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 |
|
2017-10-13 |
|
因為相信,而讓愛情放飛:專訪《盜命師》導演李啟源 |
2011年的《河豚》之後,李啟源醞釀了六年完成了最新長片《盜命師》,現正於戲院上映中的《盜命師》原名「飛哥探戈」,靈感來自台灣的賽鴿文化,以及導演多年前看到的一則社會新聞,最終形成一部融合了些許犯罪懸疑類型元素與李啟源個人獨特風格的愛情故事,打造出更接近商業類型片的新樣貌。 |
|
|
|
|
607 |
|
2017-09-12 |
|
在黑盒子/白方塊裡外探索「另一種影像敘事」—— 專訪「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 策展團隊 |
近年在台灣,電影開始嘗試走進美術館。現有蔡明亮舉行兩次大型影像個展,阿比查邦的《華麗之墓》在北美館「伏流.書寫」展覽中展映等案例。而原本只是線上電影俱樂部「另一種影像記事」團隊也開始以游擊式方式,在各種非電影院(例如附屬於咖啡店的藝文/映演空間)、美術館的場域,舉行許多點狀式的影像交流活動。而此次在蕭壠文化園區的展覽,可以算是團隊階段性的重要實踐...... |
|
|
|
|
607 |
|
2017-09-14 |
|
用我們的方法,傳遞部落耆老的叮嚀——專訪宜蘭綠色影展焦點影人 勒嘎・舒米 |
由鄭文堂導演策劃、年輕選片團隊執行的「宜蘭綠色影展」今年便由認識原民文化出發,呼應綠色影展的環保精神。主辦單位不但以年輕阿美族導演勒嘎・舒米(Lekal Sumi Cilangasan)今年完成的《巴克力藍的夏天》做為開幕片,更邀請勒嘎擔任今年的焦點影人,放映他所執導的《海稻米的願望》、《太陽的孩子》、短片《Ilisin》等長短片作品。 |
|
|
|
|
|
|
606 |
|
2017-08-16 |
|
「這是編劇最好的時代」 ——專訪編劇吳洛纓、簡士耕 |
拂開這些暑期熱片的面紗,其實無一不遵循商業類型片的創作脈絡。於是在躁動不安的夏日午後,聚在沙發一角,潛下心來,分別與兩位業內資深編劇吳洛纓(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編有電視劇《白色巨塔》、《痞子英雄》等)、簡士耕(知名電影、電視編劇,編有電影《紅衣小女孩》、《大尾鱸鰻》等),從影視產業一路聊到編劇生態。一切的一切,便是從類型片開始談起的。 |
|
|
|
|
|
|
606 |
|
2017-08-24 |
|
走入困境的深水,化為分身而生——《澤水困》導演辛建宗專訪 |
跳脫電影創作慣性的順序,辛建宗完成了暌違三年的電影長片《澤水困》,為了拍攝本片,劇組前往綠島以及日本仙台拍攝取景,更出動空拍技術,在短短九個拍攝日便完成一部以《易經》卦象「澤水困」為名、也為核心的作品。 |
|
|
|
|
606 |
|
2017-09-01 |
|
大藝術家.簡單心靈——林強談電影音樂創作 |
記憶中,電視上有個酷酷穿著牛仔褲白T-shirt的男生在台北車站唱起〈向前走〉,掀起九〇年代台語搖滾風潮。當年中分的「林強頭」可是風靡一時,還有他的〈查某人〉也是九〇年代男孩子在KTV必點的歌。看著記憶裡的這號人物走進咖啡店,眼前的林強,一身質樸...... |
|
|
|
|
606 |
|
2017-09-04 |
|
從細膩而獨立的小團隊,到跨國合拍的螺絲釘 ——日本陳設師赤塚佳仁與改變中的台灣電影美術 |
從 2002 年間初訪台灣時景氣低迷的電影市場,到 2008 年《海角七號》之後的復甦榮景,赤塚佳仁見證近十多年來台灣電影的起起落落,也看見未來的希望與隱憂。為了記錄台灣電影變革底下的當代觀點,他訪問三十五位台灣電影工作者,交雜自身經驗與見解,出版訪談集《電影美術表與裏》,從電影美術到產業變革,完成精采的觀點展示。 |
|
|
|
|
603 |
|
2017-07-14 |
|
「另一種」電影展映: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 |
「另一種影像記事」是由四位台灣人於2015年組成的動態影像策展團隊,他們尤其關注電影與動態影像的形式,討論影像的種種可能。2016年起,開始策劃放映實體活動,以小型不定期的放映活動,靈活策劃與訂定主題,不斷探索電影院外非傳統場地展映的可能性,嘗試與全臺各地觀眾產生對話與連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