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
2006-09-04 |
|
黑白創世紀 |
一九九七年的《小宇宙》是一部帶著童稚的單純電影,它面對神奇的大自然,流露出一種張大了眼睛的驚奇,完全不造作,這種孩童般的新鮮感也感染了觀眾,全長七十三分鐘的影片,我沒有聽到任何人抱怨它沒有劇情,嫌故事不精彩,或是批評它沒有敘事結構。
七年後,二○○四年的《小宇宙 2 》出爐了,那兩個童心導演也長大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開始覺得要有個故事才稱得上是電影,大概是好萊塢片看多了吧?於是影片中多了個講故事的人,這個人顯然是個智者長老,從洪荒初始到當今現在的地球歷史他都熟稔如家譜,整個宇宙一百二十億年的歷史皆能娓娓道來,這本史詩規模之大、氣勢之壯,比之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詩人也是個黑人。
他不是個黑人科學家,他既沒有穿著實驗室白袍,背景也沒有電腦、望遠鏡、實驗設備之類的東西。相反地,他穿的是獸皮製的手工衣服,周圍的道具近乎原始:長矛、篝火、陶製的烹調器具、洞穴般的居住環境
|
|
|
 |
|
 |
|
1 |
 |
2006-09-04 |
|
《愛在日落巴黎時》:浪漫的賭徒 |
2004 年的《愛在日落巴黎時》就是對 1995 年的《破曉時》的回應。對於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浪漫是可能的。但到了三十多歲,當兩者臉上過去嬰兒肥的兩頰都消瘦下去,兩人還能開懷接納那曾好似 daydream delusion 、仲夏夜之夢式的浪漫嗎?
1995 年,拍攝一個那麼年輕的浪漫邂逅,林克雷特沒有用活潑、快節奏來呈現,而選擇了一個悠閒、長拍的方式敘述。傑西曾在《破曉時》講述一個以「真實時間」( real time )為特色的節目,而 2004 的《日落時》林克雷特便是用「真實時間」的方式拍攝:電影頂多八十分鐘,也就是傑西和瑟琳在巴黎有限的相處時間。雖說《日落時》還是以長拍呈現兩者在巴黎的晃蕩,但我總覺得它節奏比《破曉時》快,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及傑西、瑟琳都知道這次時間更有限,一切都好像好迫切。兩人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內能如何呢? |
|
|
 |
|
1 |
 |
2006-09-04 |
|
日出、日落,林克斯雷的電影與愛情一樣動人而美麗 |
通常續集都很爛,《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 《日落前》)卻是出乎意料之外地精彩。
喜歡《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 《日出前》)的觀眾一定跟我一樣都是懷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到電影院去看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 《日落前》)。畢竟這部完全不落俗套的浪漫電影,不論就愛情故事的編排或是電影的風格而言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加上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在維也納街頭巷尾極其自然的演出,讓不少人在電影結束後還是掛念他們是否會在六個月後的冬天重拾情緣。
原本以為這將是永遠埋藏在電影世界裡的美麗謎底,沒想到九年後謎底竟然要揭曉了!這怎麼得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