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2009-10-23 | DVD |
詼諧的「文化一夜情」──《樂隊來訪時》
導演  Eran Kolirin
演員  Saleh Bakri、Ronit Elkabetz 等
出品  以色列、法國 / 2007
發行  天馬行空
文 / 洪健倫
講到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的關係,永遠是個令人神經緊繃的話題,眾所皆知,在中東,以色列從來不是一個敦親睦鄰的好鄰居;所以,論到拍攝猶太人與穆斯林之間的故事,不免讓人以為他們將會看到一個嚴肅、沉重的作品。但是以色列籍的導演Eran Kolirin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樂隊來訪時》( Bikur Ha-Tizmoret,英文片名譯做 The Band’s Visit)卻是令人出乎意料地溫馨風趣,本片更在2007年以色列的奧菲爾獎(Ophir Prizes)中得到以色列影藝學會頒發的八項大獎。

在這故事中,來自埃及的警察樂隊受邀到以色列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出,但他們卻陰錯陽差地從機場搭著最後一班公車來到一個鳥不生蛋的郊區。哪裡都去不了的他們出於無奈,只好在當地餐館老闆娘和她的朋友家投宿一夜,改搭明早的公車趕去參加演出。這晚,猶太世界的人民與落魄他鄉的穆斯林意外地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共處了一夜。

《樂隊來訪時》的編導Eran Kolirin用非常幽默風趣的態度笑看猶太與穆斯林世界之間緊張的關係。雖然埃及是中東回教國家之中唯一承認以色列政權的國家,並因此受到其他穆斯林國家的譴責,但是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是完全相安無事。處在兩國之間,屬於巴勒斯坦勢力之下的加薩走廊一直是一塊不斷威脅以色列國家安全的問題地帶,這個地方的資金與軍火一直都由埃及和其他回教國家的激進黨派分子負責提供,因而不難想像在這時空之下,埃及與以色列兩國居民難免也會對彼此處處提防。這樣的背景也為本片塑造出一種誤入敵營時的尷尬氛圍,每個團員在這個地方的一舉一動都顯得格外緩慢、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留意將招來殺身之禍。在一場樂團的團員與以色列家庭共進晚餐的戲裡,演員們的表現更是將這種侷促不安的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本片同時也稍稍間接地批判了以色列國內薄弱的文化內涵,以色列──聖經中上帝應許希伯來人的那塊「流著奶與蜜」之地──在導演的鏡頭之下呈現出的竟是一片荒漠,在這兒看不到沒有到處流溢的奶與蜜,在郊區的生活中見不到以色列文化,更遑論非我族類的阿拉伯文化,放眼可及的只有一片死寂。影片灰白中帶點慘綠的色調也與片中荒涼的景象相互呼應,而樂團團員們天藍色的制服則在這一片蒼白之下顯得格外鮮豔,他們的背影反而成為這塊沙漠上最有生氣的景色。在這樣的情形下,導演只能透過來自「敵方」的樂隊,和餐館女主人童年的阿拉伯電影記憶來探討藝術文化與生活間的關係。

本片充滿詼諧的影像語言,演員的表現和攝影與剪輯也都不斷地逗人發笑,但以喜劇來說,本片的鏡頭運動不太「活潑」──它並沒有透過快節奏的剪接,或是演員誇張的動作與繁複的走位使電影充滿熱鬧的氣氛;反之,《樂隊來訪時》像一位冷面笑匠,本片的鏡頭與演員的運動,甚至連語言都極為收斂(一半可能是出於他們對彼此下意識的防備,一半則因兩國語言不通,因而角色們只好以不甚流利的英文溝通)。因而,這樣的手法不但營造出尷尬侷促的氣氛,在這樣的情形下,銀幕上演員任何的動作都更會成為觀眾的焦點,矛盾或是詼諧的效果也因而顯得格外明顯,角色的心境在電影這樣的呈現方式之下也會顯得特別突出。

在本片中,導演Kolirin除了詼諧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之外,他透過平凡小事來刻畫角色個性的敘事方式,和捕捉角色心境時鏡頭細膩的拍攝手法,加上演員們成功的詮釋劇中角色,也是觀眾愛上這部電影的原因。飾演樂隊指揮塔非的男演員Sasson Gabai將這個木訥寡言又細心有禮,但卻一直深鎖著心房的領導者角色演得十分可愛;女演員Ronit Elkabetz則飾演風情萬種、思想開明的餐廳老闆娘蒂娜,她的目光似乎會說話,Elkabetz的眼神將蒂娜和塔非之間曖昧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透過片中的兩場戲,導演也透過一些看似平凡無奇的事件讓觀眾看到藝術與生活間的相互影響,在蒂娜和托非坐在長椅上閒話家常的這場戲中,我們從托非的話裡可以看到音樂和生活交互作用下產生的美學;而在另一場戲裡,投宿另一家人的樂團副手則是在這個失和家庭的嬰兒床邊找到了他曲子結尾的靈感。同時,因為不同國人民在用英語溝同時的障礙,造成他們用字的精簡和修辭上的單純,因而,導演對於生活、生命的見解也透過這些基本英文字彙堆疊而成的零碎字句,以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

而就整體來看,我們在影片裡更看到Kolirin對於猶太、穆斯林對立所表達出的豁達胸襟,他不吝惜展現他對阿拉伯文化的喜好,他對阿拉伯傑出音樂家與導演的如數家珍在影片中可見一斑;而在片中,藉由音樂搭起了橋梁,因而兩方人民開始交談,甚至交心,更是導演對於以色列與穆斯林之間能夠消除敵意的期望。在影片接近結尾,樂團要離開這個地方時,我們可以發現揮手道別對這兩方而言竟然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原來這一抬手的意義竟然可以這麼重要,朝對方揮動地掌心代表了他們卸下的心防,也代表他們之間建立起的友誼。而在這部電影裡同時可以聽到阿拉伯文與希伯來文,又可以看到它們一同出現在演職員名單上,或許就是導演希望這敵對的兩方人民,可以藉由這一部電影一笑抿恩仇,向對方伸出友善的手吧。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