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2012-11-29 | 影人 |
光點進駐華山,釀一座電影館
訪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伯任
文 / 林亮妏
電影,由一顆顆迷人的小光點所組成。2002年侯孝賢領軍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創立了光點台北,自此而後,「光點」於是化身藝術電影院的代名詞。







適逢光點十週年,原華山釀酒廠的包裝室,精巧妝扮成一座嶄新的電影藝術館。光點華山於焉誕生,今年11月正式進駐華山文創園區,繼續釀著電影夢,凝聚電影感,創造一個你我「可以逗留,可以忘返」的光影角落。







本期【放映頭條】特別專訪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的執行長陳伯任。男子氣名字之下,竟是一位亮眼纖細,笑聲高亢的花漾女子。她詳細說明華山電影館的推動規畫、理念目標,更獨家透露了侯孝賢團隊的仁厚經營態貌,以及自身長年擔任電影藝術行政工作的歷程心聲。也許原來,這群隱身其後默默無聞、努力書寫歷史的推手,才是現實世界最迷人的,光點。


Q:可否先談談「光點華山」如何從無到有,及為何經歷漫長五年才正式進駐的過程?
陳伯任(以下簡稱陳):2006年華山電影館的最初構想,是源於國片長年慘淡。當時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認知到國片拍完後沒有適合通路,即使勉強上映也只是小戲院或很糟的檔期,造成台灣電影日漸衰落。所以政府計劃在華山園區蓋一座藝術電影院,期望台灣電影有專屬映演場地,同時也放映一些藝術電影,增加多元鑑賞視野。當年的初衷是如此。

文建會於是開始著手進行「華山電影藝術館」的標案,它分為「建築」、「設備」、「營運」共三標。建築標案比較複雜,因為這棟是歷史建物,原有的五大管線、茂密植栽等,並不容易修復,所以建築公司花了非常長的時間處理建物本身。加上後來文建會跟第一間得標的建築公司解約,重新再開放標案又是一段時間了。


林亮妏攝(2010.06.25)


Q:所以你們取得的是「營運」標,要自負營虧嗎?

陳:是的,我們的營運標是根據「促參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的OT(Operate-Transfer)案。OT指的是由政府投資建物完成後,再委託民間機構營運;也就是說,文化部出資蓋好華山電影館,交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但政府並不再提供任何經費。

所以OT的精神是,不收政府一毛錢,要自負營虧的!

OT通常是短期約,若違約或違反OT精神,文化部有權中止合約;但經營若沒問題,大致就會優先續約。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們是非營利組織,並不以營利為主要優先考量,再則依「促參法」要投資一定比例,所以起初五年多無法回本。例如光點台北是「4/3/3」,也就是經營四年後、可優先續約三年、然後再續三年;「光點華山」則是「5/4/3」,即五年後優先續四年,再續三年。

總之,光點華山的營運案,其實一直沒有問題;我們可說是最早簽約、但卻最晚進駐的!(笑)主要還是因為必須等待建築及設備完工後,我們才能夠進來,所以才拖了比較長的時間。

Q:這棟70多年歷史的老建築(中6館),原是台北酒廠的包裝室。她現在變身成美麗穿廊、咖啡廳、文創商店、兩座電影廳,2樓還有一間多功能藝文廳。你們與建築設計師期待創造出何種氛圍嗎?
陳:禾磊是這次建築案的設計公司,建築師梁豫漳本身就喜愛電影,具備深厚的藝文涵養,同時他也曾設計過「光點台北」,很快能夠理解營運立場及影迷感受,來設計華山電影院空間。

我記得第一間解約的建築公司,曾提案電影院屋頂具備開闔的功能──讓觀眾看大銀幕之餘、還能欣賞天上的星星!當然,就設計感而言是很創新,但對營運單位來說,開闔之間,聲音很容易跑掉,整個音場會有問題。所以雖然建築師擁有自己的設計想法很好,但如何符合實際使用者須要,我們也會加入溝通討論。

幸好禾磊入駐後,他們的設計就很人性化,而非標榜太狂放的想像力。例如電影館的動線設計就充滿細節思考:現場的門要開在哪裡?進出之間、開幾扇門?人潮如何走?最主要的吞吐量在哪裡?觀眾會在哪裡停留及疏散?……這些都是經過溝通討論的。

禾磊大約2010年開始動工,進度蠻快的,兩年完成,我們也蠻喜歡現在的成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電影館的垂直及平面都通透的,若平時來看影展,出入口是不同的(金馬影展另有管制);入場前你先經過穿廊,出場後會看到大草地,動線令人覺得非常舒服。既兼具設計感,也很人性化,營造出一種「電影感」。



電影感,聽來好像很抽象;但我的想法是,電影感並不是電影放映那一刻才開始,而是你踏進電影院,看到海報,買票,看完出來,休息,喝咖啡,逛文創商店,放空……,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電影相關的書籍,或以電影為元素設計的商品,這些全都是看電影的過程及儀式。踏入這裡,你不會被其他非電影或非藝文的事物所打擾,更不用一看完電影就得投入車水馬龍的世界,所以它的氣氛是完整的,充滿了電影感。

Q:電影館旁的18間女廁,也是你們特別設計?
陳:廁所是另外特別擴建的,並不在建築整修案的施工範圍內。它們雖然長相沒有太美,但非常有誠意(笑)。因為電影院兩廳加起來總共308個座位,整個華山園區也沒有太多廁所,所以這是希望便利觀眾的特別擴建設施。

Q:華山電影館最核心的兩間電影院(175/133座),它的硬體設備又是依據何種標準去設計規劃?
陳:華山兩間電影院的設備規格,包括銀幕、各式放映規格、杜比數位環繞音效、座椅的布料高度間距等,是以「國際影展」的標準去思考的。但因為經費有限,當然沒辦法完全如我們所願(笑)。例如希望兩廳都有DCP,後來只能一廳DCP、另一廳HD。為了配合影展放映,我們又再買一台HD,讓兩廳可以一起放映HD。

我記得最初設備標案時,委員們就曾激烈討論是否保留16釐米放映機?因為有些委員認為16釐米電影很少,或者不太理解16及35釐米的區別,以為既然都是膠捲,就不須再另購設備。但就營運單位而言,例如光點台北的國民戲院影展,有時幾乎全是16釐米影片!幸好電影系的教授委員很了解這些素材區別,現今華山也保留一廳可供放映16釐米電影。 (影廳規格表)


所以我們的放映師很辛苦。金馬影展期間,從金馬片頭、光點華山片頭、廣告、政宣、正片……,才一部片就包含各種不同素材,常常非常忙碌換來換去,且兩廳又不一樣!現在放映師須要學蠻多的,要精通多種素材,既會35釐米、又要會放映DCP、HD等,規格愈來愈複雜。

Q:標榜全台首座「國家級藝術電影院」,未來計劃成為各影展的專屬放映地嗎?今年首度與「金馬影展」合作的放映經驗如何?
陳:所謂「國家級」主因是光點華山隸屬於「文化部」──國家最高的文化單化,而大部分的電影院是屬於財團或私人組織。再則,光點華山也的確計劃跟台灣各大小影展合作,當國際影人來台灣時,等於有一座正規國家電影院做放映活動的空間。

剛提過,華山電影館的成立初衷,是專門映演國片。但到2007年《海角七號》上映,國片慢慢有起色;2008年國片起飛,一般商業影城也常放映國片了,甚至動輒100多廳!所以時至2012年的今日,我們順應潮流擴大選片範圍,策劃放映不只國片,還有影展片、學生影片、多元文化的藝術電影。

今年金馬影展首度在華山映演,未來也會固定在此。影片挑選及場次分配,是由金馬自行決定,因為每部影片的成本、容納廳數、放映場數等,都會有影展單位的考量。當然他們也會挑選適合電影院調性的影片,例如這次華山選映了較多中港台及入圍影片。

其實我並不是特別要強調所謂「國家級」的電影院,而是我們策劃的影展能夠在自己國家提供的非商業電影院放映,是很有意義的。尤其金馬影展長年來是台灣多麼重要的一個影展,每年卻還得花費心神去找場地、電影院。所以台北電影節、游牧影展、金穗獎、女性影展等,都會是我們未來進行合作的對象。

Q:這座電影館取名「光點華山」,主要是為強調侯孝賢團隊的品牌嗎?它與「光點台北」最主要差異處在哪裡?
陳:「光點台北」經營十年了。就組織而言,我們希望「光點」是一座城市中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影迷的心目中就代表了藝術電影院。我們希望「光點」的品牌經營是永續、長久的,未來也許有光點台中、光點上海等。

若從定位來看,「光點華山」隸屬國家級文化部,擁有前述所提的國際影展設備規格;而「光點台北」很簡單是一間藝術電影院,隸屬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如果從氛圍來說,「光點華山」是實驗、紀錄片、驚悚午夜場、跨文化趨勢,富有更多創新元素精神的地方;「光點台北」則是一座白色南方莊園的外觀建築,她的情調是經典、浪漫、小品、文學的,也可以說是更優雅的。

Q:可是開幕後的「新世紀文學」及「跨世代次文化經典」兩檔影展,同時都在「光點台北」與「光點華山」放映?
陳:以策展角度,「文學影展」的確原本設定專屬「光點台北」,是經典調性,也為慶祝光點十年。但後來「文學影展」也在華山放映,主因是11月初開館,必須一週內測試完成機器設備,於是才權宜將片子調來放映。所以「文學影展」是讓觀眾先熟悉華山,場次安排比較沒那麼完整,可說純屬試營運的階段。

11月30日上映的「次文化影展」,就是第一檔針對華山精神規劃的主題影展了!所謂「次文化」,它相對正統文化,代表了體制外的多元觀點,包括同志、地下、龐克、滑板族、末日、青少年等議題。策劃放映這些非主流電影,並不是為了推崇次文化的精神;而是主流之下,我們還擁有各種樣貌的奇妙電影。

雖然就片商而言,一部電影不太可能集中單一電影院。但針對「次文化影展」,我仍與策展人艾爾討論,三週主要檔期仍在光點華山,既錯開光點台北的一週映期,也精心挑選符合各自氛圍的影片做放映。我另外特別推薦地下經典的作品,例如麥克李(Mike Leigh)導演的情色經典《赤裸》(Naked, 1993),即使現今窺來仍非常驚世駭俗!以及曾執導《猜火車》(Trainspotting)、《貧民百萬富翁》(Millions)的丹尼鮑爾(Danny Boyle),他1994年恐怖片處女作《魔鬼一族》(Shallow Grave)。還有葛斯范桑(Gus Van Sant)風格特異、攝影美麗精緻的《痞子逛沙漠》(Gerry)等,都是台灣很不容易在大銀幕看到的電影!且當年這些非主流電影導演,現今都成為主流影壇頗具影響力的大師,現在回顧起來,地下經典電影也是有脈絡可循。

我想,在歷史老建築的新電影院裡,看次文化的經典舊片,這本身也是一種很次文化、魔幻的行為(笑)。

Q:「光點華山」未來的節目規劃方向為何?「國民戲院」影展也會在華山放映嗎?
陳:「國民戲院」已是光點的品牌了。以前礙於光點台北的座位數太少,常常一位難求,但光點華山成立後,我們可以更擴大規模。例如12月「波蘭大師華依達回顧影展」,也會在兩個光點戲院放映。

其實,電影經由策劃包裝之後,就是不一樣的品牌操作了。也就是說,通常一般戲院的意志,只是排檔期、場次,但光點除此之外,會更著重策劃一系列主題影展。所以同樣的藝術片在別間電影院、或者光點放映,意義是不同的,觀眾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未來預計專題,包括:台灣製造、影迷焦點(當期的藝術片)、經典再現、獨立精神、意識型態(歌劇/建築/劇場)、音樂本事、話題瞭望(次文化/核能/繁體字)、紀錄視野、午夜迷情等。

例如明年一月,光點華山規劃「核電」專題影展。從政府民眾立場、東西方等不同角度的電影,呈現核電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其中有園子溫執導的劇情片《希望之國》,描述日本老中青三代如何面對核災後的生活。以及楊力州導演的《甦》,一支20多分鐘的公益紀錄短片,是日本委託他赴福島拍攝,用台灣導演的眼睛去觀察、訪問災民核爆經過及一年來的內心狀態。另外還有一部德國劇情片《核災風暴》,故事從德國核電廠爆炸後,政府如何矇蔽人民的角度出發。這三部作品有一種很奇妙對話。

在光點華山的穿廊空間,我們同時舉辦《被遺忘的動物們》攝影展。這是攝影師太田康介的作品,他311地震後去福島拍攝,記錄了人們逃走了後,還留在家鄉的動物們──但必須強調的是,我們策展的立場,並不是反核不反核,只是想透過電影讓大家自己去思考判斷。

Q:文化部或文化局曾介入策展嗎?

陳:沒有,真的沒有,最好他們來介入,還有話題性(笑)。

Q:那麼與「華山1914」整座文創園區之間,也開始電影相關的展演合作了嗎?
陳:華山1914是由遠流出版主導的「台灣文創」所經營,我們11月進駐後,也曾討論許多合作想法,希望串連彼此的策展活動。例如明年一月底,華山會舉辦「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展覽,於是我們也策劃放映一部音樂紀錄片《搖滾預言》(Rock Prophecies)做呼應,它是描述一位傳奇的搖滾攝影師勞勃奈特(Robert Knight),四十年來他專拍搖滾樂團,累積了二十萬張相片的故事!

此外,光點華山的隔壁(中5館)是Legacy,我們也在洽談合作。Legacy是向「台灣文創」租場地,一租3-5年,以音樂演唱為主。所以未來也希望策劃「電影與音樂」主題,例如光點放映音樂電影,Legacy請樂團來表演等,就會非常有趣。

不過現在整個華山園區,只有Legacy和光點長期做策展,每個月固定端出節目單。只要觀眾來,我們這裡都會提供節目,而不是時有時無。可現在華山大部分多是以租借場地為主,因此活動可能今年來,明年不知去哪裡?當然,一個獨立策展的單位,須要花經費及人力去培植,但能夠獨立策畫長期永續的大型特展,才會讓一個園區的精神特色累積出來。

Q:光點華山是否也會凸顯「電影文創」的方向?
陳:我以前不太理解為何要做電影文創?!但因為自己家人的親身實例,我最近開始思索這類型商品。例如我媽媽,她看不懂塔可夫斯基,也不懂侯孝賢,但她也許可以從某個周邊商品知道:「噢,這就是侯孝賢!」所以那是帶領她進入電影的一種方式、一道階梯,絕不單純只是印上電影Logo的商品而已。

所以我們未來也希望能夠推出電影周邊商品,比方說我很喜歡精油蠟燭,聞到柑橘等不同香氣會覺得很享受,但我先生認為這些氣味都一樣,頂多顏色不同(笑)。那我就會告訴他:「這氣味很像塔可夫斯基!」於是他就會從喜愛的電影大師去認識蠟燭。換句話說,如果我很喜歡蠟燭、但並不曉得太多電影導演,若有人告訴我:「這是費里尼的氣味及王家衛的顏色!」也許很刻板,但我大概會知道那是怎麼樣子的電影。所以電影文創商品很有趣,它能夠結合兩個領域的人,去推廣電影。

某些電影也許真的看100遍都不知道它在講什麼(笑),但如果從你生活中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入門,那麼接觸電影時就不會有距離感,可以更開放心胸去接受。

Q:所以光點華山的未來理想藍圖裡,觀眾的年齡層很廣?
陳:這絕對是我們希望的。現今無論藝術電影院或一般電影院,其實對老年人及小朋友都不太友善。例如我媽媽六十多歲了,她是看電影長大的,但現在她想去看電影,即使到了電影院也不知道該看哪部片?好像五十幾歲後,你就慢慢被這些場域淘汰了!看電影應該是大家都享受的權力啊。

台灣小朋友的話,我觀察他們會認為電影只是一台很大的電視,也就是把「電影電視化」,習慣的觀影環境是家用、可快轉、可轉台的,造成他們比較沒耐心長時間關在一個空間裡看電影,遇到節奏緩慢的作品可能就會覺得:好難喔,不想看了。

我曾跟姚宏易導演的《愛麗絲的鏡子》去法國參展。說真的,電影有點悶,這部講女同志的電影,畫面很慢,我看了很多次也無法預測下一幕是什麼(笑)。在台灣放映時我們坐第一排,常常演完轉過頭來就沒人啦!沒想到,在法國南特影展時,來了很多觀眾,包括年紀很大的,也有小朋友,結果映後Q&A──竟沒有一個人離開!顯見法國人對各種電影呈現方式的寬容及接納。對他們而言,並不一定要很緊湊的故事情節,才叫作看電影。這當然跟孩童電影教育息息相關。法國小朋友據說禮拜一早上不上課,他們會坐娃娃車去電影院看電影!不管看懂或不懂,接觸久了,孩子自然就不會害怕大銀幕大空間。

所以從小培養對電影的喜好及接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禮拜一早上本來就是一個冷門時段,與其賺觀眾的錢,不如培養小朋友來看電影。當然這也須要國家支援,學校若也有認知,我們都蠻願意配合的,甚至免費都沒問題!

Q:那麼光點華山在凝聚電影人、培養創作者方面,是否也另有期許?
陳:多年來,光點台北策劃過兩種講座:一是「藝言堂」,它主要是針對一般民眾,例如電影化妝、電影建築、電影音樂、歌舞片類型等,當年我們曾邀請侯導的資深化妝師廖淑珍來上課,教大家如何「化鬼妝」,好多人來捧場,非常好玩。

另一種是專為電影相關科系的學生或人士授課,2003年開辦的「師徒學苑」。我們請了侯導、廖桑、杜哥等一起擔任講師,慢慢陸續也看到這群新生代作品,現今「金馬電影學院」即是師徒學苑的延伸。因它是專業課程,學生並不會反覆上課,所以每年都有新血加入。我們也希望未來他們的創作作品,可以在這裡發表,形成一種創作討論氛圍。

光點華山未來也會持續相關計畫,並且在策展上另規劃電影教育專題──「電影101」。總共預計放映十五部的專業紀錄片,內容是依據《電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一書所拍攝,包括電影是什麼、電影技術、電影製作、電影類型等。我們現正調查電影科系學生適合的觀賞時段,然後再來安排適合檔期,也許每週固定時段播放。

Q:最後可否談談:究竟是什麼獨特魅力,讓你在電影藝術行政的崗位上,持續至今?
陳:我在侯孝賢團隊待了12年,最早在「三視」整理劇本及撰寫文案,後來「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成立,我轉調去「光點台北」做公關,今年再轉來華山。我們公司的流動性不高,同事動輒年資七、八年之久,在電影圈是比較少見。

我記得侯導當年拍《珈琲時光》時曾說,那位開車的日本列車長,每次出發都會重覆一樣的手勢,1-2-3-4……彷彿是一個儀式。乍看之下很傻,後來發現那是做事的原則。因為當你每天做,慢慢做,持續正確的累積下去,就會有一個立場看法,然後你就會有力量,慢慢也會有一個位置。

侯導是這樣的人,他也影響我們一直持續做著一樣的事。2002年光點開始做第一檔國民戲院「小津影展」,到現在10年了,總共做了大約50、60個影展。每次反覆都是策展人、發翻(譯)、試片、放映,一輪過去,又再來一次。

姿勢看似一樣,其實並不一樣。我們每年遭遇的難題也不一樣。現在最想突破的是如何發揮最大的力量,再擴大主題影展、觀影年齡層等,而且三廳不見得比一廳好做啊!

Q:除了成就感,侯孝賢團隊似乎有某種難以被撼動之處?能吸引你長待12年。
陳:一個組織團隊的文化,跟老闆什麼個性、如何待人做事,非常有關。侯導是我們的精神靈魂人物,他擬定組織方向;黃文英理事長則是主要管事者,實際運作組織。他們意志是貫徹的,個性都樂觀,待人非常的仁厚。

台灣電影並不是財力豐沛的產業,很容易經營不善,但我們公司從來不會因為景氣不好,就壓榨或虧待員工。他們也不會特別來精神喊話,侯導即使來,也只是輕描淡寫問一下就過去靜靜做他的事。黃文英也是,來問一下,然後就走了,甚至還自己買票付錢看電影。也許他們父母輩的色彩重,讓我們有一種安全感。

想當年我們進來公司才20出頭,那時何等會犯錯?!可他們都很包容。當然他們見多大場面了,事情沒有不能處理的,跟他們在一起,我們知道有犯錯的機會。除了安全感,也會很有勇氣。那是一種很奇妙的磁場。同事之間自然也會感受到,會互相影響,將心比心。老實說電影圈的工作,時間很長,非常辛苦,如果沒有團隊互相支援打氣,是難以支撐下去的。

人生其實沒有什麼過不去,或不能解決的。人會有很多情緒,容易被許多枝節挫折打斷,但都沒有關係。我們時時訓練自己,不斷回到源頭反省檢視,若很清楚那就是你要做的,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Q:你指的源頭、光點華山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陳:我們組織最無法被挑戰的一個核心源頭──「推廣電影藝術,提高國人的電影鑑賞力」──沒有這個,我們什麼都不是!唯有多看電影才知道什麼是好電影,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放好電影給觀眾看。

當然,我雖然喜歡電影,但我並不覺得這產業沒我不行、沒我同事不行!因為一個正常的組織,是不論誰離開了,它都可以繼續往前走。真正應該留下來的,是制度、章法及經驗,以後誰來都可以繼續做下去。我們現在就在寫歷史,做這座電影藝術館的起始者。


⊙ 照片由光點華山提供
■ 光點華山電影館 http://www.spot-hs.org.tw
■ 華山1914 http://www.huashan1914.com/
■ 上影新紀元-跨世代次文化影展 http://www.facebook.com/neocultfilm?fref=ts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