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世界各先進國家出現許多新興的藝術博覽會,相較於歷史悠久的大型藝博會,這些年輕藝博規模可能較小,但是相較卻也提供各方新興藝術與藝術家新銳更多的舞台和交流機會,而這些年輕藝博會也在展覽形式上展現出傳統藝博所沒有的靈巧與活力,例如舉辦至今五年的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素來便和飯店業者合作,將飯店房間打造成各家藝廊的展覽空間,給予觀展觀眾一個新奇的體驗,現今已成該藝博會的最大特色。
cutlog的策展精神也能在我們的場地選擇上看見,巴黎的展場the Bourse de Commerce過去是座證券交易所,紐約的展場 the Clemente則是紐約公立學校舊址,透過舊建築再利用而成為新稅藝術家展出的空間,同樣製造出新銳與傳統的對話、反差與衝擊。cutlog NY 將使用 the Clemente中具有歷史感、佔據兩個樓層的大場地做為裝置作品展出處,而全新整修的劇場空間則做為表演、電影與座談之用;此外,還有吧台和室外廣場可以展出大型雕塑,並在溫暖五月天成為露天電影院。這個具有 night club 性質的露天電影院將在影展期間的晚間9點到凌晨2點間放映參展作品。
cutlog NY 邀請大約40個藝廊、空間與策展人,展出各式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和創作提案。為了激發更多的創意以及提供藝術體驗的環境,cutlog紐約也搭配舉辦各式展演計畫、座談,以及錄像藝術主題影展。此次的錄像藝術影展以「urbanity」為主題,影展期間總共會有包含一大一小共兩個放映銀幕的露天電影院,以及一個48座的室內放映廳。
而在我策劃的亞洲單元「Empty Happiness」中,包含一系列藝術作品以及文化合作單位系列,又呈現出另一種有別於巴黎與紐約的「都市風景」。這些作品包含了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胡朝聖策劃的「城市幻象」(Urban Illusions)、數位藝術中心策展人王柏偉策劃的「台灣當代錄像藝術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Contemporary Video Art in Taiwan)、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謝萌策劃的「華人青年藝術家動態影像展」(Moving Image Works from Young Chinese Artists)以及由我策劃的「空虛的幸福」(Empty Happiness)都傳遞著各種有別於歐美、因亞洲獨有生活經驗而產生的都市面貌和藝術風格。相較於歐美作品,亞洲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多傳遞一種極度個人,自我內心世界對於都市生活的情緒。
舉例來說,日本藝術家Hiroshi Sunairi的紀錄片The Tree Project Film跟著植物醫生的腳步,以一種浪漫、思念、寧靜的手法追尋因著倖存于廣島原子彈事件的樹木種子而存留的記憶。尤倫斯當代藝數中心除了以紀錄片訪問及觀察的方式探討著這代生於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年輕藝術家的自我定位、創作背景,另外也帶來紀錄片中受訪藝術家的錄像作品,讓觀眾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從一個私密且直接的角度認識這批新銳藝術家,進而跨入整個中國當代的樣貌。比起日本和中國的作品,台灣的作品顯得更加私密而且複雜。在我的觀影經驗中,常常覺得自己在觀看台灣新銳藝術作品時,其實更像是在跟藝術家進行一場精神上或情緒上「搏鬥」,整個過程相當「int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