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西班牙女星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作品的影迷早隱隱有感覺,潘妮洛普正在享受她戲如人生的電影生命進行式。不只是因為他是西班牙第一位奧斯卡影后,並曾和阿湯哥陷入愛河,後又和西班牙第一個拿到奧斯卡獎座的男演員哈維爾巴登結婚(超級匹配、門當戶對),並且有了一子一女,而是她與哈維爾巴登2010年結婚後的這幾年,潘妮洛普的電影產量不算多,但她在這幾年間很明顯只接拍三種片:第一種是要賺錢的(《慾望城市2》、《神鬼奇航4:幽靈海》、《玩命法則》)、第二種是拍報恩的(名導演再續合作如《愛上羅馬》配角、《飛常性奮!》客串),最後有兩部片則是拍來言述己志的(2012《摯愛永恆》、2015《為愛而生》)。前兩類作品都是演員在專業生涯上必然的工作,倒是她的第三類演出作品似乎值得讓大家來好好聊聊,似乎,這位女演員企圖透過演戲,去實踐自身的母愛作者論的理想?
在2012年的《摯愛永恆》(Twice Born),她飾演一位瘋了般渴求懷孕擁有小孩的女人,女主角在戰亂世間甘願冒極大的風險也要抱一個小孩回家養的堅定意志、對照她在20年後被一手養大兒子漠對的衰老哀情,兩廂成為了人性裡最諷刺「愛不對等」的親子情甘苦。她的兒子所代表的,是女人曾經無悔的青春愛情、曾經堅毅勇敢的證明,所以儘管這孩子並沒有值得她那麼愛他、也沒有她愛他那般愛她,但她仍對這份親子關係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那時觀眾或許已經可以感覺到:潘妮洛普可能是真的認為母愛無敵吧。
直到2015年,潘妮洛普親自擔任製片與女主角、再推出了《為愛而生》(MA MA),我們可以更確信,這位女演員是把「母愛」當作信仰一樣實踐的人。
在《為愛而生》(MA MA)裡,潘妮洛普飾演一位失婚且失業的乳癌患者瑪格達,瑪格達雖然一度戰勝癌症、但後來終究復發。可是她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卻都是在人生中最後癌症復發的那一年發生,包括找到摯愛、並且懷了一個女兒。事實上,癌症末期的瑪格達身體已無法再負荷生產的消耗,但她卻認為橫豎都是會死,與其要被癌症的痛折磨而死,不如選擇死在生產檯上。因為瑪格達既然認為生而為人,是因為愛的存在才有意義,那麼要死也要是因為愛而死,那才會值得。《為愛而生》這股拼死也要延續生命、將母愛發揚光大的信念,將更能讓觀眾看清楚潘妮洛普克魯茲的演員母愛作者論。
為了呈現這一份為愛而死的母愛力量,《為愛而生》不斷重複著「把握此生」的論述,但是,本片選擇的表達方式其實是有點僵硬說教式地在母子對話過程中,放進編導胡立歐麥登(Julio Medem)或潘妮洛普的愛循環生死觀,但因為劇本設定瑪格達本來就是一位女教師,在這樣的設定之下,當瑪格達幫小孩做課後輔導時出現這類話題,觀眾也拿她沒輒(可是小孩聽完之後還跟媽媽講說「妳果然是一位好老師」那就真的是有點over了)。
此外,《為愛而生》還是一部無可救藥的樂觀抗癌片(除了掉髮禿頭、沒有其它痛苦描述與演出),完全迴避了癌症病患所有需面對的暗黑境遇。影片對於疾病相關經驗的鋪陳之中,反而是透過醫院空間曝光到白茫一片的畫面,已有如純色天堂般的類比來象徵性地摒除主角身上的苦痛,片子甚至使用大量的幻覺來取代女主角可能遭受的所有折磨。幻覺本身可以解讀成希望、也可以是失望,全片以一位尚且不存在的俄羅斯小女孩擔任天使般的角色,安慰受盡折磨的主角心靈,她行走於冰天雪地之中、追隨在女主角游泳的海洋、她兒子身邊,甚至和瑪格達全家人擁抱。這個不存在的女孩原本只是一個放在瑪格達主治醫師桌上的相框、醫師無緣領養的女孩,但小女孩的幻象也可以解讀為承襲自《摯愛永恆》裡潘妮洛普也有過的多元成家親子觀念,她也是《為愛而生》中瑪格達的遺憾,她那麼想再生出一個女兒,多少也是為了能幫新老公填補他曾失去女兒的那一塊內心傷痛。
同時,電影裡面出現了胸腔裡的心臟跳動的畫面,似乎是身兼女主角與製片的潘妮洛普以心明志地告訴天下人:生命所該被聚焦的不是悲慘和痛楚,而是愛的喜悅與快感。那一顆心臟在作愛的時候會劇烈跳動、在懷孕感覺到幸福的產檢中溫柔地搏動著,最後在生產後終於看見女兒之後、才心滿意足地停止。這種對於女人而言(不論是自己生的還是別人生的),只要能夠擁有小孩,就是最幸福的事的天經地義的老派女性論述,由潘妮洛普講/演起來,顯得如此理直氣壯而充滿光輝。
潘妮洛普母愛持續氾濫,人生再照這路數走下去,若她未來像裘莉一樣宣布她要領養外國小孩時,影迷也不會驚訝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