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則,捫心自問,距離我們這麼近的越南及其電影,除了美國人拍的越戰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法國人拍的改編莒哈絲小說的《情人》(The Lover, 1991);越裔導演陳英雄的《青木瓜的滋味》(1993),以及越南第一名模張玉英主演的《穿白絲綢的女人》(The White Silk Dress, 2006)等零星幾部片之外,慚愧的說,我對於越南電影歷史及產業現況可說近乎無知狀態。
幸好,當旅程順利成行,我們划船見識了世界遺產闊氣的下龍灣及秀氣見稱的長安灣,接受招待看了國寶級水上木偶劇,吃了越南河粉春捲鹿血凍綠豆糕,喝下了一杯又一杯越南咖啡啤酒椰子汁釋迦冰奶昔……。同時,也一路拜訪越南電影協會(Vietnam Film Institute,註1)、河內電影戲劇學院(Hanoi Academy of Theatre and Cinema),以及私人藝術電影院Cinémathèque Hanoi等,完美結合古有謂「游於藝」的奇妙境界。
1953年3月15日,胡志明簽署成立國營電影事業,這一天,正式標誌了越南官方國家電影的誕生。(註3)革命政府開設電影課程,派送學生赴國外學習電影,更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紀錄片,尤其《奠邊府大捷》(Dien Bien Phu, 1954),以史詩般的影像表現了越南對抗法國最終勝利的一場重要戰役,頗受好評。
第一部越南劇情片《同一條江》(Chung một dòng sông/ Same River),也於 1959 年誕生。由越南國營製片廠拍製,描述越南男女的愛情故事,因分處一江兩岸而無法相聚,強烈表達越南人民希冀統一的意願,以及未來終將打敗敵人獲得勝利的洗腦劇情。
這個時期,越南電影是替政治宣傳服務的工具,無論紀錄片或劇情片,內容多呈現戰爭的偉大光明面,藉以鼓舞民心,捍衛國家。例如國營片廠拍攝的《小青鳥》(Con chim vành khuyên / The White-Eye Bird, 1962)、《回鄉之路》(Duong ve que me/ Way Back to Homeland, 1971)、《河內女孩》(Em bé Hà Nội / Hanoi Little Girl, 1974)等。(註4)
*重建期(1976-1986)
這是越南自1945年後,第一次完全獨立並且重獲和平。環境改變也導致電影主題隨之變化,戰爭不再是第一主角,越南電影開始關注反思社會現實與矛盾。例如:《初戀》(Mối tình đầu / First Love,1977)、《荒原》(Cánh đồng hoang/ Wild Field,1979)、以及越南資深本土導演鄧南明(Dang Nhat Minh)的作品。
鄧南明的代表作──《當十月來臨》(Bao giờ cho đến tháng mười/When the Tenth Month Comes,1985),內容翔實描繪了「戰爭的失落與苦難」,大大不同於過往的越南電影。故事描述一個丈夫死於戰爭的農村婦女,她不但得親自下田從事粗重農活兒,還必須獨守空閨、面對寂寞,以及承受失去丈夫的悲劇傷痛。他捕捉了越南社會的真實面貌,更試圖探索越南女性坎坷不幸的命運主題:
我們這次僅拜訪VFI的河內總館,位址座落在巴亭區金馬路523號(523 Kim Ma, Ba Dinh District)。這個區域有著名的胡志明陵寢、故居、博物館,以及當年胡志明宣讀《獨立宣言》、現可容納約20萬人的巴亭廣場。對照起古街錯縱複雜的街道,雖然越南機車喇叭聲依舊不絕於耳,但此區可說是人行道寬敞、紅綠燈運行良好的呢。
我們參訪當日(2013.6.25)並無任何專題影展,正熱映中的是──《鋼鐵人3》(Iron Man 3)、《玩命關頭6》(Fast & Furious 6),以及動畫片《古魯家族》(The Croods)!戲院經理阮映光(Nguyen Anh Quang)表示:「除此之外,韓國片、喜劇片,也是越南年輕人喜愛的類型。」所以《七號房的禮物》(Miracle in Cell No.7)、《黑道千金逼我嫁5:家門歸來》(Marrying the Mafia 5 - Return of the Family)等多幅韓國電影海報,也置於顯眼的看板廣告上。
註2:章旭清,《越南百年電影事業回顧(19紀紀末-21世紀初)》,頁107,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2期)。引自Pham Ngoc Truong, “A Brief History of Vietnamese Films”, In David Hanan eds., Film in South East Asia: Views from the Region, Hanoi: SEAPAVAA, 2001, P.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