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院線    DVD    影展   
232 2009-11-06
左派觀點的德意志遊魂──《愛在愛情空窗期》
導演克里斯汀‧佩佐是1960年代德國電影新浪潮之後,當代年輕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當今日德國電影訴諸國家歷史的影像語言日漸向好萊塢靠攏,佩佐仍堅持以他的個人美學出發,拍攝許多獨具風格的藝術電影。其作品《愛在愛情空窗期》(Jerichow)整體風格洗鍊,在輕描淡寫的敘事之下,受縛的情欲暗濤洶湧,遭負的痴情向背叛者回敬以驚愕與悔恨。相較於佩佐的「遊魂三部曲」,《愛》片不再將議題專注在沉重的國族歷史,而是著眼當代德國與全世界的連結,關注的主體也拓展到德國的新移民。佩佐展現的宏觀新視野也是他從德國影評人獎的常客,晉身為德國在2004年之後,首次參與威尼斯影展與參賽各國並肩角逐金獅獎的代表,並將德國新世代導演在帶向國際影壇受注目的主要原因。
231 2009-10-30
當《東邪西毒》終極版的書寫完成……
王家衛從2046年走回1994年(途經《藍莓夜》),從「每個人心目中總有一個蘇麗珍」、到「這個蘇麗珍的心鎖總會開竅」,再回首「每個人心目中總有一個桃花」,不難發現這位創作者的成長、演進與突破,王家衛還說:「如果沒有《東邪西毒》,就沒有現在的王家衛。」思及舊版片頭歐陽峰的獨白:「很多年之後,我有個綽號叫做西毒……。」很有趣的,作品有個自我反身性(self-reflexivity),在很多年後,我們終看到了《東邪西毒》走向成為《東邪西毒》終極版。若您曾經看過1994年的《東邪西毒》,怎能錯過2008年的終極版本呢,若不得已錯過,更不能錯過2009年正式發行的終極版DVD了。且,當您只看過終極版時,亦不妨看看舊版,歸屬加入這一場趣意盎然的敘事體系中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影群式活動。
230 2009-10-23
詼諧的「文化一夜情」──《樂隊來訪時》
本片充滿詼諧的影像語言,演員的表現和攝影與剪輯也都不斷地逗人發笑,但以喜劇來說,本片的鏡頭運動不太「活潑」──它並沒有透過快節奏的剪接或是演員誇張的動作與繁複的走位使電影充滿熱鬧的氣氛;反之,《樂隊來訪時》像一位冷面笑匠,本片的鏡頭與演員的運動,甚至連語言都極為收斂(一半可能是出於他們對彼此下意識的防備,一半則因兩國語言不通,因而角色們只好以不甚流利的英文溝通)。因而,這樣的手法不但營造出尷尬侷促的氣氛,在這樣的情形下,銀幕上演員任何的動作都更會成為觀眾的焦點,矛盾或是詼諧的效果也因而顯得格外明顯,角色的心境在電影這樣的呈現方式之下也會顯得特別突出。
229 2009-10-16
搖滾世代的終局?──《成名在望》
在介紹了兩部關於六零年代搖滾狂潮的電影《海盜電台》、紀錄片《伍茲塔克》之後,在這一系列搖滾電影的最後一期要回顧的是發行多年的卡麥隆克羅(Cameron Crowe)的經典作品《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以一個搖滾樂迷的觀點來看,這部影片檢視了搖滾精神在六0年代過去之後的樣貌,而在這一系列的搖滾電影文章裡,希望我們可以藉由這部影片跨出六0年代,藉由著個發生在七0年的故事,當作搖滾精神與現今生活的橋梁,而劇中萊斯勒班恩所說的那句「到時候搖滾樂就會成為一門只講酷的工業」猶言在耳,反觀「主流」搖滾樂與嘻哈樂壇,「屌不屌」的依據已經從歌詞的內容轉到身上的行頭,或是樂團的配備,而某些詞彙已成為歌曲風格型式上必備的標記;當年的萊斯特班恩似乎就像是在荒野中吶喊的施洗約翰,而現在的搖滾樂迷也只能痴痴的等待下一個搖滾彌賽亞。
228 2009-10-09
紀錄胡士托──《伍茲塔克》
今年是「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自1969年第一次舉辦以來的的四十週年紀念,胡士托音樂節在美國流行文化或是次文化史上一直是很重要的精神地標,他不僅是搖滾樂文化中的聖地,1969年的第一屆音樂會更因為社會局勢間接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許多藝文愛好者心目中曇花一現的理想樂土。本期的DVD Focus將要介紹的就是紀錄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盛事,且近來在台灣以藍光光碟格式重新問世的同名紀錄片《伍茲塔克》。看完三個小時的紀錄片,除了看到、聽到Richie Havens充滿生命力的表演、瓊拜雅清亮的歌聲、山塔那和樂團目眩神迷的技巧、吉米漢醉克斯充滿戰火、殘敗氣息的美國國歌等這些經典、神人等級傳奇樂手的表演之外,他們音樂與歌詞中傳達出的投入、真摯,還有觀眾所傳達出的理想、純真、和諧的精神才更是令人心神嚮往之處。導演不偏不頗的中立拍攝角度讓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將胡士托音樂節過度美化,身為觀眾,我們反而看到這個傳奇中許多之前不知道、不完美的一面,並且因此能夠退一步,冷靜檢視影片中呈現的優缺點,不會被傳奇與巨星的魅力沖昏了頭。
227 2009-10-01
《海盜電台》──大呼過癮的搖滾喜劇
說到最能代表六零年代精神與氛圍的元素,搖滾樂當然是不二人選,搖滾歌手與民謠詩人音樂之中反骨、烏托邦的精神凸顯了當時的年輕勢力衝撞傳統體制與價值觀的熱情與理想,音樂風格也反映當下青年崇尚靈性與感官自由奔放的生活哲學。導演理查寇蒂斯所拍攝的《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是一部娛樂性非常高的電影,在影片呈現出的搖滾精神上,除了有菲利浦西蒙霍夫曼、比爾奈依等一線演員加持展現精湛演技之外,導演與攝影在影像上下的功夫更讓電影錦上添花,例如本片的開場鏡頭在他們的合作下便力道十足,令人大呼過癮……
226 2009-09-24
《菜鳥新人王》──在泥沼中闖蕩新人生
儘管遊樂園或許就像是主角家鄉──八0年代的美國「理想主義的喪失以及貪婪的心態」這種時代氛圍──的隱喻,只要人們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你還是可以這塊令人失望的Adventureland上找到自己的「Neverland」。而對於這部影片來說,這則故事的「Neverland」則是男女主角的青春情事,男主角追求女主角的部分還算引人入勝,而且處理的也很收斂,沒有大灑狗血的場面,鏡頭捕捉到的是一段青澀的戀曲,讓整個愛情故事充滿了青春的那種曖昧跟含蓄,而這求愛的過程同時也象徵了男主角從人生的困境中突圍,踏出步伐追尋夢想的決心…
225 2009-09-18
再看蓋瑞奇──《偷拐搶騙》和蓋氏的作品風格
繼上週DVD Focus介紹了蓋瑞奇(Guy Ritchie)的上一部作品《搖滾黑幫》(RocknRolla)之後,本周我們將回顧蓋瑞奇名聲最響亮的兩部片之一:《偷拐搶騙》(Snatch)。蓋瑞奇在1998年推出第一部劇情長片《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之後,馬上獲得影壇的注目,並且在兩年之後推出的這一部《偷拐搶騙》。要用簡單的三言兩語描述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實在不易,而關於蓋瑞其作品敘事架構已經有很多深入的討論,此處便不再贅述。我們倒是可以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影像風格使得蓋瑞奇的作品如此獨樹一格……
224 2009-09-11
蓋瑞奇的公式電影──《搖滾黑幫》
雖說大亂鬥的劇情加上一個眾人追尋的物件一直是蓋瑞奇作品故事必備的鍋底,但是蓋瑞奇的影像語言──快節奏的鏡頭切換與充滿驚奇創意的運鏡方式才是他的金字招牌。但是,說實話,如果你懷著在《兩根槍管》與《偷拐搶騙》得到的美好回憶來看《搖滾黑幫》的話,您可能要失望了。這部影片像是一部換湯不換藥的作品,而蓋瑞奇在本片中使用的影像相較於《兩》、《偷》兩片則顯得力道不足,其節奏不像前兩部作品明快,而且影像構圖也趨於保守,但不可忽略的,這大概是蓋瑞奇首次在作品中認真地呈現某個社會現象。
223 2009-09-04
信心的疑慮、疑慮的信心──《誘‧惑》
《誘‧惑》(Doubt)是編導約翰派屈克辛力(John Patrick Shanley)改編自己同名的舞台劇而成的電影,這個劇本曾在2005年獲得普立茲獎,而電影版本在第六十六屆金球獎獲得六項提名的表現更是記憶猶新。欣賞《誘‧惑》最過癮的地方莫過於看梅莉史翠普飾演天主教中學修女校長槓上飛利浦西摩霍夫曼飾演的神父,因為她懷疑神父染指了學校裡的男童。關於劇情,我只能就此打住,留給沒有看過此片的人慢慢探索。這部電影更值得我們探討的是它對於「疑慮」(doubt)一詞意義在片中的運用和延伸。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15頁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