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Andrea, My God! You look so chic!
Andy Sachs (Anne Hathaway): Thanks! You look so thin!
Emily: Really? Thanks. I'm on this new diet for Paris. I don't eat anything until I feel like I'm about to faint, then I eat a cube of cheese. I'm one stomach flu away from reaching my goal weight.
本名為Timothy William Burton的提姆波頓在1958年8月25日誕生於美國加州,少年時期的他並不愛與人接觸,往往沉溺於自己的幻想世界,並且喜歡看兩片連映的午場電影,沉醉於科幻和童話的影像中,這些或許是奠基他日後闇黑風格的一大起因,另外因為童年成長環境接近好萊塢,也可能是日後走向電影界的因素之一,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培養出眾多迪士尼動畫師的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致力於學習動畫技術,之後便開始擔任迪士尼旗下的動畫師,雖然他一點也不喜歡猶如生產線般的動畫繪製,但在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還是持續工作了近10年。
幸好呆板的工作並沒有抹煞他豐富的想像世界,在此段時間,他嘗試製作出許多與迪士尼風格不符的作品,包括《聖誕夜驚魂》的草稿、動畫短片Vincent和30分鐘的小短片Frankenweenie(小科學怪人),其中Frankenweenie得到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賞識而推薦給華納電影公司,於是他的第一部電影Pee-wee's Big Adventure(中文翻作「笑匠闊天關」或「皮威歷險記」)就這種機緣下現身在大銀幕上,然而這部片的成功並沒有帶給他立即的聲譽,直到再過三年後,才終於藉由執導《陰間大法師》一片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認同,緊接著推出的是漫畫改編的賣座鉅片《蝙蝠俠》和叫好又叫座的風格代表作《剪刀手愛德華》,從此建構出十分提姆波頓式的鬼魅幻想世界。
在2005年上映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改編自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同名童書,也曾經在1971年搬上大銀幕過,當時的電影名稱為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由Gene Wilder飾演Willy Wonka一角。此次的新版本由提姆波頓執導,強尼戴普主演,這也是他們第四次的合作,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Charlie的故事,他和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住在一間搖搖欲墜的小屋裡,每天過著三餐不繼但是充滿愛的生活,在他所住的地方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有一天,工廠的主人Willy Wonka先生決定邀請五位在巧克力中發現金獎卷的幸運兒到他的工廠參觀,經過一番波折,Charlie成為第五位幸運兒,在他的祖父Joe的陪同下正式展開參觀之旅。工廠中,有著各式各樣新奇逗趣的製作部門,和能歌善舞的Oompa-Loompas矮人,在過程中,另外四個孩子的壞本性逐漸顯露而接連被淘汰,最後只剩下Charlie一人,原來這趟參訪之旅最終的驚喜大獎竟是整座工廠,而Willy Wonka也在和Charlie的互動中體會家庭的重要,皆大歡喜地畫下完美的句點。
在正式步上故事的軌道前,片頭便先來一段精采絕倫的電腦動畫,各個電影參與者的名字以燙金的字樣,閃亮奪目的擺放在視覺的中心焦點上,配合著背景畫面機械手臂忙著製作巧克力的生產線過程,有種超現實中的真實感,其中有一幕巧克力乘坐著熱氣球緩緩落下,形成漂亮的迴旋狀,讓人不經意的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順著裙子澎起而形成的降落傘,輕飄飄地降落的畫面,彷彿是向同為詭異奇想的童話致敬。故事很快地在這充滿想像性的片頭後正式展開,我們首先聽到的聲音是一位有如說書人般的旁白,顯見這個故事將以第三者的全知觀點進行,可以使觀眾不偏頗於任何敘事者的說法,宛如坐在高處往下眺望整個故事的進行,然而當旁白點出這是一個關於平凡男孩的故事(”It is a story about the normal kid.”),觀眾便在不知不覺中隨著這句話興起強大的認同感,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就和我們一樣的平凡,順著這個預設,我們隨著銀幕上的主人翁一同進行這趟驚奇之旅。
電影以不拖泥帶水的節奏很快地來到尾聲,Willy Wonka經過一翻掙扎後,終於敞開心胸,和父親重修舊好,並接受他人所給予的愛和關懷,透過慷慨的給予,其實Willy Wonka得到的是更無價的回報,讓故事最終的意義在此顯露出來,而幕後的說書人也終於在此時現身,原來又是身兼多職的Oompa-Loompas,讓人會心一笑。故事起始於雪景,是大雪紛飛的冷調,巨大的工廠煙囪屹立不搖的聳立在紛紛白雪中,也結束於雪景,是雪花片片的愜意,溫馨的小屋安然的直立在層層積雪上,前後呼應般的畫下完美的句點。雖然不可否認故事中有些缺乏邏輯的橋段,但就像Charlie所說的:「糖果之所以為糖果,就在於它不需要具有任何意義。」(“Candy doesn't have to have a point. That's why it's candy.”),確實,當我們享受過如此充滿創意的奇想世界後,不甚完美的部分早就被拋之腦後,留下的是陣陣餘香般的美好。
忠於原著更具風采
雖然沒有機會一睹70年代的Willy Wonka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但是我在小時候曾接觸過原著的中譯本,當時的譯名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那是屬於四十冊精裝的「漢聲精選世界成長文學」系列中的第一冊,封面設計是非常可愛的泥土人物,Willy Wonka的打扮一如書本所描繪,黑色的紳士帽、靛色的絲絨燕尾服、蘋果綠的西裝褲、珍珠灰的手套和把手鑲金的手杖,微笑地招著手,旁邊的小尺寸的Charlie正邁步走向他,遠方的工廠宛如皇宮般屹立,從屋囪噴射出一塊塊的巧克力。整部電影除了讓我重溫小時後的驚奇外,讓人佩服的是把故事中那些充滿想像性的文字,具體的展現在銀幕上,甚至是超越我本來的想像而更加精采,特別是歌曲的部分,書中僅是以詩句的方式寫作歌詞,但是進入到電影後配上各種風格的樂曲,讓整個形象都活靈活現了起來。
首先,故事的內容是改編自著名的美國文學作家華盛頓厄文(Washington Irving)的『斷頭谷傳說』(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這個故事曾經改拍成電影以及迪士尼系列的卡通電影;基本上,「斷頭谷傳說」在美國耳熟能詳的程度就像「虎姑婆」之於台灣的愛哭小孩。然而,經過安德魯凱文沃克( Andrew Kevin Walker,他同時也是「SEVEN」一片的編劇,對於玩弄人頭相當有興趣。) 的重新編劇後,提姆波頓的「斷頭谷」顯然已非兩百年來流傳於世的鬼故事經典。影評人David Edelstein認為提姆波頓總是借用經典之作的題材,但是卻以魔幻特異的方式重新賦予陳腔濫調舊故事新的生命力;「斷頭谷」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影片中,提姆波頓將日本動、漫畫的卡通怪獸造型、Dr. Seuss的卡通元素等等與電影結合,例如:Jack O’ Lantern、吸血鬼造型的無頭騎士、與眼睛、舌頭胡亂飛舞的人臉…,綜合表現出電影裡,各種恐怖可愛又引人發噱的爆點。
就像「地獄新娘」裡那種令人熟悉的陰藍、闇黑空間色調,「斷頭谷」─這間接通往地獄幽冥的轉運站,也瀰漫著相同的韻味。影片一開始是導演、製片、編劇、演員們的大名隨同快速飄散的白霧,鑲嵌在沒有什麼創意的黑色背景中,但是輕聲、空靈、幽盪又飄忽的音樂卻強行凝聚了恐怖的氣氛,似乎是為了即將面對「heads will roll」的觀眾們所做的暖場活動。一開始,我們就被提姆波頓「如血般的紅色滾燙印鑑泥漿」的特寫鏡頭與萬聖節的空洞南瓜人頭給戲弄了,隨後「遺囑」、「爭執中的人影」等快速剪輯連接片段催化了觀眾身上騷動、不安分細胞的作用,一連串的畫面組合開啟了這個驚悚的冒險童話,電影中大量的舞劍、競逐、打鬥、騎馬奔馳的表現形式使得它簡直就是一部活脫脫的西洋版武俠動作片,直叫人目不轉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