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2012-11-01 | 對白解析 |
衣冠楚楚的華爾街怪物:《美國殺人魔》
導演  Mary Harron
出品  美/2000
延伸閱讀  http://www.imdb.com/title/tt0144084/
文 / 陳俐瑋
Bateman: Come on, Bryce. There are a lot more important problems than Sri Lanka to worry about.

Bryce: Like what?

Bateman: We have to end apartheid for one. And slow down the nuclear arms race. Stop terrorism and world hunger. We have to provide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 homeless. And oppos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romote civil rights while also promoting equal rights for women. We have to encourage a return to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Most importantly, we have to promote general social concern. And less materialism in young people.

---



Bateman: I hav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uman being: Flash, blood, skin, hair.

But not a single clear, identifiable emotion except for greed and disgust. Something horrible is happening inside of me. And I don't know why. My nightly bloodlust has overflowed into my days. I feel lethal, on the verge of frenzy. I think my mask of sanity is about to slip.

---



Bateman: There are no more barriers to cross. AII I have in common with the uncontrollable and the insane the vicious and the evil, all the mayhem I have caused and my utter indifference toward it, I have now surpassed. My pain is constant and sharp. And I do not hope for a better world for anyone. In fact, I want my pain to be inflicted on others. I want no one to escape. But even after admitting this, there is no catharsis. My punishment continues to elude me. And I gain no deeper knowledge of myself. No new knowledge can be extracted from my telling. 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
貝曼:拜託,布萊斯。比斯里蘭卡更麻煩的事還多著。



布萊斯:像什麼?

貝曼:像是,我們得廢除種族隔離制度,減緩核武競爭,和制止恐怖份子和世界饑荒。我們要為無家可歸者提供食物和住所,還有反對種族歧視和提高人權,同時還要提高婦女平等權。我們要推動傳統道德價值的回歸,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關懷社會,並讓年輕人不再追求物質享受。







---



貝曼:人類的特徵我應有盡有,有血有肉,有皮有髮,但沒有一個清晰可辨的情緒,有的只是貪婪和厭惡。我內心深處發生了可怕的變化,但我卻百思不解。我屬於黑夜的嗜血惡性蔓延到了白晝。我感到了致命的氣息,處於瘋狂的邊緣,我想我那張正常人的面具就快滑落了。



---



貝曼:我不必再跨越重重障礙了,我和桀驁不馴、精神錯亂者和作奸犯科者所共有的不安,所有我犯過的罪行、造成的傷害以及我對這一切的漠視,我現在都成功逾越了。我的痛苦恆久而深切,我不希望別人過更好的日子,事實上,我要把我的痛苦加諸在別人身上,我不希望誰能倖免。但即使承認了一切,我的精神也得不到淨化,我依然沒有得到懲罰,對自己也得不到更深入的了解,我所說的再也無新意可取,這番自白因此毫無意義。
2000年出品的驚悚電影《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改編自布列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同名小說。故事把時空背景倒回到1980年代的紐約,特別是資本和物質主義盛行的紐約華爾街,摩天大樓林立,西裝筆挺、一分鐘幾十萬上下的商業鉅子川流不息,而男主角派翠克‧貝曼(克里斯汀貝爾飾)也是其中一名天之驕子。

貝曼在他父親旗下的公司工作,因此根本無需耗費心力經營他的事業成就,他把時間和金錢傾注在保養、健身、社交和與同僚之間的物質競爭。長期身處在這種金權至上的生活環境之中,貝曼逐漸發展出扭曲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而隱藏在他華麗虛假面具之下的,是對這泯滅人性的世界所產生的憤怒與不滿。當他不再壓抑這樣的自己時,一個嗜血的怪物就此誕生。白天的貝曼,看似光鮮亮麗,總是衣著筆挺的穿梭在女友、情人和朋友之間;夜晚的貝曼,卻變成了喪心病狂、殺人無數的殺人魔。


這部爭議性高的心理驚悚片,在推出時便造成轟動。除了一些關於它還處於製作期時所引發的一些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據傳當時正當紅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本來要演出貝曼一角,但由於角色的設定過於黑暗、暴力,李奧的影迷抗議他演出這樣的角色,因此他便辭演),這部電影本身已非常有看頭。

還未接演蝙蝠俠系列電影前的克里斯汀貝爾,在《美》片中將他多變又有深度的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十分令人驚艷。他所飾演的男主角貝曼是個多金美男子,過著雅痞(yuppie)式的奢華生活。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縮寫,是一種盛行於1980年代美國的生活風格。但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所發生的股市崩盤(stock market crash)和經濟衰退(recession),讓這種以物質享受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逐漸式微。雅痞最常為人嘲諷的就是他們炫耀性的消費行為,而電影裡恰恰呈現出貝曼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繞在誰的名片比較精美、誰的西裝比較名貴、誰的公寓比較豪華,或是誰能在搶手的高級餐廳Dorsia訂到座位等,永無止盡的物慾競賽中。

此外,1980同時也是快克大氾濫(crack epidemic)的年代,電影中也忠實呈現了這種既糜爛又混亂的毒品氾濫期。在華爾街這個菁英、金錢、物質主義橫行的交叉路口,每個人都做相同的打扮,去相同的餐廳,談論著相同的話題──人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已經全然淹沒在這樣的社會洪流之中。


道德和公平正義在曼哈頓這個用金錢堆砌出的城市,不值一毛錢,人與人之間不再以真誠相待,連關心也顯得膚淺多餘,這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就像活在象牙塔裡一樣對周遭人事物興趣缺缺、漠不關心,只要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便擺出事不關己的姿態或敷衍了事的態度。

第一段對話所顯現的,便是貝曼和這些高知識份子在高級餐廳聚會時,試圖表露出對社會事件的關切。當貝曼道貌岸然的高談應對當代的社會議題,像是種族隔離(apartheid)、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 女性平等權(equal rights for women)和高漲的物質主義(materialism)等付諸心力並作出改變。不一會兒,他便冷血地在暗巷謀殺一名失業又無家可歸的黑人男子;在聚餐中與友人說些貶低女性價值的話語;並在比較名片的競賽中差點失控殺害其中一名同事。華爾街金融鉅子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虛假,在此片的刻劃下,一針見血地點出8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性所造成的影響與道德敗壞。

貝曼在雙面生活的夾擊之下,內心的黑暗已經逐漸戰勝他的光明面,在嚐到殺人嗜血的快感之後,他想要更多。在一番獨白中,他點出貪婪和對這世界的厭惡感讓他愈發感到對危險、致命的事物有所渴望。好似生活在這個人人都像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的世界裡,唯有扒開皮、割開肉,貝曼才能一窺被金錢、權力和物慾所蒙蔽的人性與靈魂。

在片中,貪婪不只是這些社會菁英的專利,對金錢與物質的貪戀與崇拜是當時普世皆準的價值。早已知道貝曼有暴力傾向的妓女克麗斯緹,就是因為貪圖貝曼支付她的高額價錢,決定鋌而走險,二度為貝曼提供性服務,也因此成了他的手下亡魂。此片利用血腥恐怖片的外衣,包覆它十足嘲諷的內裡,對當時那種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氛圍下了最沉重、最震撼的批判。


在理智的面具滑落之後,貝曼再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愈發肆無忌憚的瘋狂殺人。然而,貝曼脫軌的行為並沒有被人用正義之手所指正,只因他周遭的社會環境,似乎比他更加病態、更加瘋狂。當貝曼拖著一個裝著屍體的大布袋準備前往棄屍地點,不巧在路上遇見舊識,儘管他的裝屍袋是個毫無修飾、再明顯不過的證據,他的朋友卻只在意那是哪家的名牌貨。而當貝曼受不了心理壓力,決定向公司律師坦承他的罪行,他也似乎未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雖然電影最後試圖製造出幻想或現實皆可的開放式結局,仍清楚傳達了這個社會的道德淪喪已到達谷底。貝曼最後的自白,表露了對這個紙醉金迷、虛情假意的世界感到徹底的絕望,人似乎已經完全喪失身為人的本質,期待更好的世界轉眼間已是個奢望。



劇照引用自【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Aatm0895046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