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瑜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 Scott Hicks執導/澳洲、美國/2008
青春期,開始認識世界,因為無知的傲慢,愈長大,才發現不懂的事還真多啊!菲利普葛拉斯,極簡音樂家,20歲初聽他的音樂,驚為天人,40多歲才有緣見到這部傳記體的電影,透過貼身的凝視,看到創作者多面向的內心世界,也是一部具體而微的紐約文化史,60年代的「垮世代」(Beat Generation)作家艾倫.金斯堡、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美國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更不用說導演伍迪艾倫、馬丁.史柯西斯了,真是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 》 郝明義著/台北:網路與書,2009
在40歲前,是個頑固的無神論者,自大的世界,只有自己,漸漸地,你明白無常,開始謙卑。但是,還是常常被腦袋裡跳來跳去的野猴子,搞得無所適從,試圖安靜下來,卻又談何容易。看到郝明義先生寫的這本書,你看到了不同層次的人生況味。《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不只是一本佛經,他其實是一本管理「念頭」的書。願大家心無罣礙,萬法由心。
林育賢
《新天堂樂園》 Giuseppe Tornatore執導/義大利/1988
記得1998年在準備大學聯考時,經常自組廣播節目,錄製送給好友的生日故事集。18歲的他聽著聽著,就在我們大家面前痛哭流涕,那時發現原來說故事這麼有趣。1999年北上念書,在金馬影展看到了《新天堂樂園》,這是講述一對忘年之交的感人故事,尤其是片尾,長大後的男主角多多在放映室看著艾費多送給他的膠卷禮物,我不禁驚嘆:「哇!原來這就是電影!」當下我決定轉系,開啟我的電影行動。希望2009年看到這部電影的你,能夠找到啟動你的電影密碼。
《轉瞬為風》 佐藤多佳子著/台北:麥田,2008
高中時期,校慶運動會規定每班一定要推派一位同學參加每一項田徑比賽項目,最後我被分配到五千公尺長跑比賽。我只記得我穿了一件白色背心,紅色短褲,編號是307。我只記得所有人跑過司令台前時,因為眾人的歡呼,所以都變得無比神勇,但只要一跑到冷門的區段,幾乎呈現昏迷狀態。我只記得我在快要到達終點衝刺前,一位我心儀的女孩拉著紅線站在終點對我吐著舌頭扮鬼臉。我只記得最後我得到第三名,但我永遠不記得我醒來時怎麼會一個人躺在空蕩蕩的運動場上。我想這本書,應該會讓沉寂許久的校園田徑比賽再度掀起熱潮,讓我也迫不及待想去拍攝我高中時代的故事。
陳坤厚
《我和我的小鬼們》 Laurent Cantet執導/法國/2008
本片改編自老師作家佛杭蘇瓦.貝加度的小說,他也親自飾演影片中的老師,描寫法國巴黎第二十區的一所國中,兼任班導的法文老師自己班上的師生互動,你簡直不知道這電影是怎麼拍成的!生動自然又有趣,我推薦我們的少年仔,看看別人家如何上課學習。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Yann Martel著、趙丕慧譯/台北:皇冠,2004
全書充滿不可思議的故事和環保的概念,讀起來真是有趣極了,我們中學生課業太繁重了,而且幾乎沒有國際觀,所以我推薦一本讀起來有趣極了的外國著作,這是我們從來沒聽過的故事。
傅天余
《帶我去遠方》 傅天余執導/台灣/2009
這部電影是在描述一個有色盲的女生阿桂,她眼中的世界跟其他人的都不一樣。其他人並不了解阿桂看到的世界,只是覺得她有點奇怪,衣服老是配色奇怪,連紅綠燈也不會看。阿桂覺得沒有人瞭解自己,心裡很寂寞,有一天她從書上知道遙遠的南太平洋中央有個色盲島,島上的人因為基因突變的關係全部都是色盲,於是她想盡辦法要去那裡看一看,希望到了那邊,自己就會跟每個人都一樣了。每個人都有一些跟大家不同的獨特之處,因為這樣,我們會想擁有一個能瞭解自己這個獨特處的人,成長就是發現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然後找到方法接受自己,這部電影就是在描述這樣的成長心事。
《常識的世界地圖》 21世紀研究會著、林郁芯譯/台北:時報出版,2003
我們常聽到「全球化」、「世界觀」這些硬梆梆的字眼,但其實不必想得那麼嚴肅,我認為全球化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世界地圖,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去構成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地圖上頭會有一個夢想要去的地方,以及一堆只有自己才懂的秘密記號。這本書介紹許多世界各地的趣味文化知識,比方各國人打招呼的方式,你知道東非的基庫尤族人碰面打招呼的方式是吐口水在對方的手掌上嗎?這本書令我對世界的想像變得活色生香栩栩如生。
楊雅喆
《藍色大門》 易智言執導/台灣/2002
對於未來,我們有無盡的想像。對於愛情,也是。這是一部非常有想像力的電影,並不是指電影裡頭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特效;而是因為它會開啟觀眾很多想像的能力,對於未來。故事從兩個高中女生的想像力練習開始,然後他們看見了愛情的冰山一角,也差點撞沈了她們之間的友誼,最後她們到達那個夢想的地方了嗎?得要靠觀眾的想像才可以。那兩個高中女生的想像至今仍影響著我:如果沒有在腦海中繪出未來的樣子,怎麼到達得了那個夢想目的地呢?雖然,中間會有很多掙扎痛苦,最後也不一定是想像中的樣貌,但是,我們走過了,我們做過夢了……。
《麥田捕手》 J. D. Salinger著/台北:麥田,2007
我愛《麥田捕手》,因為裡面充滿了髒話。對於常常被禁止說髒話的少年家來說,《麥田捕手》徹徹底底瞭解青少年的苦悶。當然,不只是因為髒話。《麥田捕手》講述一個即將被退學的少年離校然後蹺家的過程,他自己一個人在下雪的冬夜裡走著,偷溜回家,跟自己最愛的妹妹告別,展開了旅程……。有多少次,我們都有想要離開家裡、離開學校高牆的衝動呢?有多少次我們都想吶喊大人為什麼都不聽我們說話呢?將近60年前的沙林傑寫了這本書,影響了好幾代的年輕人,也許上個世紀離現在的少年們很遠,可是,年輕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這本書看來平凡,但是書末最後一段文字鼓勵了幾千萬的年輕人,想要和書中人物有同樣的理想:長大以後,我要變成一個捕手,守在麥田的懸崖邊,守護每一個在麥田中奔跑孩子,在他們不小心掉落深谷之前,伸出手拉住他們。
蔡明亮
《四百擊》 Francois Truffaut執導/法國/1959
我晚楚浮二十幾年生,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但我肯定跟他至少有過一個相同的特殊經驗:他的第一部長片《四百擊》,小安東尼逃學跑到遊樂場去玩的那個會旋轉的大機器,楚浮自己也混在裡面演客人,那是一個三層樓高的圓筒狀鐵製房子,人貼在牆上,房子轉動發出轟隆巨響,越轉越快,因離心力人被帶離地面,最後像壁虎一樣貼在高高的牆上,非常刺激,我小時候也玩過這個機器,長大再也沒看到。《四百擊》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臉》電影書 阮慶岳、黃建宏、聞天祥、蔡明亮著/台北:典藏,2009
羅浮宮邀請我拍電影,我找了尚皮耶李奧、芬妮亞當、雷蒂莎卡斯塔、李康生等演員,這些演員都是我深愛的臉孔,我在寫劇本時都是以他們的面容作為創作元素。這本《臉》的電影書收錄我創作時期寫的劇本,劇本與電影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景,是我創作此片的點點滴滴。本書還收錄聞天祥、阮慶岳、黃建宏三位電影學者的專文,從各種角度分析這部羅浮宮首度典藏的電影。
鄭有傑
《新天堂樂園》 Giuseppe Tornatore執導/義大利/1988
這部電影是我國中時看過,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雖然之後又看過不下十次,但每次看,都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會。唯一一樣,也是最值得我慶幸的,是我每次都還是會為片中那最單純、最善良的愛所感動而落淚。有人說好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我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透過觀賞《新天堂樂園》,重新檢視自己的心,同時這部片也不斷提醒我人性的可愛之處。
《第一神拳》 森川讓次著/台北:東立,1992-
這套漫畫影響我的人生觀至深。因為主角原本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少年,他學拳擊,是為了不要被同學欺負,但他卻一點一滴的,從不斷的努力中,漸漸地使自己變堅強。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有自信,他的內心還是一個柔弱的少年,不斷詢問「強」的意義,以及自我存在的價值。這部漫畫中的各種角色,道盡了人生百態。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可愛之處,也有可憎之處,就像現實生活的縮影一樣。尤其對於自認弱小的少年,我極力推薦這套漫畫,它會給你面對世界的勇氣。
鄭芬芬
《鐵面無私》 Brian De Palma執導/美國/1987
本片由三大男巨星史恩康納萊、勞勃迪尼諾、凱文科斯納領銜主演,描述在三十年代的美國是黑幫頭子卡彭的天下,財政部幹員艾略特奉命調查卡彭,在官商勾結的情況下卻倍受挫折,無法伸張正義,遂決定用自己的方法,集合了資深員警馬龍、新進神槍手警察與財務高手,與卡彭展開一場生死決鬥。根據真實題材改編,議題雖嚴肅娛樂性卻極高,典型的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結構。導演手法、演員表現與配樂都配合得完美而處處充滿高潮,人物個性描述鮮明,讓觀者會跟著劇中人物的起落而感同身受,許多電影中的畫面、音樂與人物都會讓人久久迴盪不已。
《百年孤寂》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著、宋碧雲譯/台北:遠景,2004
哥倫比亞作家賈西亞‧馬奎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也是魔幻寫實小說的經典作品,故事奠基於南美殖民地的時代氛圍,描述一個大家族數代人物的興衰起落與情慾糾葛,風格詭魅,想像力豐富,許多寫實與幻想之間的轉折令人驚奇到開創許多文學創作者的眼界,戲劇張力十足,讀來引人入勝。然因故事人物眾多,關係複雜,閱讀時敬請慎選翻譯版本。
戴立忍
《無法無天》 Fernando Meirelles, Kátia Lund執導/巴西/2002
《無法無天》(City of God)改編自巴西同名小說,就像其他難得一見卻又動人不已的電影一般,揉入我生活情感的底層;無論何時,只需稍稍凝神,便能如此輕易地召喚大洋彼端那處位於文明城市邊陲地帶,燠熱難當卻擠挨著大群兇猛動物般的青少年的貧民區印象。在超過兩個小時的影片當中,攝影機鏡頭宛如當地居民的眼睛一般地遊走。歡笑、驚懼、好奇、倉皇、窺伺、閃躲……。《無法無天》了無懼色地面對著真實世界,即便它從頭到尾由裡到外都以嚴峻的電影製作方式建構舖敘再現編排,它依然執著於所欲凝眸的主題─City of God的少年暴力,以一種如同小說作者親歷八年的方式。
《西夏旅館》 駱以軍著/台北:印刻,2008
駱以軍從自身生命經驗開始深掘,一路拓至家族國族。到了西夏旅館,充分展現了小說大家的驚人調度力,將這一代(或不只一代?)遷徙(或流亡)者悠盪的鄉愁掛單到一處光怪陸離的旅店中,解構並重組。在那之後,我得以找到一種口吻向後輩訴說,關於那個遙遠他鄉的鐵路工人如何來到這島上落地生根,成為他們的先輩……。
鴻鴻
《風櫃來的人》 侯孝賢執導/台灣/1983
這部片讓我們體會到,生活是最好的老師,電影是最好的救贖,不怕目標落空,只怕迷失自我。全片充滿台灣風土與人物魅力,不凡的畫面和音樂,也可以成為「非好萊塢」電影的最佳入門。
《徬徨少年時》 Hermann Hesse著、林倩葦譯/台北:遠流,2008
《徬徨少年時》對於成長與愛欲的深刻探索,比《哈利波特》更深刻地描繪這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世界。赫塞強調的「尋找自我」,非常能帶給每天被迫學習的學生,一個截然不同的精神座標。讀過這本書,必定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依導演姓氏筆劃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