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院線    DVD    影展   
631 2018-09-22
《一屍到底》:我的喪屍恐怖片果然有問題
回想前37分鐘的長鏡頭,有許多尷尬和突兀,彷彿要印證觀眾心中每一個假說、每一次脈絡化的嘗試又各自失焦那樣,之後卻因而復活成,新感覺的「喪屍系長鏡頭」。這種為長鏡頭注入的生命力,竟然是基於第一幕作為「無法自足的作品」的事實。在第二、第三幕引領著觀眾,去使用先前悉心蒐藏的破綻去打擊它,讓它千瘡百孔地死去,讓它成了為死而生的存在。但這同時也演繹了一種,透過因片中劇組眾心或磕絆或協力的感動,像拼裝殘塊一般的復活——即便是以襤褸的活死人之姿。
630 2018-09-06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中空洞的女子與情感的黑洞
影片根據柴崎友香獲得芥川獎的同名小說改編,在本文撰寫之時中文版仍未上市,無緣比較影片改編的情況。但是,有一件事特別值得注意:導演啟用年僅21歲(拍本片時可能才20歲)的唐田英里佳(本片是她第一次擔綱主演的電影作品)飾演泉谷朝子,她稚嫩的長相,幾乎讓歷經了超過七年半的敘事時間呈現出某種停滯的現象。然而凍齡童顏與面無表情,反而讓人相信這是編導最重要的改編巧思。
630 2018-09-14
《與神同行的少年》真的與神同行嗎?——關於電影的模糊性建構
曖昧解讀空間遍佈全片,乍看很像「宗教洗腦片」的絕大部分篇幅亦然:最後的「超展開」不是臨時起意,少年其實一直都在猶豫擺盪,只是在某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掩飾之下;與表象所見相左的一條「個人vs集體」關係及宗教反思的詮釋路徑,不那麼用力卻隱約可探地,也持續存在著。對我而言,這層模糊性特別好玩、也值得一寫之處,還在於展現在「口頭語言」與「電影語言」上的落差——亦即,「角色們說什麼」與「角色們怎麼被拍」之別。
630 2018-09-15
《裸愛殺機》:「斧」女單身日記
「給我一個殺人的理由」,彷彿向觀眾交代「斧」女莉茲是怎麼加入「父讎者」聯盟,她原本是一位淑女,有癲癇的問題,喜歡動物,所以緣何殺人得累積觀眾對兩個男性的同仇敵愾:父親是無良知的地主、利用權勢與女僕性交、恐同、外遇、性別歧視,無血緣的舅舅是生意失敗的惡棍無賴,覬覦遺產的投機份子,綑綁銷售徹底壞透的男性——電影非得重申簡單的善惡對立去演繹兩性對立。而她身為女性的限制卻成為女性兇手的反證(輿論及陪審團不相信女性有能力做出兇殘的犯罪)僅是結尾的一筆資訊,因為這部電影、這個家庭與外界如此封蔽,僅能透過莉茲的單調日記看待女性自覺。
627 2018-07-17
花曾結果,不能證成——《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看似以《我的意外爸爸》為劇情雛形出發,實則前者是以一部片的篇幅提問,而後者心中已有了答案。這點或許是很多人將《小》視為是枝裕和集大成的原因。相同情形不只出現在這兩部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柳樂優彌對家庭的維繫,《海街日記》與記憶協商、試圖接納他者作為親人的嘗試,《比海還深》對失敗的不得不擁抱,《第三次殺人》對人究竟能不能互相理解的叩問,種種創作者由疑惑進而挑戰的作品,堆起答案,成為另一幅理解,就是《小》的全貌。
626 2018-06-30
從〈燒掉柴房〉到《燃燒烈愛》:影像改編的再創作
在此前讀過原著〈燒掉柴房〉的讀者,興許或多或少已在心中描繪了一番電影的可能形狀。想像中的開場,不應該是渺遠曠野上正燃燒著的一間柴房嗎?然而事實上,電影中僅有的熊熊燃燒的溫室場景,卻是在一個靜默無聲的幻回童年的夢境裡。比起以蒼茫唯美的遠景作為開場,李滄東卻選擇以一種紀錄片式的寫實跟拍當作切口。不飾編修的影像色澤,就似周身可見的鬧市街頭,搖晃的運鏡,甚至讓人在開場幾十秒便不斷暗忖,這樣的眩暈到底要何時才會終止?李滄東從一開始,就重新定義了故事的調性。
626 2018-07-02
《宿怨》:「眼見為憑」的分裂
如果看電影--讓不可見的可見,而眼睛所見都可能為真--也像是一種短暫(所以美妙?)的精神症狀發作,你是要相信電影形式必然提供的妄想,還是要相信這暗示妄想的形式呢?如果說順從陰謀論,或許就「故事」是可以解釋的,但像是讓電影的整體設計降格成製造不快感(eerie)而已,就「電影」本身無法解釋。電影和故事的「分裂」--從前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形容,精神「分裂」--是這部電影秀逸之處,還是太過討巧的瑕疵呢?又或者,這是讓觀眾如同受疾病影響的角色,參與區別症狀和現實的體驗式旅程的苦心?
624 2018-05-21
天上的轉型正義:《看不見的台灣》
表面上,《看不見的台灣》是一部關於台灣民間信仰的紀錄片,關於看不見的「能量體」相互交流成就夙願;但就如每一個民間神祇的誕生都因活著的人而存在,這部影片以超越政治的角度觸碰的,其實是台灣最敏感的族群衝突與歷史和解問題。
624 2018-05-30
恐怖的永遠是人——《樹下驚魂》
冷與熱微妙交織互為表裡的特質,或多或少也滲透進北歐的電影風格:即便內容張力十足,形式總也低調偏冷;再張揚瘋狂的戲劇,彷彿都由節制有度的形式承載駕馭。冰島電影《樹下驚魂》(Under the Tree)恰正好符合「形式冷內容熱」的北歐風。
624 2018-06-10
《犬之島》:狗能夠發言嗎?
我不由得想到史碧瓦克的論文,〈從屬者能夠發言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 ),轉換到《犬之島》裡,就是,「狗」能夠發「言」嗎?如果今天《犬之島》裡單純是用狗叫聲來表達,影像的語言依然可以表現相當程度的角色特質和故事的複雜度,這樣的狗可以發聲,但幾乎不能發「言」。《犬之島》真的讓「狗」發「言」了,但是,從留學生角度直接呈現成她母語英語的「狗」語,真的能代表「狗」的言論嗎?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77頁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