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9 |
|
2017-01-26 |
|
忘了還是要旺!貪婪、記憶與忘卻——專訪《健忘村》導演陳玉勳、編劇張耀升 |
向來以草根小人物累積出自成一格「勳式幽默」的勳導,自詡能拍出苦中作樂的荒謬喜劇,焦點放在荒謬本身,不純是搞笑,還帶有一點心酸。《健忘村》則期待突破自身以往的風格,加入更多黑色幽默。只是,勳導認為自己性格「充滿陽光以及正面能量」,因此與作品走向以黑暗為特色的張耀升,共同合作編劇…… |
|
|
|
|
588 |
|
2017-01-10 |
|
靠山未出現,活路哪裡找:台灣短片、獨立電影生存指南 |
台灣電影困境,三十年來都未曾消除的了,此世代的我們可以怎麼破解難題?有哪些方向值得努力?本文統整從業人士們在每次活動中不吝惜的心得分享,並適時引述他們一語中的之觀點與見解,融會成對近年台灣劇情短片環境的觀察報告,這裡暫不談論創作精神層面,而要嘗試從邏輯觀念上找出可能的活路。 |
|
|
|
|
587 |
|
2016-12-27 |
|
銀幕之外的無形畫筆——專訪電影聲音設計師周震 |
一直是人們談論電影時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其實,聲音能觸動內在靈魂,甚至能穿越時空,也透現當下現實,如此複雜難解的感知力,更是讓人不禁想一再探問的。《放映週報》特別訪問了聲音設計師周震,請他跟我們聊一聊聲音這個媒材在電影裡的角色。 |
|
|
|
|
|
|
585 |
|
2016-12-12 |
|
當代他鄉故事中的異色溫暖——專訪《接線員》導演盧謹明 |
總覺得談異鄉人的故事太少了,二十多年前有李安的《囍宴》,但我們身處的時代已經改變了,需要有新的故事、新的電影來講這件事。2008 年,英國經濟相當不景氣,青年失業嚴重,在那經濟蕭條的時刻,看到更多人情冷暖《接線員》正是想要拍出那前途未卜、經濟蕭條的時代氛圍,大家躲在一個地方取暖,賺點錢就好。 |
|
|
|
|
582 |
|
2016-11-18 |
|
失落生命的和解——專訪《心靈時鐘》導演蔡銀娟 |
曾以《候鳥來的季節》反思自然與社會現狀的導演蔡銀娟,帶來最新作品《心靈時鐘》,繼續親情與社會議題的主軸,從情感出發,探討生命失落的議題;同時,她也以台灣美麗的地景人文爲背景,寄語電影文化與教育的意義。本期《放映週報》特別採訪蔡銀娟導演,聊聊她的新作與電影創作的想法,如何借由這部片讓大家開始認識真實存在於台灣的議題,並透過電影讓人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知道更多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 |
|
|
|
|
581 |
|
2016-11-08 |
|
【藝文單位行政法人化專題】(三) 邁向行政法人之前──國家電影中心該做甚麼事? |
國家文化紮根政策,究竟如何與現有機制調整、同步向前,是令目前文化工作者關切的問題。若只就電影而言,國家電影中心的核心,從早期的圖書館、資料館,乃至於目前表面轉型、內在卻卡在舊有編制與預算結構中,尚未真正成為一個「電影中心」的組織,未來,這個單位的任務與角色究竟如何定位?一個國家電影文化中心應擔負何種角色與任務?現狀又究竟是否合宜? |
|
|
|
|
580 |
|
2016-11-01 |
|
聆聽的意義——專訪《德布西森林》配樂家艾格尼・葛佩林 |
俄羅斯籍的電影配樂家艾格尼葛佩林(Evgueni Galperine)與郭承衢之前在朋友的聚餐認識,但經過討論,郭承衢導演很高興知道有人的想法居然跟他如此接近,因此就更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合作,最後終於在《德布西森林》裡實現了,兩人的默契也再次印證。 |
|
|
|
|
573 |
|
2016-09-17 |
|
電影學者陳斌全接任國影中心執行長 |
陳斌全執行長將帶領電影中心團隊往三項重點方向著手前進:一、由文化部指派,研擬電影票房資訊公開的機制;二、國家電影中心各項資訊和資源,遠距應用功能之強化,與現有影音數位檔案的活化利用;三、資深電影從業人員口述歷史的記錄,以及影音訪談錄與文字出版。 |
|
|
|
|
572 |
|
2016-09-07 |
|
《再見瓦城》將與七部國片前進釜山影展 |
10月6號將登場的韓國「釜山影展」在9月5日公布影展片單,包括《再見瓦城》、《六弄咖啡館》、《我的蛋男情人》等多部台灣電影皆入選影展。除此之外,蔡明亮導演也應邀擔任今年「釜山電影學院」校長,將對來自亞洲各地的年輕創作者傳授心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