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8 |
|
2017-01-13 |
|
翻開蔡揚名導演的電影相簿 |
在影評人吳老拍的毛遂自薦與大力促成下,我們特別邀請了蔡揚名導演接受訪問,重新細細道出他從影生涯回憶,本報也從旁協助了訪談的進行與記錄。該次訪問已經先整理發表於《報導者》。本期《放映週報》也特別透過導演受訪時代來的珍貴相片,用另一種角度呈現他從影近六十年的精彩人生。 |
|
|
|
|
577 |
|
2016-10-15 |
|
台語片的前生(II):高松豐次郎的影像扎根,與台日辯士的文化角力 |
前篇介紹了台灣社會如何透過據台的日本殖民者,幾乎與歐洲同步地接觸到新發明的電影,以及電影院何時從北台灣開始出現,並逐漸擴散到全台的主要城市。在彼時殖民政府透過編列預算,舉行各鄉鎮的巡迴放映。在這段時間裡,日本左翼運動者高松豐次郎在奠定台灣電影基礎的過程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
|
|
|
575 |
|
2016-09-29 |
|
台語片的前生(I):日治時期台灣與電影的第一次接觸 |
電影發明之初,台灣接觸電影,發行、映演電影,並開始嘗試進行電影創作的起始年代,與亞洲各國相比,毫不遜色。但至戰後的台語片發軔期,來訪的亞洲影人岩澤庸德曾說:「台灣的電影發展,比世界落後了三十年」,為何台灣的電影的創作,陷入發展遲滯?我們先從日治時期以來,電影如何進入台灣社會開始談起…… |
|
|
|
|
560 |
|
2016-06-12 |
|
來唱片收藏家陳明章的家挖寶!私房收藏的國台語電影主題曲 |
當年家喻戶曉的流行台語天王文夏,一九六二年才演出電影《台北之夜》,噱頭十足,萬人空巷。電影上映後,文夏還帶著「四姊妹合唱團」在台北縣市各個戲院「隨片登台」,有時在電影開演前先表演二十分鐘,接著趕到下一家,若電影已經開演,便暫停播放,拉開舞台布幕,劇中人物親臨眼前。 |
|
|
|
|
558 |
|
2016-05-25 |
|
下流的異數:今村昌平 |
在人類社會──尤其是處於「下流」的底層社會──之中,人的基本欲望(食、色)是超乎道德,甚至超乎一切的動物性的存在,這才是人類社會的真實。正是出於這樣的觀點,今村昌平的電影世界才顯得那樣與主流不同…… |
|
|
|
|
541 |
|
2016-01-15 |
|
柯俊雄——他的早慧與銀幕上的千面人生 |
巨星隕落,匆匆一個月以來,媒體各界關於他的報導、回憶,多得不勝枚舉。不過倒有一點很少人提——柯俊雄在「表演」上的早慧。影壇老前輩王玨所謂「旁若無人,死不要臉」,便是境界極高的表演;於此,柯俊雄其實開竅得甚早…… |
|
|
|
|
|
|
|
|
533 |
|
2015-11-17 |
|
彼得格林納威、杜可風、梁皆得及其他 |
彼得.格林納威非常神往雷奈的電影,認為過去世界上最好的電影是《去年在馬倫巴》與《穆里愛》。我從格林納威1982年的《繪圖師的合約》看到跟雷奈1961年《去年在馬倫巴》的底片與照片既相似又相反的趣味。 |
|
|
|
|
514 |
|
2015-07-06 |
|
大銀幕上的那時此刻:台北電影節經典單元與當代名作間的似曾相識 |
今年的「經典重現」單元挑選了四部精彩作品:70年代的《俠女》、80年代的《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以及杜琪峰2006年的《放・逐》,都是當時家喻戶曉的名作。除此之外,影展在這個單元也為我們引介了菲律賓經典《黑暗魔爪》。這些電影如何影響了後世,又或者它們如何和世界、時光彼端角落的另一個故事互通聲氣,我們這次為本單元的四部影片提出四個與之對照的作品,讓大家作為觀影時的參照,也可以作為本單元的延伸觀影片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