柯恩兄弟強化了現實生活的荒謬、卻也藉此深刻的描繪人生的血肉模糊,危機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又戲劇化的發生,使得現實似乎顯得過於殘酷、難以掌握。荒謬的幽默與喜感之餘,對我來說,《正經好人》如同埋藏著地雷的警戒區,踏踩在上面的過程,危機的無跡可尋而隨時潛伏著不安。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