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498 2015-03-12 | 銀河時光機  |
從此,電影有了五彩光芒:Technicolor 的早期發展
文 / 陳煒智

編按:適逢開創彩色電影紀元的老牌沖印公司「特藝彩色」(Technicolor)創立一百週年,今年的柏林影展也選映了多部使用特藝彩色攝製與沖印技術所完成的經典作品,若仔細追溯可以發現,其中不少作品更是電影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期放映開課的「銀河時光機」單元特別邀請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出版組的陳煒智組長執筆,讓專攻電影史的他以精彩生動的筆觸,帶各位回顧特藝彩色的輝煌歲月。

雖然人類眼球的構造、神經系統的運作與大腦感應的互動,使普通人對於黑白電影灰階層次的敏銳度要更勝於五顏六色的彩色展覽,但一部調度得當的彩色電影,卻能在光影明暗的掩映之外,又多一種講述故事的利器。

1915年,人稱「博士」的赫伯卡馬斯(Herbert Kalmus)與其工作團隊創設了「特藝彩色」(Technicolor)沖印公司,彩色電影的攝製由此為起點正式開跑。雖然在此之前,「色彩」早已存在於攝影、沖印技術之間,然而高度勞力密集的手染技巧,即便能帶給這些1870、1890年代的影片一種夢也似的繽紛質感,畢竟不是能放諸四海皆準的正式電影攝製技術之一環,而比較接近取巧投機、鮮花綴錦的事後加工,直到「特藝彩色」的實驗室創設,攝製彩色電影才進入較具規模、有跡可循的歷史時期。

最早,卡馬斯博士把彩色沖印系統裝設在火車車廂內,大舉將之駛過北美大陸,從加州浩浩盪盪開到了佛羅里達州的電影外景場地,投身實驗電影《The Gulf Between》的拍攝工作;由於此時的彩色電影攝製技術乃是以特製攝影機,外加特製放映機及特殊放映光源,來完成整個「彩色」的視線幻覺,效果雖然不錯,卻有很大的市場隱憂,特別因為電影事業在投機之餘,有很強大的保守機制存在,除非有無懈可擊的利潤誘導,否則放映電影的單位不會輕易斥資改裝已成定局的現有放映設備,為此,特藝彩色公司把整套系統拉回實驗室重新改良,設計成以紅綠雙色效果拍攝的「雙色特藝」,放映時不需特殊設備,即可順利將豔麗的影像投射到大銀幕上。

從「雙色特藝」到「三色特藝」

1922年,第一部雙色特藝劇情長片正式開拍,是由華裔女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領銜主演的《蝴蝶夫人》式愛情文藝大悲劇,片名取作《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通俗老套的故事—西洋男性在亞洲大陸愛上了這個住在海濱的中國少女,風流繾綣之後,少女產下一子,西洋男性去國再返,帶著新婚妻子,少女原以為愛人要接她一道共效于飛,哪知原來只是春夢一場,最後將孩子贈還愛人及其妻子,穿上全套鳳冠霞被,投海自盡。

當時好萊塢對東方世界還是一片懵懂無知,只能咬緊「異國風情」這個創作宗旨,傾盡全力發揮想像,務使雙色特藝的紅綠光芒能迸射出迷人彩暉,片中登場的那襲鳳冠霞被,雖然不倫不類,卻異彩瑩瑩,看得人心驚肉跳。

圖:《海逝》劇照,華裔女星黃柳霜在本片中領銜演出。
圖片提供/柏林影展

《海逝》之後,陸續有高成本的影片採用全部或部份的彩色攝製,大多都是冒險電影(如《黑海盜The Black Pirate》等)、歌舞電影(《莎莉Sally》、《麗娃栗妲Rio Rita》是其中幾例),再不就是賣弄異國風情的奇情影片如《海逝》,還有巨型古裝片如《賓漢》(Ben-Hur),以及西席第密爾(Cecil B. DeMille)的史詩奇想傑作《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等等。由於紅綠雙色攝影方式疊印出來的影像色澤,有一種奇異至極的人造質感,除了受到獵奇心態趨使而前往觀賞的觀眾,一般的反應並沒有原先預期的好,甚至好萊塢最頂尖的男星女星等,紛紛表態拒絕攝製彩色電影,深怕紅紅綠綠的異國色彩會破壞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巨星形象。

雙色特藝最嚴重的缺點是在呈現藍色的時候,會閃耀著充滿「妖氣」的綠色光澤,記得《海逝》片尾的殉情悲劇,因為一片藍綠交融、陰晴不定的海水顏色而讓人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再有,在單色電影攝製時可以不大注意的色彩搭配—大到布景服裝、小至臉部化妝等,原先只要顧及其灰階層次的濃淡,如今還要照看色彩搭配的美感,在摸索之餘也鬧出很多大綠大紅配上大黃大紫的笑話。

種種的缺失、種種的不便,逼使「雙色特藝」只好再回到實驗室,經過一番奮鬥,「雙色」蛻變成為「三色」,紅色與綠色之外,攝影、沖洗機制裡頭再多加一道「琥珀色」的手續。於是,名滿影壇的「三色特藝」由是誕生,日本譯名一度稱其為「天然色」(很多電影海報上都會打出『總天然色』的字樣),說「天然」固然言過其實,但其逼真豔麗的色階效果,倒也真不辜負特藝公司為其喊出的「The Glorious Technicolor」口號!

卡通影片的救贖

特藝彩色改良完成,但因為稍早「雙色特藝」的惡名在外,好萊塢片廠沒有幾人膽敢採用「三色特藝」為旗下的熠熠群星炮製最新作品,延至1933年,華特迪士尼公司相中三色特藝的精緻效果,決定將「胡鬧交響曲」(Silly Symphony)系列卡通短片嘗試以特藝彩色來拍攝;第一部作品《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一鳴驚人,接著再推出《三隻小豬》(Three Little Pigs),拜其膾炙人口的主題歌〈誰怕大壞狼〉(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之賜,《三隻小豬》所向披靡,彩色卡通片也就此形成一股超級旋風,襲捲了整個好萊塢,許多家大片廠當時都有自營的卡通部門,在「胡鬧交響曲」的引領之下,彩色卡通的熱潮就此延燒開來,然而此間表現最佳、迭有突破的仍舊是迪士尼公司的卡通短片,繼之《花與樹》、《三隻小豬》後,還有《醜小鴨》、《春之女神》,以及由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明星領銜主演的片集。

待到1934年,三色特藝總算在拍花、拍樹、拍鴨、拍豬之後,有機會拍拍真正的人物角色。《La Cucaracha》這部片長約20多分鐘的歌舞短片以南美風情為主體,勾勒浪子劍俠、歌女蕩婦之間的炙烈情燄,穿插大型歌舞場面,極有看頭;此便是「三色特藝」第一次在真人實體身上正式發威,雖然是短片格局,卻也至少跨出艱難的第一步。

圖:《La Cucaracha》劇照。
圖片提供/柏林影展

1938年,美國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卡通長片終於完工,順利推出上映-《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ves)的成功,讓彩色電影的攝製技術又更上一層。由於是從頭到尾手工完成的卡通動畫,一點一滴的色彩都是藝術家精心設計、安排的心血結晶,《白雪公主》展現的層次感也比之前濃豔的卡通短片要來得細致許多;柔軟的色彩,甚至比後期很多講究色塊堆砌的俗麗歌舞電影要高明不知幾倍。《白雪公主》之後,迪士尼公司也改絃易轍,雖然仍繼續繪製動畫短片,但卡通長片已逐漸成為該片廠的核心產品,同時開工的《木偶奇遇記》(Pinocchio)和《小鹿斑比》(Bambi)陸續完成,各有成就,緊接問世的《幻想曲》(Fantasia)則更將彩色動畫長片帶向空前的藝術巔峰。

然而,卡通長片和真人演出的歌舞短片除外,三色特藝電影卻仍然停留在此「邊緣地帶」,有頭有臉的「明星」幾乎無人願意擠身彩色的行列,和米老鼠、唐老鴨成為同樣等級的電影工作者(雖然米老鼠之輩的知名度往往更勝其他)。舉例來說,1939年問世的《火之女》(The Women)電影,前後號稱有500餘位女演員參加演出,領銜掛牌的也都是米高梅電影公司裡叫得出號的紅牌或新人,但片中唯一的彩色段落是一折服裝表演秀,演出者則是籍籍無名的臨時演員、模特兒等,大牌女星的戲份全屬黑白,其間勢力消長即可見一斑。

等待巨星、等待鉅片

真正讓三色特藝電影「殺出重圍」,開始被片廠體系接納以為正統拍攝手法的重要關鍵,共有四部電影—《阿拉的花園》(The Garden of Allah)、《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和《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s)。

《阿拉的花園》是一部奇情幻想浪漫愛情電影,故事本身雖然提供三色特藝極佳的發揮空間,但真正讓它在影史留的卻是它的女主角—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黛德麗在有聲電影發展之初就從德國轉赴好萊塢發展,多年來一直以其性感、冷豔的形象,走紅於電影圈中。因為她首肯接拍彩色電影,進而使得影壇震動,急著想看看她那張在黑白攝影底下愈發顯得粉妝玉琢、長青不老的面孔,在專門拿來拍攝卡通影片的三色特藝攝影技術之下,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圖:《阿拉的花園》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阿拉的花園》成功突破了影壇諸多大哥大姐的心防,促使他們接納彩色攝影。然而因為當時彩色攝影、沖印價格不菲,攝影機也碩大無朋,機動性並不高,彩色電影於是只能成為影壇最「貴族式」的待遇,短時間內還無法普及推行,唯有最高成本的超級鉅製,才有考慮「是否要以彩色攝製」的可能,其餘作品仍舊一片黑白灰墨,直到五○年代中期之後才又有變化。

在《阿拉的花園》約莫同時期發生的另一樁妙事,是蜜絲佛陀(Max Factor)先生本尊開始設計一系列可供彩色攝影使用的新化妝品;「彩色」雖未普及,卻已然成為蓄勢待發的「明日之星」。《星海浮沉錄》以特藝彩色攝影,將好萊塢的酒綠燈紅,以及背後的齷齪骯髒一併收入鏡底,文本本身的價值已使《星》片成為經典,精采的彩色攝影則使之錦上添花,更收加分之效。

到了《綠野仙蹤》和《亂世佳人》,彩色攝影所能補捉、掌握的就不只是古典神話和現代寓言了。《綠》片裡紅寶石鞋的豔紅、翡翠城的柔綠、黃磚道的嫩黃,構築成無與倫比的幻想天地,再加上電影開頭和結尾,「真實場景」的黑白攝製手法兩相對照,片中插曲所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的彩虹彼岸景致,便在彩色、黑白巧妙的調度之下,立體成形、燦然備陳了!

再如《亂世佳人》片中,亞特蘭大城的沖天火燄,或者《俠盜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片中,俊美瀟灑的男主角埃洛弗林(Eroll Flynn)那襲薰人欲醉的翡翠綠衣,還有稍晚的《深宮怨》(Young Bess)裡大量使用的皇家藍(royal blue),都是特藝彩色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精采元素;至於對色彩的掌握—感謝迪士尼卡通的磨練—如今再也不會有早期雙色特藝那種不倫不類、充滿「妖氣」的藍綠粉花了。

相關文章
Fa187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2021台北文學.閱影展:「新小說X法國電影新浪潮」(10/22-11/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徵件中,12/20止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10/22-31線上影展,10/15-11/30聚落串聯放映)
數位共感:法國VR特展(11/4止)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線上映後座談)
2021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
【府中15】9-10月「超越顛峰」線上主題策展
【桃園光影文化館】9-10月「秋日光影動畫祭」主題影展
2021台灣國際酷兒影展(10/8-11,台北新光影城;10/12-31,線上KKTIX)
南方影展「疫情一天」競賽即日起開跑(至政府宣布疫情警戒至二期解除截止)
 
桃園光影戶外活動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