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6 |
|
2018-01-24 |
|
《抓狂美術館》:界線內外的人性考驗 |
相較於導演獲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的前作《婚姻風暴》,《抓狂美術館》顯然是個更繁複的文本。英文片名的「方框」(The Square),是即將出現在美術館的展品,由線組成的方形,雖承載了烏托邦式的美好想望,卻也反諷地將社會上的那條界線具象化。 |
|
|
|
|
616 |
|
2018-01-27 |
|
《殘影》——他人即地獄 |
當代名作家柳原漢雅在《渺小一生》訪談關於人生與傷痛史,曾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們只跟世界征戰過一次,在童年的時候,其餘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斷面對及處理那次征戰的結果。」這話或許可以解讀,華依達為何大多數的文本都在處理二戰前後的主題,二戰作為衝擊他的家庭改變、國家視角的改變,也還有創作起點的改變。 |
|
|
|
|
616 |
|
2018-01-27 |
|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陽光之州也有陰天 |
過去,佛羅里達經常被塑造成各種意義上的烏托邦,這裡的沙灘浪花與陽光向來洋溢著南方樂園的幻影。《歡迎光臨奇幻城堡》顯然偏離了「陽光之州」的烏托邦傳統,不但如此,還重挫了所有與佛州緊密結合的標籤(暴富、優渥、美國夢等等)──所幸陽光仍在。 |
|
|
|
|
615 |
|
2018-01-11 |
|
《天上再見》——找回生命的秩序 |
電影《天上再見》是亞伯˙杜龐帝費時三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但正知道在金句般的台詞外,難以將小說家後設、插敘、意識流技法詳盡展現,所以更是不惜砸下重本只求更加忠實呈現了巴爾札克式的那些社會考察的細節。這些用力過度的誇飾與手段,都是一種陽剛氣質地展現。我以為,這是一種改編小說的道義…… |
|
|
|
|
615 |
|
2018-01-16 |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召喚逝去的自己 |
古阿達格尼諾延續《我愛故我在》和《池畔謎情》對情慾和人物關係的細膩呈現,並在早有絕佳文本而更具先天優勢的本片中,讓他更能透過時代、地域、季節、身分、音樂、文學、考古學、食物來隱喻並呈現兩名主角的慾望和掙扎…… |
|
|
|
|
615 |
|
2018-01-19 |
|
當「同理」上升為一門技藝 ——是枝裕和《第三次殺人》 |
所有作品同樣都從一開始,就將面對自己的結局。而在那個其實不遠的結束到來以前,作者可以選擇中間蜿蜒的路要怎麼走、去哪些地方。著迷是枝裕和的粉絲可能會覺得,在《第三次殺人》裡,他變了。但那些乍看之下缺少溫暖、以及過去常見情感的地方,其實作者都已經把同樣精力、技巧花在從「理解他人」的母題裡,走得更遠之上。 |
|
|
|
|
614 |
|
2017-12-27 |
|
《聖鹿之死》——尤格藍西莫的神話新詮 |
西元前407年歐里庇得斯寫下了《伊菲格納亞在奧里斯》,西元2017年尤格藍西莫拍了《聖鹿之死》,不變的是2424年來,父權依然不動如山地坐穩在所有故事,但在《聖鹿之死》,唯有執意在故事中建立起一座眾人無法擊破的父權之塔,尤格藍西莫才能完成他對於父權世界最高竿的控訴計畫。 |
|
|
|
|
614 |
|
2017-12-27 |
|
黑暗易躲,資方難逃——《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
經歷兩年的等待,星際大戰系列終於迎來正傳第八集:《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兩個半小時的播放時數,配上路克天行者的回歸,照理來說應該是要精彩絕倫,但實際執行的結果卻相當尷尬。 |
|
|
|
|
613 |
|
2017-12-07 |
|
第一部華語VR電影:蔡明亮、《家在蘭若寺》與電影院革命 |
《家在蘭若寺》吸引影迷的從來就不是VR技術,而是蔡明亮。看此片當然被開啟了另一個全新的觀影經驗,然而我們又必須為這麼「全新」再打上一個它未來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問號。拿下VR眼鏡時,思考那55分鐘所經歷的一切,究竟還能不能稱做「看電影」?這更是當我們來談蔡明亮這位作者導演,一個極為迷戀集體觀影儀式的創作者,值得揪出來進一步提問的。 |
|
|
|
|
612 |
|
2017-11-15 |
|
《順雲》──灰暗暮光中透出的溫柔 |
與其說是兩人距離太近,親近帶來輕篾,不如說是由於她們的相似,讓她們相看兩厭,故鎮日爭吵。開頭劉引商自言的固執、倔強,又何嘗不是她女兒順雲的縮影,看頭那場戲,順雲拒絕收受退休後學校要她拿沒有帳的文具,對尊嚴這檔事的堅持,跟母親堅拒穿尿布的最後一道尊嚴底線,全然說明了遺傳這檔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