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63 2020-02-29 | 影展 |
移民與女性政治面向的觀察
記2020年日舞影展
文 / 翁煌德 圖/《水芹》劇照
每年一月,無數電影工作者、片商以及影視媒體皆會將焦點放在美國西部猶他州,一座名為帕克城的山間小城,關注於此舉辦的北美最重要獨立電影盛會──日舞影展。影壇人士無不翹首盼望,在此尋找下一個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或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上述導演早期都是從日舞影展發跡,相信其指標性毋需贅述。

日舞影展的前身叫做「猶他影展」,在1978年由史達林.范.瓦格倫(Sterling Van Wagenen)與約翰.厄爾(John Earle)共同創立,時任猶他州州長認為舉辦影展能活化本地的電影產業,因而大力支持。猶他州的明星居民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在草創期便接任主席,運用其好萊塢的人脈與影響力,成功奠定了影展的基礎。

1991年,為了表彰勞勃.瑞福的貢獻,影展取了他在《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69)中的經典角色「日舞小子(Sundance Kid)」之名,改名為日舞影展。在此之時,日舞影展已經是全美獨立電影人的聖杯,尤其隨著器材愈趨便宜而輕便,拍攝門檻大幅降低,躍躍欲試的年輕人得以獲得展現才華的機會。就在這個歷史性的一年,初出茅廬的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以他的首部長片《毒藥》(Poison, 1991)在日舞摘得首獎。

無標題如今的日舞影展已經不再一支獨秀,它必須與特柳賴德影展、西南偏南影展、翠貝卡影展、多倫多影展等影展「分食」北美的優質作品。就連選片方向也不再如過去如此講求「獨立性」,許多參展作品可能已經掛上Plan B等知名影業或Netflix(網飛)等大牌串流網站名號。影展總監約翰.庫柏(John Cooper)對此曾有一種開脫說法:「我不認為日舞影展需要這種商業作品,但電影工作者們需要日舞影展。」強調了日舞影展同樣也有賦予電影人榮譽感的價值。

經歷長達四十餘年的「演化」,日舞影展的領銜地位依然不變,甚至比以往更具重要性。一項指標是越來越多在日舞影展曝光的作品進入獎季行列,成為奧斯卡的有力競逐者,今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與最佳紀錄片的北馬其頓紀錄片《大地蜜語》(Honeyland ,2019)便是由日舞影展率先挖掘。雖然另一部在日舞首映、刻畫中美文化差異的華語作品《別告訴她》(The Farewell ,2019)未能提名奧斯卡,但端看它所掀起的討論與矚目,仍可證明日舞選片在美國影壇具有的份量。

今年筆者代表《放映週報》來到日舞影展,目的便是希望從中看見未來一年美國影壇的發展趨勢。只是這趟旅程代價不斐,由於主辦日舞影展的帕克城本身即是滑雪勝地,再加上各地湧入參展的來賓,住宿一夜上萬元是常態,只好選擇住在山下的鹽湖城。雖然影展在鹽湖城也設有放映活動,但精華都聚集在帕克城,每日花費半小時以上通車上山是無可避免。再加上帕克城的放映場地相當分散,趕場本身就很折磨人,還得預留一小時到戲院,取號碼牌排隊領票,以及溫度零下的天候⋯⋯。幸福的看片之旅,簡直成了一場磨難。

所幸要滿足一位電影愛好者並不難,只要有一部好電影足矣。這趟為期近兩週的旅程,看了超過六十部的劇情片、紀錄片、短片與VR作品,其中不乏傑出之作。本文將以移民、女性政治這兩個方向,來介紹今屆日舞影展之精華。


圖:《水芹》演員們與導演李.艾薩克.鍾(後右)合照,圖片取自網路

移民主題:清新氣息退位,悲觀主義主宰

接續去年的《別告訴她》,今年又有一部亞裔血統的美國片獲得好評,即是榮獲本屆美國劇情片競賽評審團大獎與觀眾票選獎的《水芹(暫譯)》(Minari),該片以韓語為主要發音。導演李.艾薩克.鍾(Lee Isaac Chung)於1978年出生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雙親是南韓移民,他汲取了年少回憶,將父母含辛茹苦帶著他在美國開疆闢土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在劇中,由史蒂芬.元(Steven Yeun)飾演的父親不願安於平凡,帶著妻子搬到阿肯色州的一處荒野,試圖獨立在此建造一間農場,栽種出韓國鄉親熟悉的農作物。但他們的住所卻是一台風暴襲來便可能被捲走的大拖車,更大的風暴則是妻子對現狀的極度不耐。他們年幼的一對兒女,默默地注視著父母的衝突與哀愁,直到搞笑又嗜賭成性的外婆前來相伴,為他們的生活激起陣陣漣漪──是毀滅,也是重生。

片名「水芹」是韓國人隨遇而安、堅忍不拔的民族性象徵,故事著重於一個來自亞洲的家庭如何吃力地找到與異鄉的連結,並同時保有自己的原鄉認同,相信不分國籍的移民觀眾大概都能在作品當中找到共鳴之處。導演對生活的細膩刻畫觸動人心,一眾演員的表演也極富有說服力,飾演外婆的韓國資深演員尹汝貞尤其亮眼。在首映之後,《水芹》獲得了各大媒體盛讚,未來預料很可能在發行商A24的操盤之下成為獎季熱門,或能繼《寄生上流》(Parasite ,2019)之後再次為奧斯卡帶來一陣韓流。

「移民議題」是現今國際各大影展的主要命題,今年日舞亦不例外。但在今年眾多相關參賽作品之中,《水芹》已經是相對清新的一部,悲觀主義的氣息主宰了這次的競賽片單,讓曾由《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等作品打響的日舞影展溫情招牌,儼然成了過去。

無標題

入選世界劇情片競賽的德國電影《流放(暫譯)》(Exil)中的第一個鏡頭,主角賈法發現一個死老鼠被吊在家門口。出身科索沃的他,在職場上感受到強烈的被排拒感,死老鼠的出現,讓他確認自己遭到同事惡整。強烈的負能量籠罩著他的情緒,導演維瑟.莫里納(Visar Morina)以灰暗的色調更強化角色激進而不安的心理狀態,沉重的氛圍壓得觀者沒有喘息空間。

在撰寫本文的同時,法蘭克福以東約25公里的德國哈瑙市發生了嚴重的槍擊案,主張「白人至上」的極右派分子殘酷殺害了11位移民人士。這類的恐怖攻擊似乎與《流放》形成呼應,在外界紛紛推崇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大舉接納移民的人道考量時,本身是科索沃移民背景的維瑟.莫里納卻用《流亡》道出德國社會的隱憂,強調社會結構的劇烈改變恐怕讓雙方(本地人與移民)一時之間都無法承受。

另一部入選世界劇情片競賽《小可愛(暫譯)》(Cuties)則找到了一個有趣的移民觀點。故事主角是出身塞內加爾穆斯林家族的小女孩艾美,欠缺自信的她一心想融入同齡女孩瑪麗安的社交圈,當她得知瑪麗安與幾個女孩要組成舞團去參加比賽,她便開始秘密練習,希望有一天能向她們證明自己也可以很「瞎趴」。後來,艾美的確設法證明了自己舞冠群芳,卻也走火入魔,為了成功不惜傷害他人。簡而言之,這是法國版的《辣妹過招》(Mean Girls ,2004)。

榮獲本屆最佳導演獎的法國導演馬芒娜.杜哥尼(Maïmouna Doucouré),以本片描繪了年輕一輩非洲移民從保守世界忽然闖入過度開放的法國社會之後所面臨的適應障礙,以及接受新文化「薰陶」後,要如何反過來兼顧本身傳統文化的難題。但導演顯然無意展現一個成功案例來寬慰觀眾,而是用一個尖銳的少女崩壞史來促使觀眾反思。但整片最令人歎為觀止的,還是一眾兒童演員近乎渾然天成的演出。

無標題

而在「Next」單元榮獲首獎的《我會陪著你(暫譯)》(I Carry You With Me)則聚焦在人物遷徙的過程,故事改編自導演海蒂.艾溫(Heidi Ewing)友人的真實故事。故事背景設在墨西哥,主人翁伊凡表面上履行對妻子與兒子的家庭承諾,私下卻與同性愛人傑拉多定情。在性向被家人揭露之後,涉險穿越邊界前往美國找尋新生,成為他的唯一選擇。導演或許想要藉此表達唯有美國才可能幫助走投無路的墨西哥人實踐夢想、得到安穩的生活。但計劃在美墨邊境築牆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恐怕對此不置可否。

最保守的州,不保守的選片

回溯日舞設立之初,當時的州長支持籌辦的理由,顯然不是為了要挑釁市民,但當我們現在重新審視其影展定位,便能發覺它的存在其實相當「激進」。19世紀中葉,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摩門教徒(摩門教現已更名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但依據約定俗成,在此仍以摩門教稱呼)在經歷重重迫害之後避居於鹽湖谷,一磚一瓦將之打造成一個適宜人居的城市,這些由教徒們開拓的據點遂逐漸形成現在所稱的猶他州。

因其宗教背景,猶他州有美國最保守州之稱。當前的摩門教徒占全州約70%人口,少數地區仍保有一夫多妻制的文化,一直到今屆影展期間才宣布禁止駭人聽聞的同性戀性傾向矯正療法。在政黨取向上自然不難預料,猶他州自1985年至今都是由共和黨籍州長主政。如此保守的所在,似乎與光譜傾左的電影界形成違和。無怪乎當呈現男同志性愛派對的短片《雄性動物(暫譯)》(Buck)放映結束之後,導演會在台上感嘆:「我何德何能在猶他州能放這部片呢?」

在共和黨籍的川普執政的當下,選片人幾乎是有意識地挑選了許多直接挑戰猶他州人底線的作品。好比入選世界劇情片競賽,真人真事改編的《遊樂場之戀(暫譯)》(Jumbo)甚至直接跳過了猶他州人近年最爭議的同志婚姻、同性伴侶權利議題,處理的已經不是男男或女女的關係,而是拍攝了關於一個女孩與一個遊樂設施之間的戀愛。可觀的是,導演柔伊.維托克(Zoé Wittock)並非心懷惡搞,而是以富有同理的角度敘述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不會影響到別人,那你管她做什麼呢?」雖然聽來荒誕不羈,但該片無疑是今屆影展最浪漫可愛的作品。

無標題

如果說《遊樂場之戀》畢竟還是以喜劇為基調,那紀錄短片《教會與第四權(暫譯)》(Church and the Fourth Estate)便是正面迎擊。該片直接指控數十年來摩門教會高層試圖掩蓋上萬名童子軍成員遭受性侵的事實,基於摩門教與童子軍的長期合作關係,涉案的童子軍幹部也是以摩門教背景為主。如此足以動搖「教」本的作品,依然獲選放映,沒有遭遇政治阻力。

其他足以彰顯日舞影展政治色彩的作品,還包括描述前民主黨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紀錄片《希拉蕊(暫譯)》(Hillary),固然希拉蕊在片中大批目前聲勢如日中天的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而惹來爭議,但她現身影展現場時,依然獲得了有如搖滾巨星般的熱烈歡迎。

描述美國偶像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發跡歷程的紀錄片《美國小姐》(Miss Americana)也不只是單純的「粉絲電影」,片中不小篇幅是在描述泰勒絲何以覺醒,體悟到自己能夠發揮影響力,捍衛心目中認定為正確的理念,挺身反對讓反同婚、反墮胎的參議員瑪莎.布雷克本(Marsha Blackburn)進入國會。現任總統川普,不免俗地在片中又成了箭靶。

女性政治的占比提高

延續前面所談的,「女性政治」顯然也是今屆影展的另一項主軸,無論是女性執導之作抑或以女性為主角/被攝者,都有很高占比。好比由女性導演伊萊娜.希力克(Iryna Tsilyk)導演執導,榮獲世界紀錄片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的烏克蘭作品《地球如同橘子般藍(暫譯)》(The Earth Is Blue as an Orange),描述一對互相扶持的母女,如何無視天空中呼嘯而過的飛彈,維繫生活的節奏,持續追逐夢想。

在世界劇情片競賽單元則彷彿可以看見下一位伊朗電影大師的身影。《雅爾達之夜(暫譯)》(Yalda, A Night for Forgiveness)描述一位名為瑪麗安的年輕女子被控殺害了自己的丈夫,依據伊朗現行的法律,她只要獲得了對方家屬的原諒,就能免除死刑。一個伊朗電視節目秀專門服務兩造,現場直播兩方的對峙,瑪麗安理應試圖在這一晚獲得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女兒蒙娜的原諒,但她卻始終堅持自己並非蓄意殺人,只求正義不求苟活,儼然破壞了這個節目的邏輯。女人難為女人的戰爭於焉展開。

導演馬紹.巴克什(Massoud Bakhshi)因美伊日趨緊張的局勢而無法出席影展,事實上他如同其他優秀的伊朗導演一樣,早已因為先前的作品而被伊朗當局列入黑名單。他在訪談中強調電影設定並非虛構,在伊朗完全是真實發生。對於長年關注伊朗電影的觀眾來說,也會想起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死期預告》(Beautiful City ,2004),片中同樣觸及只要獲得寬恕就能免刑的情節。不過馬紹.巴克什格外著重女性的處境,倒像是繼承了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的命題,本片在有限場景中繁複而精準的場面調度,也有潘納希之風。

《雅爾達之夜》最終獲得了世界劇情片競賽的評審團大獎,堪稱實至名歸。不過它並不是日舞影展從片海中撈出來的,這個劇本曾歷經日舞電影編劇實驗室的淬煉,如今熟成能夠獲獎,算是栽培有成。在總監約翰.庫柏上任之後,日舞影展也在倫敦與香港舉辦了巡迴影展,以此為平台接觸歐洲與亞洲的創作者,與其被動等待,也必須主動開發、媒合並催生好的作品。

今屆影展結束之後,總監約翰.庫柏將離開崗位,結束11年的任期。在他任內,除了培植新人的觸角繼續向外延伸,其力推的《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2012)和《進擊的鼓手》(Whiplash ,2014)等作也成功入圍了奧斯卡並且進入國際市場,紀錄片單元得以繼續擴張,而在「新疆界」單元中則納入VR作品。新任總監將由原紀錄片單元總監泰碧莎.傑克森(Tabitha Jackson)接任,屆時日舞的策展方向會有何轉變並不明朗。

但無論如何,約翰.庫柏前陣子受訪時的霸氣宣言應該會繼續主導日舞影展的價值。

「這裡是日舞,我們無所不能。(This is Sundance. We can do anything.)」

 

 

日舞影展主要長片競賽得獎名單

【美國劇情片競賽】
評審團大獎:
《水芹》(Minari)
最佳導演:
蕾達.布蘭克(Radha Blank)
《四十歲版本(暫譯)》(The 40-Year-Old Version)
最佳劇本:
《九天(暫譯)》(Nine Days)
新寫實主義獎:
《從未很少有時總是(暫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作者導演獎:
《雪莉(暫譯)》(Shirley)
集體演出獎:
《魅力城國王(暫譯)》(Charm City Kings)
觀眾票選獎:
《水芹(暫譯)》

【美國紀錄片競賽】
評審團大獎:
《男孩國度(暫譯)》(Boys State)
最佳導演:
嘉瑞特.布拉德利(Garrett Bradley)
《時間(暫譯)》(Time)
Grand Jury Prize: “Boys State,” directed by Jesse Moss
新寫實主義獎:
《迪克強森已死(暫譯)》(Dick Johnson Is Dead)
剪輯獎:
《歡迎來到車臣(暫譯)》(Welcome to Chechnya)
衝擊社會獎:
《爭鬥(暫譯)》(The Fight)
新星獎:
亞瑟.瓊斯(Arthur Jones)
《感覺很爽喔(暫譯)》(Feels Good Man)
觀眾票選獎:
《身障營(暫譯)》(Crip Camp)

【世界劇情片競賽】
評審團大獎:
《雅爾達之夜(暫譯)》(Yalda, A Night for Forgiveness)(伊朗/法國/德國/瑞士/盧森堡)
最佳導演:
馬芒娜.杜哥尼(Maïmouna Doucouré)
《小可愛(暫譯)》(Cuties)(法國)
最佳劇本:
《識別特徵(暫譯)》(Identifying Features)(墨西哥/西班牙)
洞見製作獎:
《這不是葬禮,是復活(暫譯)》(This Is Not a Burial, It’s a Resurrection)(賴索托/南非/義大利)
最佳演技:
班.維蕭(Ben Whishaw)
《突波(暫譯)》(Surge)(英國)
觀眾票選獎:
《識別特徵(暫譯)》

 

【世界紀錄片競賽】
評審團大獎
《古巴寓言(暫譯)》(Epicentro)(奧地利/法國/美國)
最佳導演:
伊萊娜.希力克(Iryna Tsilyk)
《地球如同橘子般藍(暫譯)》(The Earth Is Blue as an Orange)(烏克蘭/立陶宛)
最有開創性敘事獎:
《畫家與小偷(暫譯)》(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挪威)
最佳攝影:
《阿卡莎,我的家(暫譯)》(Acasa, My Home)(羅馬尼亞/德國/芬蘭)
最佳剪輯:
《肯亞式民主(暫譯)》(Softie)(肯亞)
觀眾票選獎:
《我想飛進天空(暫譯)》(The Reason I Jump)(英國)


【「Next」單元】
創新獎
《我會陪著你(暫譯)》(I Carry You With Me)(美國/墨西哥)
觀眾票選獎:
《我會陪著你(暫譯)》

相關文章
Fa187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2021台灣國際酷兒影展(10/8-11,台北新光影城;10/12-31,線上KKTIX)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徵件中,12/20止
數位共感:法國VR特展(11/4止)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10/22-31線上影展,10/15-11/30聚落串聯放映)
【府中15】9-10月「超越顛峰」線上主題策展
2021台北文學.閱影展:「新小說X法國電影新浪潮」(10/22-11/2)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至政府宣布疫情警戒至二期解除截止)
 
桃園光影戶外活動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