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3 |
|
2017-07-14 |
|
「另一種」電影展映: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 |
「另一種影像記事」是由四位台灣人於2015年組成的動態影像策展團隊,他們尤其關注電影與動態影像的形式,討論影像的種種可能。2016年起,開始策劃放映實體活動,以小型不定期的放映活動,靈活策劃與訂定主題,不斷探索電影院外非傳統場地展映的可能性,嘗試與全臺各地觀眾產生對話與連結。 |
|
|
|
|
602 |
|
2017-06-21 |
|
重探《八月》.再訪大磊 |
時隔半載,再次見到大磊導演,謙和的態度完全沒變,只是瘦了點、曬黑了點,但整個人顯得精神奕奕,言談舉止也輕鬆多了!他呵呵笑道:「這次見到的都是朋友,都是小夥伴兒,感覺特別開心!」更何況追本溯源,《八月》某個脈絡的重要「養份」還是出自台灣這裡的電影文化,能在此間的院線上映,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是相當令人興奮。 |
|
|
|
|
602 |
|
2017-06-27 |
|
是出口,也是養分——馬華導演楊毅恆談東南亞創作者的跨國網絡 |
近年,台灣影壇出現一批異鄉人,他們在客土上展現純粹、毫不保留的創作精神,令人無法忽視,也由衷敬佩。在這股創作衝勁之下,也不禁讓人想一探是什麼樣的土壤造就了這些創作者?為此,本文特別越洋訪問今年33歲的馬來西亞華人導演楊毅恆。 |
|
|
|
|
602 |
|
2017-06-29 |
|
叛逆依然,繼續前進的多元觀點:2017坎城影展導演雙週 |
今年導演雙週的開幕片《陽光閃耀》就帶來了大驚喜。這是法國名導克萊兒德尼改編自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名著《戀人絮語》的愛情喜劇,內容迥異於導演過去擅長的黑暗題材。這次的大轉向也象徵著名導的勇於創新,是導演雙週單元最有趣的地方。 |
|
|
|
|
|
|
599 |
|
2017-05-17 |
|
拼圖與鏡子——專訪《一個人的收藏》導演徐浩軒 |
《一個人的收藏》由知名音樂人兼藏家姚謙監製,徐浩軒首度擔任導演,罕見呈現一般大眾不得其門而入,只有金字塔頂端的玩家才知其門道,解其樂趣的藝術收藏世界。 |
|
|
|
|
596 |
|
2017-04-17 |
|
樹大招來的豈止是風——站上社會前哨的香港電影 |
雨傘革命之後的香港電影,的確多了一些不同的樣貌,從《十年》、《樹大招風》的新銳創作,甚至《寒戰》、《危城》等商業大片的內容來看,或直言控訴、或指桑罵槐的影射,看似警匪槍戰類型化的虛構劇情,卻也意在言外地呈現了微妙的政治態度。 |
|
|
|
|
595 |
|
2017-03-29 |
|
煙火與詩句——專訪導演曾英庭 |
《最後的詩句》作為公視新創電影品牌企劃的首發之作,企圖刷新台灣電視電影的製作格局。導演曾英庭積極把握住機會,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將所接到的一份描述有錢人故事的劇本撤換寫成關於21世紀台灣青年世代的生命悲歌。 |
|
|
|
|
594 |
|
2017-03-27 |
|
《白蟻:慾望謎網》吳慷仁:演員的可能來自於自己 |
《白蟻》是吳慷仁第一次使用「方法演技」,把自己的身心狀態都完全「變成那個人」。問吳慷仁為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現在拍戲沒機會用方法演技,很少有一部片可以讓你至少準備至少一個半月,做外型上、聲音上的改變」,他想嘗試沒試過的表演。 |
|
|
|
|
593 |
|
2017-03-17 |
|
《白蟻:慾望謎網》朱賢哲導演:我可以寫劇本寫到八十歲 |
朱賢哲大學主修國畫,對書法與國畫的寫意情有獨鐘,研究所則在紐約雪城大學主修電影製作,當時的學院訓練重視實驗劇情片,指導教授認為「詩」最接近電影的本質,而非「小說」。後來,即使朱賢哲相當密集地拍攝紀錄片,也獲得多方肯定,但他卻認為,跳脫敘述框架的影像詩《弱囚》、《創世紀‧排練》最接近他的創作核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