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2013-04-25 | 台灣製造 |
我們的時代縮影:高雄市電影館「我在—1980導演短片選」
文 / 陳姿蓉

正如同荷索導演以個人紀錄片《我就是我的電影》,直接闡明他的每一部電影就像鏡子一般與他相互存在,任何一部電影皆代表創作者的血肉,其價值觀及思考脈絡全在影像上昭然若揭,所以我們也能這麼說──透過作品,可見豢養創作者的整體時代背景與文化底蘊。於是更可如此定義,「我的作品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代表著肉身存在位置及主體透過意識所表現的狀態。檢視存在這塊島上的所有人,也許因為百年的歷史與經驗使然,不斷孜孜找尋個人自主及主體性。而每個年代都有承先啟後的運行軌跡,得以衍化出各自的特質與所謂的集體記憶,若以十年做為自省的時間劃分,這個被選中的1980年代──對應擁抱各色運動及經濟發展的高熱的上一個十年──正是誕生於諸多熱潮退卻、夢想逐漸崩塌、信心受挫的時代,只能繼續往尋找理想的可行性前進,在失落中發展信心。

1980年代人,有幾項概括的形容詞是這麼描述的:關注自身、懷抱個人主義、疏離、追求絕對的自由、對全球化產生懷疑、選擇性對政治冷感、關心動物與環保意識抬頭、對消費(或品味)依賴、尊重性別有多元可能、人際網絡以電子取代傳統通訊…等,面對三十而立之年,1980年代人已為這個時代建構一個特殊且獨有的氛圍與符號。

而回到創作反映世代,以「我的電影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為討論主題,此次「我在—1980導演短片選」放映專題,正是要藉由五位八○年代前後出生的台灣導演,以個人短片創作反映及呈現此世代所具特質,以作品勾勒這個世代的所關切之事。

「我在—1980導演短片選」共收錄來自於1980世代的13部短片,包括謝文明導演動畫作品《享樂花園》、《肉蛾天》、《禮物》,劉嘉圭紀錄作品《DuDu自轉》、《尋找大麵羹》,李明宇實驗片《回家》、《日記ˍ偏離》、《Great George Street Sleeping》,徐漢強「ONLINE系列」《第十五伺服器》、《匿名遊戲》,以及趙德胤劇情短片《白鴿》、《摩托車伕》、《華新街記事》。5位導演作者風格鮮明,可由作品拼湊八○年代樣貌,也可由這些中堅份子的創作視為另一階段台灣新電影的風向標。每部皆不超過30分鐘的短片,傳達出八○年代集體記憶以及各自的生命經驗所關注的母題。本專題每天放映一位導演的個人短片精選,從第一部到最新作品,希望藉由這些創作者獨樹一格的個人語彙,向觀眾展開屬於此世代的觀點。

 

謝文明 東西交匯的動畫奇才

謝文明雖早於1980年出生,但對於美學的養成及對禁忌的衝撞,卻比八0晚輩更大膽自由,他的動畫三部曲被認為過於開放,皆列為限制級(國外影展甚至歸類為成人動畫)。謝文明崇拜日本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著迷於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超現實的敘事手法,所以很容易在他的作品中,看見東方古典繪畫結合西方美學的衝突感。從《享樂花園》挑戰「性」的疆界及嘗試想像底限,至《肉蛾天》及《禮物》皆以女性觀點作為敘事主體,憐憫性之惡與無法旁觀之痛苦…,他的創作主旨遊走在善與惡的界線,認為偏執及羞恥是合理,並且詠嘆寂寞、毀滅等人性陰暗的真性情,帶出八0人對人性的尊重與寬容,且重新定義這個世代的道德觀。 

 

 

《肉蛾天》劇照
《禮物》劇照

 

劉嘉圭 YA搖滾紀錄片嬉皮士

若說七0年代紀錄片拍攝的核心精神是針對體制的衝撞與反動,那麼劉嘉圭的蹲點則是對準八0人即將進入體制之前的徬徨。《DuDu自轉》可以說是導演與被攝者DuDu的雙自傳,雖然全片皆由DuDu百無聊賴的生活事件推砌起來,但經由劉嘉圭的選取,每個片段顯然成為「如何繼續保有自己」的篇章──這也許同是八○人的生命終極目標。劉嘉圭平時熱愛音樂,也同樣是紀錄表演現場的靴腿客(Bootleger),她的作品風格自然帶有搖滾精神,而她接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邀約拍攝的《尋找大麵羹》,也是延續「生活如何保持清澈、如何實踐生活向度」的命題。這部遊子短片,是屬於八0人的公路電影:關於成長、關於離家與返家,以及這個世代對應這塊土地最深的鄉愁。

《DuDu自轉》劇照
《尋找大麵羹》

 

李明宇 影像日記詩人


李明宇《日記ˍ偏離》

如果看過安妮華達的《幸福》,就能直探李明宇每一部家庭日記電影的核心──幸福如此脆弱。李明宇的每部實驗作品都像極私小說一般,作為第一人稱,他以詩為節奏,斷片是他的絮語,《回家》及《日記_偏離》是如此。透過影片除了可見李明宇對使用超八、16釐米攝影機這些老舊攝影媒材的嫻熟及迷戀外,這一長一短的家庭日記也是互為表裡,長短調都是對生命、對逝去的莫可奈何。近期他開始將鏡頭離開自己,對準動物,講一隻貓對應一個空間的故事。雖說《Great George Street Sleeping》已轉而使用手機等數位器材,但因畫素使然,畫面仍舊保持粗糙、糊模之感,維持日記的隨筆風格。失真、安靜地維持距離,也是一種真實情感的傳遞。

 

徐漢強 虛擬空間的魔術師

《匿名遊戲》

八0年代的世界也見証線上遊戲的發跡與崛起,當此世代在現實世界的欲望無法被滿足時,線上的另類空間便常常用以填補生活的缺憾,徐漢強的作品便由此開始。由於接觸電腦相關工作的經驗比電影還久(比如他正是著名「魔獸機造影片」團隊AFK Pl@yersr共同導演之一 ),徐擅於將網路議題結合電影,從第一部短片《第十五伺服器》以模擬線上遊戲的玩家方式討論現實及虛擬的對照關係,到第一部個人35釐米短片《匿名遊戲》辯証虛擬空間對於身份的曖昧性,這一系列都是通過深究網路世界的本質,轉而回到現實拆解人性。徐漢強比我們更早看見這世代的虛無、冷漠從何而來,所以當我們被劇情裡關於虛擬世界所有賤賤的惡搞笑點打動時,也才會明白,這背後或許是對人的存在有一種悲觀到底的回轉。

 

趙德胤 游走邊緣的異鄉客


趙德胤《華新街記事》

稱趙德胤為最受國際影展寵愛的八0導演應當之無愧。他是這一票八0導演最年輕者,但已有二部長片《歸來的人》及《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進出無數國際影展。其作品蘊含的縱深之所以能夠突破國界,和他作為緬甸華僑的背景有關。首部學生作品《白鴿》是趙德胤來台首當其衝的文化觀察,初次創作即嶄露驚人的執導潛力,而後來《摩托車伕》延續關注弱勢,捕捉緬人現今處境的邊緣題材,此片可視為開啟未來「歸鄉」系列數部曲的前身之作;隨後《華新街記事》則以魔幻寫實的衝突事件刻畫緬人在台的生命經驗。因為外來者的身份,使趙德胤對人性及現實具深刻觀察,以自身的多元視角,站在邊緣看抵抗宿命的無奈。他的作品雖然搬演許多無常,但都點出一貫的命題:人註定要遇上生命的苦難,抵抗雖然徒勞,但唯有如此才能獲得一點勇氣與智慧,朝自由的路徑繼續前進。


趙德胤《摩托車伕》

「我在—1980導演短片選」自5月1日至5月19日於高雄市電影館二樓放映,一共13部呈現5位導演作者風格、最具原始創作雛型的精彩短片。詳細資訊及贈書活動請上高雄市電影館官網查詢:http//kfa.kcg.gove.tw/或臉書【高雄市電影館】。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