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4 |
|
2021-11-29 |
|
2021金馬獎總評:鍾孟宏可以跟金馬獎結婚 |
金馬獎就像是一個大型團康遊戲,充滿不可控。也像是今屆典禮介紹「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一獎時使用的「錢仙梗」,既可能是某種力量硬是推著大家走,也可能是集體潛意識驅動。換一個組合,又會有不同可能。任何宣告這個得獎結果是「撥亂反正」的人,或者批判結果是毀滅台灣電影的論調,都同樣不值得在意。 |
|
|
|
|
702 |
|
2021-11-01 |
|
【雄影】讓在家做影展夢成為可能:2021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 |
長年經營VR主題電影節、VR體感劇院、XR無限幻境,並推動培養VR相關創作人才的高雄電影節,2021年推出VR頭顯租賃服務,讓觀眾能在家用VR頭顯參與影展,取得方式輕易,並讓觀眾自由操作,成為台灣首創在家看VR影展的領頭羊。筆者以使用Quest 2 Pass的15部作品體驗為分享依據。 |
|
|
|
|
698 |
|
2021-09-08 |
|
以地方文化而生的台灣戲劇觀察——《神之鄉》影集與大溪在地關係 |
相較於過往台灣電影《陣頭》、《大稻埕》或近期偏溫馨鄉土的《花甲男孩》及《俗女養成記》這類成長故事影集,著實能看見編劇在此齣劇,更積極融入地方元素並予以強調的一面,例如:藉由大溪人鳳飛飛的歌曲串連親情、台詞提到大溪過往重要的樟木產業、花了近20萬製作傳統的「彩牌」、講究舉神將的細節…… |
|
|
|
|
697 |
|
2021-08-12 |
|
介於在家與解封之間:記疫情前後台灣影像展覽的「居家感」傾向 |
在這個處在警戒與開放、解與不解的中介狀態,加上筆者所觀賞的幾檔展覽在展呈上都有一種「宛如在家」的氛圍。本文將從這種感知狀態出發,描述疫情時代裡的台灣影像展覽中,不管是作品或展場設計上的「居家感」傾向,並進一步連結台灣室內設計史與物質生活的大背景,思考這種「居家感」從何而來? |
|
|
|
|
696 |
|
2021-08-04 |
|
獨立於時間/空間之外: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誌 |
從TIDF現場觀眾的反應亦可感受到,許多人都被《理大圍城》中的長鏡頭震懾感動,並且深信影像本身所承載的真實,正與政府想盡辦法篡改抗爭事實的手段形成極大對比。關乎去留的困境本來就是社會運動的核心命題,抗爭來到2021年,其意義又更往下擴延,香港人開始思考移民或是留守「圍城」。 |
|
|
|
|
696 |
|
2021-08-04 |
|
群島之間,時間的風景——小論高嶺剛的「幻真原鄉」 |
與象徵性的風景保持距離,同時對激動人心的政治抗爭刻意「視而不見」,並非源自高嶺的無知與漠然。這反而正是因為他對「旅遊沖繩」的表象背後被遮蔽或是重組的權力關係——如日本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遺產、沖繩戰、以及冷戰時期的美國霸權及其與日本新達成的戰略同盟等——是如何重新塑造並滲透了沖繩群島的日常風貌這一點了然於心。 |
|
|
|
|
|
|
692 |
|
2021-05-25 |
|
【2021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這些作品還稱得上是紀錄片嗎? |
我的臉書上也存在一個討論影展動態的同溫層,每到金馬獎、台北電影節,就是眾口喧騰,但到了TIDF,卻發現網上熱度減少不小,但到了影展現場,卻驚異地發現,每場上座率幾乎都有七、八成。就連《百老匯大道》這樣以超過40分鐘不動的單一固定鏡頭看穆斯林拜功的作品,都吸引不少觀眾,頓時有種落入異世界之感。
|
|
|
|
|
692 |
|
2021-05-27 |
|
【我的青島東路七號】那些年看電影如朝聖,高肖梅的「辦影展」紀事(上) |
回顧曾規劃過的專題,高肖梅說,其實有些電影未經訓練與養成不易看懂,然而觀眾懷著對未知的強烈渴求,仍擠破頭想進去看,「放《去年在馬倫巴》時,大家一群人在那邊看,我在想,哪裡會有這麼一個社會,有這麼多的人如朝聖般地來,看那個你可能根本看不懂的電影。」這是1980年代電影圖書館為影迷打造的聖殿。 |
|
|
|
|
692 |
|
2021-05-27 |
|
【我的青島東路七號】那些年收藏、放映本土電影是人情味,高肖梅的「辦影展」紀事(下) |
高肖梅雖然當時不曾聽聞《跑道終點》,不過在藝專唸書時,就聽過學長牟敦芾拍過一部片叫《不敢跟你講》,因此與黃庭輔一到現場,看了片名就說「這絕對要拿走」。兩部拷貝就此進入電資館保存。其後高肖梅退休,始終心繫此事。每一次新館長上任,她就發訊息提醒館內有這兩部影片,告訴他們「一定要好好存著,因為那是電資館的鎮館之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