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2012-10-11 | 對白解析 |
身為一位愛國之士:《決戰時刻》
導演  Roland Emmerich
出品  美/2000
延伸閱讀  http://www.imdb.com/title/tt0187393/
文 / 簡滋儀
Howard: We are citizens of an American nation. And our rights are being threatened by a tyrant 3000 miles away.

Marion: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Mr. Howard, why should I trade one tyrant 3000 miles away for 3000 tyrants one mile away? An elected legislature can trample man's rights as easily as a king can.

Burwell: Captain Martin, I understood you to be a patriot.

Marion: If you mean by "patriot," am I angry about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Well, yes, I am. Should the American colonies govern themselves independently? I believe they can. And they should. But if you're asking me: am I willing to go to war with England, then the answer is most definitely no.〔……〕I will not fight. And because I will not fight, I will not cast a vote that will send others to fight in my stead.

Burwell: And your principles?

Marion: I'm a parent, I haven’t got the luxury of principles.



---



Gabriel: Colonel, I've been a soldier for two years. As a scout, horseman, marksman, scavenger.

Marion: Is that so?

Gabriel: Yes, Sir. I'd be of better use with Regulars.

Marion: Where'd you learn all that riding, shooting, scavenging?

Gabriel: My father taught me.

Marion: Teach you any humility?

Gabriel: He tried. It didn't take.

Marion: He also taught you every trail between here and Charles Town, which is why I ask you to transfer.



---

Gabriel: Thomas was my brother, as well as your son. You may not believe this, but I want satisfaction as much as you do. But not at the expense of our cause. There will be a time for revenge. But until then, stay the course.

Marion: Your mother said that when I'd get drunk or lose my temper.

Gabriel: She'd say it to me when I picked on Thomas.
霍華:我們是美國的國民,而我們的權利竟然受到三千英哩以外的暴君的威嚇。



馬汀:霍華先生,請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用三千英哩以外的一位暴君,來交換一英哩外的三千位暴君?民選國會也能像國王一樣踐踏我們的人權。



柏威爾:馬汀上尉,我知道你很愛國。



馬汀:你所謂的「愛國」,如果你想知道我是否因為遭課重稅而憤憤不平?是的,我很生氣。美國是否該獨立自主?我認為可以這麼做,也應該這麼做。但如果你問我是否該跟英國宣戰,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參戰,也正因為如此,我不打算參與投票,去將別人送上戰場。









柏威爾:你的原則呢?

馬汀:我是有孩子的人,我沒有講原則的權利。



---



加布里耶爾:上校,我已經當了兩年的兵,做過偵察兵、騎兵、狙擊兵、清道兵。

馬汀:是嗎?

加布里耶爾:是的,我在正規軍隊裡比較有發展。

馬汀:你是從哪兒學會騎馬、開槍和清掃的?

加布里耶爾:是我父親教的。

馬汀:他有沒有教你如何謙虛?

加布里耶爾:他試過,但是我不受教。

馬汀:他也教你如何認出從這裡到查理士城的每一條小路。所以才會把你調過來。



---



加布里耶爾:托馬斯是我的弟弟,也是你的兒子,你也許不信,但我和你一樣想要報仇,只是要在不影響大原則的情況下。仇終究是要報的,但在那之前我要堅持到底、為自由奮鬥。



馬汀:我喝醉或發脾氣時你媽會說這句話。

加布里耶爾:我找托馬斯麻煩的時候她也會這麼說。
國慶假期剛剛結束,不管你有沒有到總統府參加升旗典禮,相信都為這得來不易的一天感到興奮吧!若沒有過去衝鋒陷陣、視死如歸的「愛國烈士」們,也不會有今日凱達格蘭大道上為了自由而綻放的絢麗花火。說到「愛國之士」,我們不妨一起來欣賞這部《決戰時刻》,影片描述馬汀(梅爾吉勃遜飾)從反對參戰到親自領導民兵(militia)為了美國獨立而戰的過程。雖然時空轉換到了一七七○年代的北美洲,為了建立國家和爭取自由的愛國精神,以及身心必須經歷的痛苦和掙扎,都是一樣令人動容的。本片英文片名《The Patriot》,直譯即為「愛國者」。

第一段對話中的北美洲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受到其許多不合理的法令控制和剝削,因此,已有許多州決定支持美國獨立。在這樣的背景下,欲建立新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的愛國之士們也來到南卡羅來納州,打算正式舉辦投票,決定是否要募集兵力支持向英國開戰的行動。

在對話裡,大家還沒有一定的共識,有人認為自己應該算是「美國」的公民,由於那時我們今天所知的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還沒成立,所以片中的紳士們仍稱「美國」作:「an American nation」;但也有人覺得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英國,談論這件事是叛國罪(treason)。

曾經參戰的馬汀首先看出問題,就算推翻了大英帝國,也不代表美國這塊土地就能脫離專制,進入前途一片光明的民主時代。所以他反問:推翻了一位三千英里以外(遠在天邊)的暴君,會不會反而換來一英里以內(近在眼前)三千位的暴君?世界上任何經歷過獨立運動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在一夜之間革命反正的,試想中華民國也是在革命成功後經歷了北伐、十年抗戰、國共內戰、遷台與戒嚴等許多艱難的階段才到了今天。若是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新的政體也可能會踐踏(trample〉人權。


馬汀清楚說出作為「愛國者」,也有不同的立場,一味投入戰爭、為了國家而戰並不一定是愛國的表現,所有可能的後果和代價都必須先考量清楚。在這裡馬汀最主要的考量是孩子,他擔心沒人照顧自己的七個孩子,也明白一旦戰爭開打,孩子們的童年將煙硝四起,被彈藥所帶來的粉塵完全遮蔽。他說:「I will not cast a vote that will send others to fight in my stead.」。片語「in someone’s stead」意指「代替某人」,也就是說,他既已決定不參戰,也不願去投票讓別人因此必須代替他上戰場。馬汀下此決定,讓人覺得他因為家庭而放棄愛國、守護家園的原則(principles),他的回答是:「I'm a parent, I haven’t got the luxury of principles.」luxury是「奢侈品」或「享受」的意思,過去年輕、沒有負擔的自己或許以「堅持原則」為樂事,但現在為人父母,以子女為優先,堅持這些對他而言太奢侈了。

然而,不願意參戰的馬汀後來經歷了失去二兒子的喪子之痛,抱著復仇的心態加入了戰爭。他也請大兒子加布里耶爾的長官同意讓他編入自己的民兵部隊。加布里耶爾不甘心,想留在正規軍隊,在第二段對話中試圖勸馬汀改變主意。加布里耶爾以部下對長官說話的方式開啟對話,意要表達:雖然於私他的確不想待在父親的保護傘之下,但於公他也有正當的理由。

馬汀則很巧妙地問:「你那身好功夫是誰傳授的?」正是他的父親,也就是馬汀。馬汀又問:「那你的父親沒有教你做人要謙卑(humility)嗎?」加布里耶爾的回答也很有趣:「He tried. It didn't take.」在這裡,take當不及物動詞的時候可以做「起作用」的意思,例如藥物發揮了作用,就可以用take,「It didn't take」是「(父親的教導)沒起功效」,沒有生效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上面譯作「(兒子)不受教」也是其中一個可能性。這一段對話,父子之間選擇用「公事上」的溝通方式,先屏除了彼此的成見和「愛恨情仇」,理性而且禮貌地對答,父親得以說出他真正的考量,兒子也在回答問題當中反省和了解真相。


馬汀和加布里耶爾的父子關係在兩人開始並肩作戰後漸漸修復,第三段對話中,加布里耶爾了解父親仍惦記著要為弟弟托馬斯報仇,他試著告訴父親,這個仇他也沒有忘記,但是此時他們要做的,應該是一齊為了「美國獨立」這個大目標奮鬥。在達到目標之前,應該「stay the course」。「stay the course」這個慣用語的意思是「堅持到底」,用在勉勵/提醒他人或自己儘管遇到阻礙,仍要繼續努力,直到成功為止。

但接著馬汀卻說:「我喝醉或發脾氣時你媽會說這句話」,就連加布里耶爾「找托馬斯麻煩的時候她(母親)也會這麼說」,聽起來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加布里耶爾的媽媽會叫他們「堅持到底」呢?其實看到父子倆講話的時候彼此莞爾一下,就知道這不是字面上那個意思。通常,做父母親的人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小孩總愛唱反調,你愈說不能做的事情,他們反而愈有興趣去嘗試。所以加布里耶爾的媽媽「對付」這對父子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當他們犯錯時,故意跟他們說「你繼續啊、要堅持到底喔」,反而讓聽到的人感到無趣而不再那麼做。馬汀和加布里耶爾回想起那些片段,才不禁相視而笑。

另外,有趣的是「stay the course」曾經在2006年被全球語言監控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選為年度第一流行語,因為這曾是小布希總統的口頭禪。為此,機構的總裁Paul JJ Payack還說:「之所以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因為它實際上是句廢話(It makes number one because it was declared inoperative)」果然,「努力不懈、堅持到底」要身體力行很難,但隨口說說的話,大家都會的啦!


《決戰時刻》裡的馬汀,心情和行動上都有許多轉折,從意氣風發的上尉,到厭戰的父親,後來又重新回到戰場,做一個有勇有謀的民兵隊伍指揮官。他一向都是一個「愛國者」,但是在不同的階段被迫調整、改變心中相信的價值,也改變他「愛國的方式」。愛國有許多的方式,但為了「民主、自由」等近乎必須無中生有的目標,或許會突然發現,在關鍵的「決戰時刻」──以武力擊潰敵人的戰爭可能是必要的方式。



劇照引用自【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Patm0894046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