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導演 Shari Springer Berman, Robert Pulcini
出品 美/2007
延伸閱讀 http://www.imdb.com/title/tt0489237/
|
文 / Gina Wang |
Annie: The inhabitants of the region known as the Upper East Side have the most prosperous, yet idiosyncratic social systems on the planet. After successfully mating and producing offspring, the men are often distant and uninvolved, leaving their women to hunt, gather and provide for their families. Yet the resourceful mothers of the Upper East Side have plenty of time to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sex-role-specific activities. These include body mutilation, sacred meditation......even fasting rituals. Which brings us to our focus on child-rearing: Who actually does it? Well, in Africa, they have a saying...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But for the tribe of the Upper East Side, it takes just one person... the nanny.
---
Annie: One had to wonder...what kind of culture would turn a father's business card into a security blanket?
---
Mrs. X: I imagine your unacceptable behavior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 boy in the building. Nanny. I wasn't born yesterday.〔……〕It's really for your own good. He's a little out of your league, don't you think? It couldn't possibly end well.
|
安妮:住在紐約上東城區的居民有著地球上最富裕和特殊的社會體系,當這裡的人們成功配對、孕育子嗣後,男人們通常開始遠離、冷漠家庭,留下女人狩獵、採集以支持家計。但是,這些資源豐富上東城母親們卻有大把的時間參與各式各樣女性特有的活動,包括自殘型體、神聖冥想、甚至齋戒儀式。而這引領我們來到欲探討的育兒主題:到底是誰在做這件事呢?在非洲有一句諺語:「撫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但對於居住在上東城區的部落村民而言,他們只需要一個人──保姆。
---
安妮:我不禁納悶,在什麼樣的文化裡,小孩會將父親的名片當做安全感的來源。
---
X太太:我想,你那些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與住在我們同大廈裡的那個男生有關。保姆,我不是三歲小孩。〔……〕我真的是為了你好,他不是你高攀得上的,你不覺得嗎?你們不可能會有好結果的。
|
|
安妮,人類學系新畢業生,前途未知,面試工作時憋窘的說不出自己是誰。
某日,安妮坐在紐約中央公園的長椅,看著對面用麵包屑餵鴿子的老婦人,悲觀的心想這可能就是自己的未來,一位衝到路中央,差點被撞上的男孩開啟了安妮追尋自我的旅程。這個魯莽的男孩叫貴爾,四歲,是曼哈頓有錢人家的孩子,住豪宅,念私立學校,養尊處優,年紀雖小,未來早已被父母打點好,目前什麼都不缺,除了照顧他的保姆。
安妮歪打正著成為紐約曼哈頓最炙手可熱的年輕保姆,反正自己對未來一無所知,身為人類學畢業生,到有錢人家照顧小孩順便田野調查也算一樁新鮮事。
當安妮打定主意成為保姆後,《豪門保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出現了一段奇幻的橋段:安妮撐著飛天紅傘,飛越城市天際。這段奇幻場景取自迪士尼名片《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1964),當時由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主演的瑪莉波萍便是撐著飛天傘,到班克斯家庭成為保姆,自此成為影史與西方文化中最形象鮮明,也是兒童心目中最受歡迎的保姆。本片讓安妮複製瑪莉波萍的形象,試圖打造安妮成為新一代的家庭保姆,而安妮在奇幻世界中所撐的紅傘,也出現在海報上,讓「懂梗」的觀眾露出會心一笑。
既然身為人類學畢業生,安妮採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來記錄當上流家庭保姆的社會觀察。因著安妮的學術背景,本片編劇很用心的在劇本中注入人類學的學術語言。首先,為了保護當事人,安妮用代號稱她的男女主人(研究/考察對象)為X太太與X先生(Mrs. X & Mr. X)。這個稱謂使用在安妮的敘述語中看來稀鬆平常,但當男女主人也自稱X太太與X先生,產生了一股荒謬滑稽之感。
此外,安妮對於曼哈頓地區與居民的描述使用了:居民(inhabitants)與區域(region)。雖然用法離一般常用英文不遠,但這些字的使用為安妮的口白營造田野考察日記的氛圍。接著,當安妮談到曼哈頓人的生活情況,單字如:配種(mating)、孕育子嗣(producing offspring)則具體化研究氣氛,試圖以觀察「特定物種」的方式來實際記錄「曼哈頓人種」特殊(idiosyncrasy)的生活行為和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接著,安妮開始檢視男女曼哈頓人的差異,將「雄性」曼哈頓人歸納為只負責「配種」,卻不願為家庭付出感情;而「雌性」曼哈頓人則肩負覓食(hunt, gather)與家計(provide for the family),及參加數不盡女性特有的活動,包含:身體自殘(body mutilation)、神聖冥想(sacred meditation)和齋戒儀式(fasting rituals)。以上三者看似與宗教儀式相關的活動,從字面延伸,不難看出來其實指的是:整型、瑜珈以及減肥,三種讓上層階級女性趨之若鶩的「宗教活動」。
但這份田野調查敘述至此,好似漏了環節,在曼哈頓部落(tribe)裡,撫育小孩究竟是誰的責任?
安妮在X家庭中很快的意識到保姆一職不只為了照顧小孩,更重要的,是讓小孩成為偶爾讓父母親親抱抱、展現財力的寵物,但大多時候盡量遠離為塵世瑣事煩擾的父母,以不打擾、不給麻煩為最高指導原則。曼哈頓小孩的父母一如X的虛擬不實,化身為一張別在小孩外套上的名片,使名牌小孩在緊急狀況時能物歸原主。這張名片給曼哈頓父母在小孩身上別上「血統證明」,對小孩而言,這張名片是他緊緊抓牢、唯一能從父母得到安全感的來源。安妮把名片比喻為小孩的安全毯(security blanket),是母親用來包裹嬰兒、方便抱在胸前的小毯,也是幼童睡覺時蓋在身上,熟悉氣味與觸感,長大後也不願更換的小被子。
曼哈頓人雖物質生活豐裕無虞,但缺乏的是精神與心靈上的滿足。雖然財力雄厚應有盡有,卻掩不住內心的空虛與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感。
X太太與X先生間的夫妻關係形同陌路,得不到丈夫關愛的X太太將人與人間錯誤的相處模式投射在安妮與「哈佛帥哥」的交往中。X太太以她熟悉的方式衡量這份感情存續的可能性,首當其衝的便是兩人身份地位的差別。在評估一人的身份時,人們總先為他人別上不同標籤,再用標籤的價值衡量人與人間圈子的交集性。X太太說哈佛帥哥多金、高學歷的身份與安妮不搭:He's a little out of your league.。X太太不認為這樣在身份上沒有交集的感情會有結果,但她卻忽略縱使人跟人的交往會因身分有影響,但一但心靈相通,有情感上的互動,身份地位並不重要。
安妮花了一個暑假在曼哈頓的有錢人家擔任保姆,得到的收穫並非只有薪資所得,而是豐碩的人生經驗。她不僅幫自己理出「我是誰」的頭緒,也幫助X太太重新審視與小孩間的互動與情感。猶如瑪莉波萍,在幻想中,安妮撐著紅雨傘飛離住在曼哈頓的X家庭,但實際上,安妮懂得如何更腳踏實地,在人類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劇照引用自【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nen00489237 |
|
|
|
|
相關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