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由瑞克奧圖曼(Rick Altman)在《耶魯法語研究》(Yale French Studies)期刊當中規劃聲音特別專題,指出聽覺文化對電影研究的重要性。而他研究的聆聽構成的美學形式與文化意義,也已經超越電影的範疇,涉及技術實踐、歷史考察、媒體考古學等跨學科領域。
早期電影的聲音,不只是在銀幕裡,而是在放映環境中。——瑞克.奧特曼
「早期電影的聲音,不只是在銀幕裡,而是在放映環境中。」提出這個觀點的是電影聲音研究之父的瑞克.奧特曼(Rick Altman)。他在1999年的電影期刊《虹膜》(Iris)發表的研究論文〈電影聲音的一切〉(“Film Sound—All of It”),將電影視為活動,而非文本,是一種三維思考的時空與多向度的文化樣貌。
另一位重要的聲音研究者是法國理論家米歇爾.謝昂(Michel Chion),著作《視聽:幻覺的建構》(Audio-Vision: Sound on Screen)提出的概念可以作為早期電影音像經驗的延伸。一個是發展加拿大作曲家莫瑞.雪佛(Murray Schafer)提出的複合字「聲景」(soundscape)概念,也就是聲音與風景,這個具有空間地域性的概念注重環境的音樂性,以及聲音的歷史記憶。謝昂借此拓寬電影聲音研究的範疇,來談向來最不受重視的環境音,特別是其中的噪音。之前提過,由於好萊塢工業的體制化的線性剪接原則,讓觀眾專注在情節發展,電影成了說故事的媒介,原本迷人的各種聲響,都退為敘事的輔助,並且依照對敘事或畫面幫助的重要程度排序為對白、音樂、配樂、音效。因此謝昂指出噪音一直是處在最邊緣的位置,是在主流敘事電影的後製混錄時,防止干擾對白清晰的呈現而需要抑制的聲音。
同時,他也借此重新思考畫外音的意義,他認為如果畫面中沒有出現風或是鳥叫就認為那是非劇情內的畫外音是很奇怪的。另外,他也提到環境音裡由媒體傳介的聲音,並稱之為「廣播音」(“on the air sound”),指的是在劇情內角色聆聽錄音或是廣播的音樂,強調複製聲音本身的物質特性,而因為與發出聲音的形體分離,所以能提供不受視覺來源限制的感受管道,跳脫觀看之道達到現實的另一種向度,是非凝視產生的認同或愉悅。
除此之外,賈克.阿達利(Jacques Attali)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Bruit: essai sur l’economie politique de la musique),從文化意識的角度,看音樂與政治操作的關係,舉的例子是希特勒的話:「少了擴音器,我們就沒有辦法征服德國了。」納粹用擴音器不斷放送華格納的音樂,宣揚國家意識,安定社會秩序,鼓動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