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2009-08-07 | DVD |
現實的再現與敘事拼貼──《德慾志之窗》
導演  克里斯.莫里.穆勒
演員  Margarita Broich等
出品  2006 / 德國
發行  飛行國際
文 / Moby
觀看德國電影《德慾志之窗》(Four Windows)會令人聯想到台灣作家舞鶴和他的文學作品,在舞鶴筆下,我們熟悉的話語被支解、倒置、重組,而絲毫不經修飾包裝的性器與慾望辭彙在他一句句看似混亂無序的文字之中反而衝撞出其最原始而狂暴的意象。德國導演克里斯.莫里.穆勒(Christian Moris Müller)2006年自編自導的作品《德慾志之窗》所想表達的訊息雖不如舞鶴的文字那般極端,但於形式上也有著相似之處。

《德慾志之窗》是穆勒所導演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他的手中,這部片名原文意為「四扇窗」(Vier Fenster)的電影將四口之家的一日生活拆成數段重新排列組合,在這樣「敘事蒙太奇」、「一日四吃」的手法之下,同一場景被切割後在不同的故事中與其他的橋段並置,並以不同的敘事順序出現,因而為每一個故事帶出截然不同的焦點,四段「短片」於焉而生——我們將看到同性戀弟弟的感情生活、中年父親內心的壓抑、姊姊對將到來的人生改變感到手足無措時的憤怒、還有擔心自己人老珠黃的母親的內心情慾。而妙的是這四段故事的結尾皆以主角從門縫往鏡頭前方凝視做結,但那四張凝視鏡頭的臉卻因不同的心境,帶出不同的神情,並為自己的故事下了最深刻而扼要的句點。

除了敘事方式上的創新,在電影的呈現方式,在影像語言與音效方面,導演也有許多實驗性的設計,並且我們可以從此處一窺導演對於電影做為一種「寫實」藝術媒介的想法。首先,穆勒在《德慾志之窗》之中,從頭到尾都沒有使用任何的非同步音效(Nonsynchronous Sound),意即穆勒並不希望仰賴任何的配樂為他的故事堆疊情緒氛圍,而是靠故事的內容與角色之間的互動累積能量。此外,鏡頭的運動也被約束到了極限,穆勒在許多段落中大量地使用長鏡頭(long take)與定鏡頭拍攝,角色自由進出畫框內外,畫面的構圖也沒有經過刻意推敲,正呼應了片名中「窗」的意涵,使銀幕和鏡頭變成一扇窗,而觀眾就如同從銀幕這扇「窗」一探這家人的生活。除此之外,這樣的取景方式,也使本片的影像和Laura Mulvey提出的「窺視」(scopophilia)概念對話,窗的意象看似由窺視的概念出發,但每段故事結尾時主角從門縫中和觀眾對望的那一幕中,主角的眼睛似乎穿透銀幕與觀眾間的隔閡,與觀眾的視線交會,使觀眾對於自身凝視的行為產生自覺,並透過眼神直接與觀眾內心對話。

而穆勒在音效與攝影上的安排,似乎也透露出導演想要透過聲音與影像在銀幕上再現(reproduce)真正的「現實」(reality),探索電影做為寫實主義(realism)的媒介的可能性;但這也使得《德慾志之窗》的觀影也十分地具有挑戰性,若是沒有養足精神,電影開演後難免就會在節奏緩慢的劇情與隆隆低鳴的背景音下逐漸眼神渙散、意識模糊;但若能打起精神從頭到尾看過,甚至多看一兩遍反覆咀嚼的話,相信則能夠發現在這看似複雜排列的敘事之下,每一個角色心中所蘊含的強烈能量。

本片在第五十六屆柏林影展中被選為非競賽項目「德國電影觀點」(Perspektive Deutsches Kino)單元的參展片,此一單元旨在激發德國電影對於新的戲劇與風格潮流的興趣,帶領觀眾探索當代德語電影世界中意想不到的領域,並且預見德國電影的未來走向。而《德慾志之窗》的參展意義似乎就像前文所述,希望刺激觀眾思考關於電影做為寫實主義藝術創作媒介的角色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寫實主義電影呈現的「現實」世界的真實性;此外,透過本片的「敘事蒙太奇」更在電影與文本的敘事方式上提供觀眾一個全新的視野。
相關文章
即日起捐款贊助《放映週報》1500元以上,可獲《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作者親筆簽名書一本,或《梅丁衍─辛辣國族》導演親筆簽名版DVD一份。名額各30名,贈完為止。
6/8 紀工聚會台南場【寫實轉化:紀錄片的可能性】
第五屆兩岸電影展6/7-6/12
6/1-7/4 高雄電影館「永恆的幻城—電影x文學」影展
2014 歐洲獨立電影節開放報名
遠大前程5/17~5/30
聖誕玫瑰banner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紀錄片工會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國立中央大學 電影文化研究室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Film Studies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