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2013-03-20 | 國際瞭望 |
2013柏林影展筆記
文 / 郭敏容

三年前,資深影評人東尼雷恩(Tony Rayns)在《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報導柏林影展的文章,有著這樣一個副標:「你不需要讀這篇文章,這裡所提到今年柏林影展的影片很快就會被忘掉」。

今年柏林影展的前三天,媒體試片放映了六部競賽片,品質普遍令人失望。一定有不少影評人當時一邊寫著稿,一邊猶豫是否該回收當年雷恩毒舌的副標。《銀幕》(Screen International)在回顧整體競賽片表現的文章中寫道,影展剛起跑的那幾天,當時只有伍瑞克賽德爾(Ulrich Seidl)「天堂三部曲」的最終回《Paradise: Hope》有競賽片的水準。

第四天上午媒體的競賽片試片是智利的《Gloria》,九點開演,片長105分鐘。當片尾字幕出現,伴隨著從最後一場戲延伸而來的同名歌曲〈Gloria〉,戲院內歡呼鼓掌不斷,出場時許多人臉上掛著笑,彷彿今年影展已到了頂點,趁著笑容還沒僵掉,得趕緊打包離開這尷尬之地。

隔天,翻開柏林影展期間每日出刊的《銀幕》,平均下來,八位評審給出驚人的3.4高分,半數評審甚至給到四顆星(滿分五顆星)。然而,激情過後一夜反思,這樣的分數其實讓人感到些許難堪及失落:《Gloria》確實是部難得的好片,但不能否認的是,她讓能讓挑剃、刻薄、期望甚高的影評人張開懷抱的原因之一,是競賽片表現普遍不亮眼。 讓人稍微寬慰的是,除了《Gloria》,柏林接下來仍有幾部水準突出的影片,如《Harmony Lessons》、《Camille Claudel 1915》、《母子’佔有慾》(Child’s Pose),或意外驚喜的佳作,如《Prince Avalanche》及《Vic+Flo Saw a Bear》等,讓樂觀的人還能選擇性地帶著美好記憶離開。

Gloria》的製片之一為《No》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ín)。相較於拉瑞恩從《週末狂熱》(Tony Manero, 2007)以來對智利自皮諾契專政歷史的政治隱喻及批評,《Gloria》寫實地描述年近六旬的離婚女人追求愉悅、談戀愛、受挫反擊、選擇不被憐憫地過著獨立的生活,角色刻畫及故事均十分成熟、完整。當下的電影,對於此年齡層再現的貧乏、空洞、刻板,本片層次豐富的填補對這個族群想像的空缺。

 

演活主角Gloria的Paulina García在片中掛著老花眼鏡、頂着八零年代主播髮型、跟著狄斯可音樂起舞,扮相雖不討喜,但十分自然,幾場她獨自在家、不設防的全裸戲,也不讓人感到刻意。最後García順著氣勢得到最佳女主角銀熊奬。

然而,García的女主角獎得來並非不費功夫,此次柏林影展最亮眼的,正是女演員間的較勁。茱麗葉畢諾許在《Camille Claudel 1915》飾演卡蜜兒,知名雕塑家羅丹的學徒及情人。影片開始於卡蜜兒已被家人送至瘋人院數年,時間點擇落在卡蜜兒得知弟弟來訪的訊息後、急切等待的三、四天。多部影片入選坎城競賽的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精準地利用幾起平凡瑣事,來歸結卡蜜兒被迫在瘋人院渡過餘生的痛苦及荒謬。

畢諾許於片中大部份的戲含蓄、不刻意也不張揚。杜蒙慣用非職業演員,本片也將真實的精神病患及看護人員帶入片中,此舉常讓高舉道德旗幟的影評人輕易貼上「剝削」標籤。面對如此容易渲染的場景設定及演員背景,導演並不以獵奇的方式呈現。

與此「平凡無奇」相對應,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在另一部法國片《The Nun》作為第二女配角的演出,則是錯誤選角的最佳示範。

The Nun》透過Suzanne Simonin被迫進入修道院,面對不同修道院長的高壓懷柔、排擠凌虐等對待,點出宗教體制對個人的壓迫。飾演女主角的年輕比利時演員Pauline Etienne雖仍是生面孔,但在本片徬徨、驚恐、抗拒權威的演出,在結果揭曉前,也被視為女主角熱門人選之一。

雖然是極優秀的演員,雨蓓從《鋼琴教師》後的角色,大多有性壓抑或特殊性癖好的元素;而雨蓓在《The Nun》的演出,不巧地成為她的銀幕性格和存在感超過她詮釋的角色的敗筆。經歷波蘭情色導演Walerian Borowczyk、阿莫多瓦、情色剝削片(sex-exploitation film)及色情片,修道院/修女已難逃脫性想像的標籤,深入當代觀眾影像閱讀的潛意識。當雨蓓以著魔於性的方式演出刻板的蕾絲邊修道院院長時,第二層文本呼之欲出,觀眾無法再跟著假裝嚴肅:一場雨蓓對女主角索吻的戲引發全場哄笑,持續到雨蓓退場。將文本「歪」掉或挪移文意自然有許多趣味、觀眾對文本再詮釋的次文化也因《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部份地進入體制,但在仍以作者論為依歸的國際影展,如此反應讓人尷尬。

另一位呼聲高的女演員,則是羅馬尼亞影片《母子’佔有慾》中飾演母親的Luminita Gheorghiu。影片講述糾結的母子關係,母親的角色既有著中產階級的傲慢蠻橫,也懷抱保護兒子的急切親情,幾場關鍵戲表現突出。這部獲得金熊獎的影片已由海鵬影業購得台灣版權,觀眾將有機會自行見證。

與女主角激烈的競爭相比,男主角較無令人深刻的印象。最佳男主角銀熊獎最後由《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Iron Picker》的素人演員Nazif Mujić獲得。影片由該演員的親身經歷改編,並由他再重新演出事件。故事呈現官僚體系的僵化和底層人生的悲涼,有其動人之處,但對前幾年羅馬尼亞新浪潮影片還有印象的觀眾較難在此找到新意,例如《樂古拉斯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r. Lzarescu, 2005)與本片就有極多相似之處。

今年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最令人振奮的作品,是哈薩克導演Emir Baigazin的首部劇情片《Harmony Lessons》,也是今年競賽片唯一以首部片入圍的作品。故事及畫面的沈穩,不像出於新導演之手,驚人的是,Baigazin還不到三十歲。《Harmony Lessons》的省略性敘事清楚的推展故事、以極簡構圖講述校園霸凌與犯罪組織牢不可破的關係鍊,而警方刑求只是體制內暴力露骨的展現。全片充滿象徵、隱喻地將哈薩克偏遠村莊的校園故事,推展到人際社群的普遍性暴力、及資本主義隱含的「適者生存」邏輯是如何默許這樣的暴力。

比起今年競賽片水準參差不齊、著名導演如葛思凡桑(Gus van Sant)或洪尚秀的新作,雖然維持水準但缺乏新意;即使是有趣的作品,許多在視野上仍停留在小品等遺憾,壓軸在的最後兩天放映的《Harmony Lessons》,為普遍令人失望的柏林影展挽回點聲勢。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數位時代下的修復任務」工作坊
第七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開始徵件
2013巴黎電影節 巴黎創投徵件
第26屆東京影展競賽片徵件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特映贈票】一生必須掌握的6小時!《歡聚時光》 午夜特映贈票 (4/25-4/30)
歡聚時光
尋找甜秘客 4/22-5/5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