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2009-10-01 | DVD |
《海盜電台》──大呼過癮的搖滾喜劇
導演  李察克蒂斯
演員  菲利浦西蒙霍夫曼、比爾奈伊等
出品  美國 / 2009
發行  環球
文 / 洪健倫
說到六零年代,你腦中可能出現許多關鍵字:越戰、種族平等與性解放運動、迷幻藥物、甘迺迪暗殺事件、嬉皮……等等。但論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精神與氛圍的元素,搖滾樂當然是不二人選,搖滾歌手與民謠詩人音樂之中反骨、烏托邦的精神凸顯了當時的年輕勢力衝撞傳統體制與價值觀的熱情與理想,音樂風格也反映當下青年崇尚靈性與感官自由奔放的生活哲學。因此,以搖滾樂為題材創作一部以六0年代為背景的電影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十月裡,李安的最新電影《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即將在台灣上映,在這之前,有一些DVD已經在九月上世,為十月將捲起的六0年代風潮暖場,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其中一部新片──由《愛是你,愛是我》( Love Actually)的導演理查寇蒂斯所拍攝的《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海盜電台》是一部娛樂性非常高的電影,但可惜生不逢時,在台灣排定的檔期正好接近暑假,面臨許多好萊塢大片的夾擊;因此,儘管本片有包括菲利浦西蒙霍夫曼等眾多演技派明星加持,它還是沒辦法成功登上院線,只好直接發行DVD。

在1966年的英國,BBC一天只會撥放四十五分鐘的流行音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名叫「搖滾電台」的地下電台以大膽的言論與全天後的新潮音樂跟英國政府隔空展開了一場攻防戰。同時,年輕的主角卡爾(Tom Sturridge飾)被母親送到他們的基地── 一艘藏身英國北海的漁船上,與這群搖滾樂的忠實信徒展開他的新生活。透過卡爾這個角色,觀眾們見識到了電台DJ們對於音樂的熱誠與他們的個人魅力,也看到他們瘋狂又多采多姿的生活。

關於這部電影的故事大概就是如此,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因為本片旨在向搖滾樂與六0年代致敬,因此,復古的氛圍與(非常異性戀男性觀點的)爽度──或是大家所說的「搖滾精神」──才是全劇的重心,而故事的任務只是推動情節前進,與製造時機讓下一個屬於六0年的生活剪影登台亮相而已。但要營造影片的真實性(authenticity)──那種六0年代的人們為搖滾樂痴狂的氣氛與態度──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導演理查寇蒂斯做得非常成功。在時代氛圍的營造上,人物的服飾和道具的設計很清楚地向觀眾表明了時代背景;此外,寇蒂斯也利用拍攝政府和電台的場景時,兩陣營在畫面上色調的對比襯托出這些搖滾信徒生活的狂熱:在拍攝與政府官員相關的場景時,導演使用了偏藍與偏白的色調與一些暗調(low-key)燈光營造冷冽無情的氣氛,反觀船上的場景大多使用溫暖且飽和的色調呈現電台內的歡樂,加上角色們三不五時的插科打諢,更凸顯了這個世界洋溢的熱情,而因為昏黃燈光而在畫面上產生的顆粒更為影像多增了幾分復古的質感。

在影片呈現出的搖滾精神上,除了有菲利浦西蒙霍夫曼、比爾奈依等一線演員加持展現精湛的演技之外,導演與攝影在影像上下的功夫更是讓電影錦上添花,例如本片的開場鏡頭在他們的合作下便力道十足,令人大呼過癮:前一分鐘,鏡頭還照著小男孩在寂靜的臥室裡躡手躡腳地拿出收音機塞到枕頭下,輕輕旋開收音機的旋鈕,帶著期待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聽著喇叭傳出來的聲音;下一秒,場景轉到錄音室裡,特寫鏡頭照著DJ「伯爵」(菲利浦西蒙霍夫曼飾)絡腮鬍下雙唇的剪影;鏡頭前,他左手緊握麥克風,側頭迎上,用狂野的聲音陶醉且流利的說著開場白,背景傳來陣陣瀟灑的吉他刷弦聲,而錄音室昏黃的燈光也蠢蠢欲動地從「伯爵」的背後竄向攝影機;聽到他的聲音,守在收音機前的人們都不禁露出滿足的笑容。在這短短二十秒之內,「伯爵」不只挑逗收音機前的聽眾,也喚起了銀幕前觀眾的熱情,準備進入這個黃金歲月。

此外,身為編劇兼導演,柯蒂斯的風趣在本片也表露無遺,成功的場面調度與鏡頭剪輯展現了導演的幽默,其中有一場精彩的戲發生在昆汀走到船艙裡宣部他們的王牌DJ蓋文卡瓦納將要回鍋時,這場戲裡鏡頭不停在政府辦公室與船艙間切換,讓兩個對立的陣營同時宣布這一件事情,不僅讓觀眾認識卡瓦納的份量,在這場戲中兩個陣營也透過前段所述影像色調上的對比而展現出張力;接下來部長緊張地和下屬討論對策時畫面的構圖和打光也讓政府這方認真密謀的行動看起來格外滑稽。本片配樂的選曲也不失幽默,除了在劇中放入大量的經典六0年代流行樂之外,其中有兩首曲子還刻意選了歌詞中出現劇中角色名字,而且和劇情相襯的歌曲,一首用在卡爾失戀的時候,另一首則用在DJ賽門結婚的那一場戲中,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仔細聽聽看,相信你也會露出莞爾一笑;「伯爵」和卡瓦納在甲板上對決時的配樂也算是本片一絕。演員的本身幽默風趣的個性也為本片貢獻良多笑點,導演在隨片講評中也有提到,在許多的場景中,他都讓演員即興發揮,為這部電影擦出更多火花。

但這齣戲也不是零缺點,就如之前所說,雖然這是一部向搖滾樂致敬的喜劇片,因而故事在本片之中就不那麼關鍵,但這也使的劇中角色的深度顯得不足。即使卡爾是故事的主角,但他從頭到尾都是個真摯純情、又帶點傻氣的男孩子,即便他在影片的後半段展開尋父之旅,但這對他的角色個性深度的貢獻也不大。而影片後段還有一段誓師大會的戲碼,和一場主要角色落海獲救後放聲呼喊「搖滾萬歲」的戲,在我眼裡也有點過於矯情、耍帥過了頭。除此之外,一如其他關於這個年代的電影中偶而可以看到的,《海盜電台》似乎也有將這個年代的文化與記憶神話化的傾向,搖滾樂台和其用來躲避政府追緝的船似乎對應著當時搖滾歌手反社會、邊緣化的角色,但也正因如此,她便成這一部影片的聖殿,人人都想來朝拜。而影片在呈現搖滾生活的璀璨時,也缺少一些額外的元素讓觀眾沉浸在歡樂氣氛之後,能夠對於那個年代的文化現像有一些反思。而性行為和感官的享樂主義也有一些被戀物化的傾向,女孩們見到這些傳奇的電台DJ便紛紛獻身,卡爾和昆汀的姪女瑪莉安(Talulah Riley飾)在戲裡只見了兩次面,相處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就讓卡爾脫離處男之身,感情或是道德束縛在本片的影響力顯得非常微不足道,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只是希望卡爾與瑪莉安之間能夠有更充足的感情基礎和動機;但,或許正因為感情基礎一旦太充足,那就不是六0年代的作風了。

《海盜電台》DVD提供了隨片講評以及內容非常豐富的遺珠片段,由於導演柯蒂斯想放進影片中的元素實在太多,因此到後製的階段時,有許多片段不得不從影片中刪去,好維持電影的長度,柯蒂斯對此感到非常地──讓我引用他的話──「痛心」,因此,導演在《海盜電台》的中,便放了足足四十五分鐘的遺珠鏡頭,並為每一段鏡頭錄製一段簡介。正如他所說,其中〈Radio Sunshine〉、〈Guess Who’s Coming for Dinner〉、〈Spike Seattle and Abbey Road〉、〈Stay With Me〉這幾段都非常精彩,所以有興趣的觀眾千萬不能錯過。除此之外,本片的隨片講評也是佳作,由導演理查柯蒂斯、演員尼克福斯特、克里斯歐德、與製作人希拉蕊貝塔瓊斯四人擔綱講評,因此他們的講評非常熱絡,毫無冷場,他們對於本片的拍攝過程和演員的演出也提供了很多講解和評論,值得一看。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