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06年的「聲音的痕跡-影像V.S.音樂」以搖滾樂為主軸,播映包括庫斯杜利卡《巴爾幹龐克》(Suprer 8 Stories,2001)、高達拍攝滾石樂團的《一加一》(One Plus One-Sympathy for the Devil,1968)、卡薩維蒂《影子》(Shadows,1959)以及《邊境音爆》、《性手槍美國放浪行》(Dead On Arrival: A Right of Passage)等音樂電影,是國內當時首見的搖滾樂影展,這些跨界影展播映的影片打破紀錄片-劇情長片的傳統解線,並廣納和其他難以歸類的電影作品,拓觀了以往策展時以大師、劇情片、紀錄片為分類標準的傳統策展思維,也進而影響了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等大型影展的策展方向,例如搖滾樂專題已是近年這兩大影展主題單元的固定班底。
例如2006年,此一系列的第一檔影展「感應的謎與惑──『催眠、附身、集體瘋狂』」以荷索《太陽牧者》(The Music Room,1989)、大衛林區《橡皮頭》(Earaserhead,1977)、赫茲《焚屍人》(The Cremator,1968)、阿比查邦《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2002)等20部影片,帶觀眾一探電影創作者如何以影像敘事展開對人類複雜意識狀態的探究。而2008年的「Body Song」則以紀錄行動藝術教母瑪利娜的傳記電影《巴爾幹巴洛克:瑪莉娜的身體自傳》(Balkan Baroque,1999)、貝托魯奇《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3)、蔡明亮《河流》(1997)等包括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等影像作品,探討藝術家對於身體、性別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