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ul: We were just closing up about the audio commentary piece.
Dan: Yeah shit idea. It was a shit idea then, still a shit idea. It didn’t age well.
Saul: We appreciate your candor. We had a different view of it here though.
Dan: Musicians for the most part are pretty much. . . monosyllabic teenagers who really don’t have much to say . . .
------
Steve: Do you want a tea? I don’t remember if you take sugar or . . . I’m gonna wing it. I’ll wing it.
------
Dan: No, your song’s good. It’s you. Standing up there like a tomboy. I don’t mean to be offensive...but don’t you think that looks a little passive?
Gretta: Really?
Dan: Seriously. We get you a look. And a killer video. And you’ll go straight to the top.
------
Dan: That’s what I love about music.
Gretta: What?
Dan: One of the most banal scenes is suddenly invested with so much meaning. All these banalities. They’re suddenly turned into these beautiful effervescent pearls.
索爾:我們剛結束關於語音解說的討論。
丹:嗯,糟糕的點子。本來就是個糟糕的想法,無論再怎麼討論都是糟糕。
索爾:謝謝你的直白。但其實我們今天湧現許多不同的想法。
丹:現在樂手大部分都是十幾歲的小屁孩,哪有什麼話好說……
------
史蒂夫:你想喝點茶嗎?我不記得妳是要加糖還是……讓我猜猜,我猜一下。
------
丹:不,妳的歌真的很棒,就是妳的感覺。我沒有惡意,但站在那裡就像個男人婆,妳不覺得這樣有點消極?
葛莉塔:真的嗎?
丹:說真的,我們可以把妳包裝好,配上超殺的音樂錄影帶,妳一定會大紅。
------
丹:這是我喜歡音樂的原因。
葛莉塔:是什麼?
丹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突然充滿許多的意義。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因為音樂,他們突然變成了閃亮的珍珠。
《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是愛爾蘭導演約翰卡尼(John Carney),繼《曾經。愛是唯一》(Once)後,睽違七年再度推出的作品,同樣以音樂為主軸,影像間散發著真誠而純粹的氛圍,貫穿其中的則是數首清新歌曲。音樂電影常常因為要配合歌曲,而產生牽強或邏輯怪異的劇情走向,然而,《曼哈頓戀習曲》的歌曲是依劇情而編寫,彼此相輔相成,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電影原本取名為《Can A Song Save Your Life?》,似乎就是用最直白的方式來陳述主題:「音樂是否能夠拯救失落的靈魂?」丹是一位婚姻失敗、事業落魄的音樂製作人;葛莉塔,是一位沉浸情傷、才華洋溢卻不得志的音樂人,這兩條跌落谷底的平行線,因為一首歌而產生交集,分崩離析的人生,也因為音樂而有重新開始(begin again)的契機。
回到東村小酒吧,縱然爛醉如泥,丹宛如伯樂遇見千里馬,迫不及待地搭訕葛莉塔,他從她的音樂中發現璞玉,拼命說服她好好包裝必能大紅,稱她像是個tomboy,意思接近中文的男人婆,具有歧視意味,此字最早的使用記錄,可追溯到1553年,最初是用來指粗魯、喧鬧的男孩,由常見的男性名字Tom(Tomas或Tommy)和男孩boy組成,逐漸演變成形容打扮或行為舉止男性化的女生。見葛莉塔不買帳,丹繼續猛開支票,拍支超殺的音樂錄影帶(a killer video),killer在這邊當然不是指殺手,而是口語化當形容詞來表示很酷,透過他的包裝必能讓她大紅(go straight to the top),這裡的top可以表示音樂圈的頂端,或是排行榜的榜首,意謂的就是成名。但葛莉塔追求的是音樂的真誠性(authenticity),她開門見山的表示:「music is about ears not eyes(音樂是用耳朵聽,不是用眼睛看的)」,這是她也是導演約翰卡尼,對當代音樂產業重視外表與包裝,更甚過音樂與才華的抨擊。
在得不到唱片公司青睞的情況下,他們決定用克難但寫實的方式,錄製一張室外專輯,讓紐約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錄音室,集結各路人馬,足跡遍佈巷、地鐵站、中央公園、眺望帝國大廈的頂樓……等,讓城市的聲音成為最真誠的背景,透過這段過程,他們的人生彷彿被重新啟動,再度充滿意義。在深夜的紐約街頭,兩人透過分享器(splitter)共享北非諜影(Casablanca)的主題曲<As Time Goes By>,丹誠摯地道出他之所以熱愛音樂,是因為音樂能讓平凡的生活充滿意義,讓每一刻成為閃閃發亮的珍珠,banal是形容詞,表示平凡無奇的,banality則是名詞,源自法文,原指封建制度下強迫性的工作,每個人都需要參與,進而延伸為普通尋常的事情。運用<As Time Goes By>作為背景音樂,也暗喻著兩人的交集即將回歸平行,但無論物換星移,他們共享了這段如珍珠般閃亮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