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托爾斯泰的文學、從奧黛麗·赫本的電影、從(小四與Honey美如愛情的友誼、小四與宗教狂熱二姐的對話)生活,三番兩次碰觸《戰爭與和平》;法國作家/導演尼勾拉·瓦尼耶(Nicolas Vanier)〔官方譯名:尼可拉斯·凡尼爾〕的電影《迷雁返家路》不但讓路易·瓦茲蓋(Louis Vazquez)〔官方譯名:路易斯·凡斯奎〕扮演的法國少男斗馬〔官方譯名:托馬〕閱讀瑞典作家Selma O. L. Lagerlöf的兒童文學文本《尼爾斯奇遇記》(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而且,後來斗馬與群雁「逃亡」但輕型滑翔機汽油不足,多虧丹麥女孩賜助相挺,臨別時女童問起尊性大名,斗馬瀟灑回應:「尼爾斯…」
1907年的文學原著,1961年瑞典導演Kenne Fant拍成了電影。描述一位男童騎在一隻大鵝背上俯瞰遊覽瑞典的城市風貌。其中空中拍攝央託以短片《紅氣》與長片《氣球漫遊記》享譽的法國導演阿勒拜·拉墨里斯(Albert Lamorisse) 代勞。(可記得候孝賢電影《紅氣球》也在向拉墨里斯致意?)拉墨里斯還有一部迷人的劇情長片《羽毛「飛飛」》(Fifi, la plume),關於一位有翅膀的年輕男孩的故事。拉墨里斯的飛行拍攝飲譽影壇,但…成也飛翔,敗也飛翔,後來在伊朗拍攝時,機毀人亡(1922-1970)。
楊德昌把自己的電影當成台灣版的《戰爭與和平》期許;尼勾拉·瓦尼耶則是向《尼爾斯奇遇記》致意。不過《迷雁返家路》的故事另有所本,取材法國氣象學家克里斯提昂·穆萊克(Christian Moullec)「領航野雁遷移的真人實事」。電影法文原題《Donne moi des ailes》逐字譯意是「給我翅膀」,英文譯題是《Spread Your Wings》。咦?怎麼從法語的「我」轉化成英語的「你」呢?讓我想起電影大師雷奈1963的《穆里愛》第一句對白「Pour moi…」(相當於英文的「For me…」),有個影片拷貝上的英文譯文是「I…」。同樣是「我」,法文原句受格的「我」,竟然化身為英文譯文主格的「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