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導演 羅傑米契爾
演員
出品 2004 / 英國
發行 聯影
|
文 / 陳思慧 |
曾經執導過愛情喜劇《新娘百分百》的羅傑.米契爾,帥氣迷人的新任龐德丹尼爾.克雷格,1997年獲布來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的英國當代小說家伊恩.麥克伊旺,與「紅氣球之戀」這樣一個似是溫馨感人的標題,這些總合起來很難讓人意料到《紅氣球之戀》竟能夠深沉細膩地展現複雜的心理層次、凝聚專注地進行對於情感和其意義的思索與詰問,並且高度自覺地操作電影語言,精心詮釋原著小說《愛無可忍》(Enduring Love,天培出版,2006)的文學性與藝術性。
對於重度影迷而言,這樣的電影即使重複看三遍也還是覺得很過癮。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因為《紅氣球之戀》的故事有多麼精采花俏,相反地,它的劇情真的就像各個宣傳入口公告的那樣簡單:僅僅只是關於一個生命轉折的午后野餐,正當生物學教授喬(丹尼爾.克雷格飾)要開口向雕刻藝術家女友克萊兒求婚時,草地一方闖進來一座失控的巨大鮮紅熱氣球,熱氣球裡還困著一個孩子,他立即加入了拯救的行列,暴襲而來的強陣風卻將一行人吹離地面,結果一位沒有及時放手的醫師羅根最後自高空墜落慘死;自此際遇之後,當初其中一位救援者傑德(萊斯.伊凡斯飾)開始緊迫地跟蹤窺探喬,不斷入侵擾亂喬的生活,要喬承認自己心中也有同性之愛的存在,直至他最終為愛執迷不擇手段地殺傷了喬的女友。
《紅氣球之戀》的優異之處在於它對於鏡頭、剪接、聲音與佈景的精妙搭配,讓原來對電影並沒有太大期待的我,在看開頭紅氣球救援的戲碼之時就立刻被吸引住而秉氣凝神地繼續往下看。那場戲是這樣的:蔭綠寧靜的草丘,一對倚地而坐的戀人,與剛進到畫面緩緩移動的紅氣球,才正要構成一個色彩豔麗童話的仙境,角色們的臉龐卻瞬間換上驚訝瞠目的表情,熱氣球失控地加速滑進,鏡頭開始馬不停蹄地四面八方地切換,從氣球的下方上方、向內向外,從各處奔來幫忙的每一個人的視角,幾乎每秒一個鏡頭的快剪與搖晃的畫面,眾人的嘶吼,渲染著慌亂與迫切的高昂情緒;然後再一個瞬間,是風,帶來了撞擊與大規模地沉靜,氣流將他們往空中拔高的時候,所有外界的聲音都抽離了,只能聽見繩索的扯動、人的喘息與低抑悠長的提琴配樂,鏡頭特寫他們騰空擺晃的腳、感到不可思議的神情、然後接連放掉的手,垂掛著人的紅色熱氣球漸飄漸遠在微雲的淡藍色天空,看起來又像是一幅寧靜可愛的畫,那人終於拉不住繩索而下墜時,也是安靜無聲的,彷彿脫離了現實因而不痛不癢,如鬧劇一般輕盈,然而喬與其他人找到他的時候,已經是碎骨穿出皮綻肉開的血淋淋屍首了,一旁的白色羊群卻依然兀自靜好地低頭吃草。是的,我必須用掉這麼大的篇幅,才能重現那影片如何在激烈與溫和、幻境與現實、美妙與殘酷的斷裂處,細緻地轉接,讓它們並存與突梯,讓觀影的經驗如那蠢蠢欲動的熱氣球一般與思維的地面撞擊、摩擦。
開場戲結束以後,故事沿著兩條相纏繞的軸線鋪展:喬對於死亡意外揮之不去的負咎自責,迷戀成痴的傑德引發了喬對於愛之本質意義的質疑探索。乍看之下,傑德是一個普通的精神異常者,追逐騷擾著一位他深信與他有某種密切關聯的名人,但就性格上而言他其實就是喬的極端翻版,他相信每一件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相信紅氣球是神安排他們相遇的旨意,根據某故事典故斷定喬開合窗簾的手勢是兩人相戀的秘密信息,那不正好與鍥而不捨地爬梳著理論、不斷在課堂內課堂外替愛情的機制下定義、在死亡意外後對於紅氣球符號著了迷的喬相仿嗎?兩人都同樣怨艾自己的孤獨,同樣因過份執著而看不清自己的瘋狂和暴力,只不過傑德真的將自己的憑空虛設的理論身體力行,終於引爆毀滅的力量,意在使人警惕某些看似無害的情感愛好與抽象思維一旦脫了韁,彷彿那熱氣球一樣,也能演變成致命意外。
十分特別的是,全片大部分用肩拍或類肩拍的方式拍攝,從頭至尾始終搖晃的畫面,既像是跟蹤者或熱氣球的主觀鏡頭,有時貼身跟隨,有時在距離之外窺視,同時也強烈地展現了人物內心與週遭環境充斥著的高度緊張和不安。有時甚至做為觀眾的我也開始懷疑著喬是不是愛男人者,當他屢屢因無法得到女友的理解而挫敗,與女友的生日晚餐宛若蔡明亮《天邊一朵雲》裡李康生與陳湘琪啃食螃蟹時,咀嚼聲都是匱乏的慾望;當他在泡沫水池中囚泳,彷彿就像派崔西亞‧蘿茲瑪《夜幕低垂》裡勇敢擁抱同性之愛的女教師一樣要破冰而出;當他終於肯與傑德好好坐下來談並目不轉睛地近距離凝視對方,也懷疑他是不是有問題;當他發狂地叫醒睡夢中的女友,激動敘述著跟蹤事件的真相,鏡頭又開始快速錯亂地剪接,句子與句子之間甚至部份交疊,再佐以希區考克般驚悚懸疑的配樂,讓人無法預測事件的走向,各種懸而未決的可能使得簡單的故事變得分外扣人心弦。
|
|
|
|
相關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