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 |
|
2016-04-21 |
|
從一根螺絲談起——評黃銘正的《傻瓜向錢衝》 |
縱然黃銘正力求淺俗化,《傻瓜向錢衝》深度依然在,堪稱雅俗共賞。黃銘正當初找演員時,只找「浩角翔起」的浩子,免得被人以為「電視綜藝化」。不料,一直找不到陳家寶的人選,更沒想到,阿翔出馬竟有意想不到的出色。 |
|
|
|
|
550 |
|
2016-03-31 |
|
從黃青鋒文章到黃惠偵紀錄片《我和我的T媽媽》 |
紀錄片裡,媽媽何止跨性別?她的職業是千度亡魂的法師,為死者也為活人服務,活生生的她展演這些儀式時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那麼生龍活虎,跨越了生與死,也打破職業與類似藝術創作的分野。媽媽拿著法器上工,女兒拿著攝影機,刻劃媽媽也剖白自己,異中見同。 |
|
|
|
|
549 |
|
2016-03-25 |
|
《剩女,真的?》及其他 |
周東彥的紀錄片也非比等閒,2015年的《剩女,真的?》(My Leftover Ladies)中文片名取材法國聖女貞德(Jeanne d’Arc)中文譯名的諧音,卻流露非常現代感的新意,內涵更不受制於生理性別,而拓寬到跨性別的自我認同! |
|
|
|
|
547 |
|
2016-03-07 |
|
《好萊塢的黑名單》:無冕的贏家 |
《好萊塢的黑名單》雖為了戲劇張力改動歷史,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形式上,並直接與「演出」有關,飾演川波的克雷斯頓的演出方式試圖讓觀眾回到對1940年代好萊塢演員的表演印象,但這種非現實的演出方式則頑強地抵抗了現實進入片中…… |
|
|
|
|
|
|
544 |
|
2016-02-02 |
|
電影史你我可能(不)知道的一些章節:道爾頓.楚姆波 |
道爾頓.楚姆波是美國影壇的傑出編劇人才。無奈受到1940年代麥卡錫打壓異己,文壇、影壇的社會主義人士大多遭殃,道爾頓.楚姆波更名列「好萊塢十君子」,正是麥卡錫要逮捕的頭號黑名單人物。大導演威廉.惠勒賞識他的才華,邀他為1953年出品的電影《羅馬假期》編劇,但只能匿名寫作。奧黛麗.赫本因本片大紅大紫,楚姆波要等到很多年後才敢讓大家知道真正的編劇是他。 |
|
|
|
|
543 |
|
2016-01-28 |
|
電影史你我可能(不)知道的一些章節:達妮艾勒.德婁姆 |
有一本研究雷奈電影的書,居然出現達妮艾勒.德婁姆年輕時的照片!原來1941年雷奈去表演藝術學校進修,結識女同學德婁姆,從此成為好友。書中還提到高達對《苯乙烯之歌》的推崇,「因為它證明雷奈洞悉事務的奧秘,它是電影的一大突破,這使得雷奈的下一部電影《廣島之戀》將是影史其中一部最美麗的電影」。 |
|
|
|
|
542 |
|
2016-01-22 |
|
紀梵希與奧黛麗赫本、電影與文學、電影與歷史社會 |
這位法國服裝設計大師最著名也最為人為稱頌的是為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龍鳳配》、《甜姐兒》、《第凡內早餐》擔任服裝設計。雙方因而開展出綿延40年的深厚友誼。 |
|
|
|
|
540 |
|
2016-01-07 |
|
革命故事:台灣的《革命進行式》 |
這部紀錄片,有各家各派談史明,也有史明自己現身說法。如果要做「好的台灣人」,要先做「好的人」。史明這種思維、這種理念,顯然不忙著台灣至上或台獨至上,而是人的高品質至上。比起台灣的某些統派或獨派往往把統或獨無限上綱,不允許批評,不可以懷疑,史明或許比較像哲學家而不像革命家,要不然就是有思想、高格調的革命家,縱然可能是失敗的革命家,依然風骨尚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