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木許大學時期專修文學,一度打算以詩人為職志,尤其鍾愛60年代「紐約派」(New York School)詩人,實際上,《派特森》男主角寫的詩是借用紐約派詩人帕吉特(Ron Pattget)之作。此派擅長以生活化的簡約筆觸展開意象,具有特殊的幽默感,讀起來有種清爽明快的質地。
《派特森》男主角的名字Paterson和他所居住的城市同名,也和美國一本知名的詩集同名。男主角最喜歡的詩人威廉‧卡洛‧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出身紐澤西州,其最著名的詩集正是《派特森》,是詩人向這座城市致敬的代表作。這本長達好幾冊的詩集一開場便把派特森這座城市擬人化,將派特森形容成一個沉睡在瀑布底下,偶爾在城裡夢遊的人 。賈木許將這段魔幻的視覺效果延展成一部電影,創造出了「派特森」這號人物,並用繁複的手法,將瀑布、夢境等等在這個段落出現的文字與意象填入電影,營造出環環相扣的詩意。
威廉斯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寫就了經典的大部頭《派特森》詩集,更在於他後來與「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以及紐約派詩人過從甚密,深深影響了這兩個流派與他們的藝術形式,可說是這兩派的祖師爺。賈木許的影迷不難發現,就文學淵源來說,賈木許的詼諧承襲自紐約派詩人,而《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不法之徒》(Down by Law)、《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Dead Man)等在「旅途上」(on the road)的浪蕩,顯然延續了「垮掉的一代」之野性。《派特森》的出現,等於回溯到賈木許創作美學的源頭,片中供應此城電力的瀑布象徵了這個起點。
身為一位少年已白頭的早熟叛逆小子,賈木許在交出這麼多以「不羈」為主旋律的作品後,臨老推出《派特森》如此收斂的內觀之作,似乎暗示了這位文藝大叔微妙的心境轉折。《派特森》詩人有感而發,說自己的詩不過是a few words written on water,有一種「文章皆水面落花」的瀟灑與慨歎,大概也是熟男來到這個人生階段的深刻覺悟。
特別值得補充的是:片中的狗真是天才演員,牠的跨性別演出〔牠是母狗,但演的是公狗〕得到坎城金棕櫚狗狗獎真是實至名歸,連吠聲都有戲,賈木許果然選角獨具慧眼。
近日台灣連環推出賈木許的《咖啡與菸》(Coffee and Cigarettes)、紀錄片《一級危險》(Gimme Danger)還有這部詩意的《派特森》,算是送給台灣觀眾的「賈木許開春福袋」,三部電影三種敘事型態,就像手排車的三個檔次,搭配觀賞之,或許能看見讓人「啊哈!」一聲的奇妙風景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