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 |
|
2020-11-14 |
|
在創作路上,找到自己的獨門幽默感——專訪《腿》導演張耀升 |
從曲折離奇的真實經歷到最後成品,雖然經過諸多改寫轉化,唯一不變的,是故事始終關於這位妻子的執著無法獲得外人重視。《腿》的英文片名叫「A Leg」,是指主角錢鈺盈碰到的每個人,都不覺得那條腿有特別之處,只想塞給她「一條腿」、應付了事。對所有人來說,「腿」都是「A Leg」,只有在主角自己心裡,它才會是那條丈夫的腿,「The Leg」。 |
|
|
|
|
679 |
|
2020-10-28 |
|
微觀的方式看待人生與感情:專訪《戀愛好好說》導演郭珍弟 |
「我很喜歡岡本加乃子的小說《越年》,後來讀到《家靈》的時候,突然有一股衝動,想要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我自己很喜歡她所描述的那種很初始的熱情跟能量,不管是復仇或求愛,其實都是在那個追逐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地感受到那個能量,我自己覺得這個觀念也很東方,跟西方所謂的浪漫愛的觀點是很不一樣的。因為那個熱情的源頭不在對象也不在目標,是在你生命的本體裡面。」 |
|
|
|
|
675 |
|
2020-08-28 |
|
尋找在地元素,堅持講臺灣的故事──專訪《馗降:粽邪2》監製鄒介中、導演廖士涵 |
《粽邪》有收到一些觀眾的意見,我們第一個有共識要加強的,是要讓續集更恐怖。另外,我們也針對很多細節去做提升。有不少觀眾反應第一集的法師在結尾太弱,這次續集,我們便直接以跳鍾馗的火哥做主角;《馗降:粽邪2》的音效也請到杜哥(杜篤之)來做,杜哥之前有做過泰國、香港鬼片,但這是他第一次參與臺灣鬼片。影音效果方面,續集更比《粽邪》多出接近兩百顆特效鏡頭。 |
|
|
|
|
673 |
|
2020-07-30 |
|
丟掉器材的保護,比誰更會拍電影、更會說故事——專訪《怪胎》導演廖明毅 |
手機拍攝的直覺特色,不外乎是降低製作預算,《怪胎》從前期、拍攝、後製,到上映宣傳發布,總預算約為兩千萬台幣。降低預算之餘,廖明毅直言,手機拍攝出來的畫面沒有漂亮的景深,而他要透過對於畫面本身的要求,去補足影像成為電影的可能性。「當攝影器材越來越好,我們過度依賴器材,卻忘記電影原本該有的色彩、構圖、調度……」正是透過一個粗糙的工具,他想回頭去找「電影之所以是電影」。 |
|
|
|
|
672 |
|
2020-07-13 |
|
闖出一條性喜劇的國片新路——專訪《破處》導演林立書 |
來自香港的富家子安排好要讓好友在生日當天脫離處子之身,但狂歡到最後過了頭,來服務的熟女姐姐竟意外暴斃。一場荒謬的棄屍之旅由此展開。以性喜劇作為題材的國片可說屈指可數。既然要談「性」,難免受到檢視的就是「尺度」。然而,無論是情節上的尺度抑或所謂角色的裸露,台灣都少有突破性的嘗試。以該角度來看,入圍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的《破處》,顯然是在每一個環節的處理都可以見到闖出一條新路的野心。
|
|
|
|
|
672 |
|
2020-07-13 |
|
經受生命的磨難──專訪《野雀之詩》導演施立 |
《野雀之詩》的視角跟著木訥寡言的男孩小翰,不管在山林或鬧市,小翰總是形單影隻,被動無依,如困於網中的鳥。小翰的故事有一部分來自一位朋友的真實人生,這讓他得以採取一個特別的角度,「我知道這個小孩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因為他長大以後就是他,我是帶著對他未來的理解來描述他的過去,縱使過去多麽不堪,我都能理解,他終究會找到他的生存之道。」生命旅途中的磨難,在施立眼裡是一種考驗。 |
|
|
|
|
669 |
|
2020-05-29 |
|
在地視野的創作印記:訪「高雄拍」導演群 |
相較於短片輔導金與公視系列補助,「高雄拍」是個特異的存在。除了些許基於城市行銷的拍攝地域限制,高雄拍對於題材的容納相對寬廣,無特定議題、分級偏好;通常會是定額款項,不若短片輔導金可能因排擠效應而減少補助金額。觀察2019年的高雄拍作品,看得出題材與議題的多元。《放映週報》針對五部2019年高雄拍作品進行導演專訪,企圖為臺灣短片留下紀錄。 |
|
|
|
|
669 |
|
2020-05-31 |
|
「家」的提問,建設的想像:訪《買房子賣房子》林謙勇導演 |
作為不同世代的一份子,也歷經社運抗爭現場,深受台大城鄉所對於都市發展、空間規劃等反思啟發,曾以「房地產文學」作為碩士論文題目,林謙勇遙望著父親的開發信仰:相信老舊的東西應該被淘汰、破敗的地方應當被整治。他好奇,父親為何有如此的想法?童年壓伏於低矮屋簷的他,何以如今著迷水岸宅的瞭望?白手起家的男子,為何有富過三代的期待和自信? |
|
|
|
|
667 |
|
2020-04-22 |
|
OTT平台助攻台劇國際化:專訪《誰是被害者》總監製曾瀚賢、製作人湯昇榮 |
曾瀚賢相信,韓劇是從還沒有高規格製作費時,就一路篳路藍縷走到現在。「規格是要慢慢放大沒有錯,但規格和內容這兩部分,應該都要慢慢有機成長、彼此餵養茁壯。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後要有體質健康的創作團隊,那個才是種子。」瀚草自覺現階段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團隊還沒走那到那邊。「可是如果我們一次一次都更好,每個團隊經驗值每次都有所提升,那麼做成那樣是遲早的事。」 |
|
|
|
|
664 |
|
2020-03-14 |
|
【金穗】追著消逝在時代中的火車,說人的故事 ——專訪《蒸汽消散》導演黃威勝 |
自那年起,年年冬季跑到新疆三道嶺拍火車,成了他工作之餘的休閒愛好。「對鐵道迷來說,蒸汽火車是一個神聖的存在。」黃威勝這麼說。先飛六個小時到烏魯木齊,搭八個小時火車到哈密,再從哈密搭三小時的車到三道嶺,黃威勝不遠千里,捱著零下十八九度的低溫,只為興奮拍下火車疾駛而過的瞬間,當地人卻訝異:「這破火車有什麼好看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