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23 2018-05-12 | 影展 |
【坎城】《Donbass》:不受承認的國度,如此成魔
導演  Sergei Loznitsa
演員  
出品  德國、烏克蘭、法國、荷蘭、羅馬尼亞 / 2018
發行  
文 / 翁煌德

劇初,眾演員正在化妝車上梳妝,談笑風生,忽然,一名女兵喊大家出外集結,眾人小跑步至安全處,轟一聲,原本所在之地滿目瘡痍,卻無人面有懼色。下一刻,演員們各就其位,準備接受訪問,煞有其事地大談驚險過程,指控烏克蘭是這起「爆炸案」的幕後黑手。

顯然,一切都是套招,爆炸是假,警察、目擊者與採訪媒體亦由有心人士一手安排。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開宗明義地試圖說服觀眾──頓內次克就是一個大型片場。拍攝紀錄片出身的洛茲尼察,別有用心地以手持鏡頭,機動性地帶觀者穿梭在他所建構的頓內次克,不僅深入政府、軍營,更深探市民住所。本片沒有單一主角,主角就是頓內次克本身。

2014年初,隨著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F. Yanukovych)下台、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烏克蘭東部與南部的親俄勢力也蠢蠢欲動。隨後,原隸屬於烏克蘭的頓內次克州與盧甘斯克州的頓巴克地區兩州分別宣告獨立,並與西部的烏克蘭政府軍激烈交鋒,是為「頓巴斯戰爭(War in Donbass)」。

《頓巴斯(暫譯)》(Donbass ,2018)無意探討歷史脈絡與戰爭始末,究竟頓內次克人親俄認同從何而來,在片中亦無從知曉。甚至,洛茲尼察選擇刻意模糊了烏克蘭的存在,觀者只聞爆炸聲,卻不見任何證據顯示襲擊是烏克蘭人所為。回頭檢視巧妙的開場戲,可知導演早在觀眾腦中種下「或許一切都是自導自演」的印象,使得觀者從來無法對頓內次克的禍亂感同身受。

然而,電影的基調卻不全然放滿危機四伏的感官刺激,反而不時插入了東歐人的冷調幽默,只是一切笑點盡是對頓內次克人的嘲諷。在頓巴斯戰爭之時,親俄的頓內次克人霸佔政府建築物的畫面透過媒體播送全球。在俄羅斯人眼中,這是同胞回歸自由的激情時刻,但在烏克蘭與親歐美派人士眼中,這就是暴民篡奪權位的一場鬧劇。而本片顯然就是基於後者作為基礎觀點而延伸。

光怪陸離的情節,諸如報社開會時任人闖入潑糞、肅殺的軍營像是青少年的狂歡派對、好端端的結婚典禮被刻畫成群魔亂舞。上次見到一部電影如此針對性地醜化一個國家,大概是《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2006)對哈薩克人的戲謔描述。只是,據說該片的喜劇呈現,意外促進了哈薩克的遊客成長,但肯定沒有人看完《頓巴斯》會願意前往頓內次克一遊。

在洛茲尼察眼中,頓內次克就是一幫烏合之眾所組成的泛泛之國,人民盡是高舉親俄大纛的法西斯鼠輩(但他卻藉頓人之口攻擊德國人是法西斯),成日靠作戲鞏固國人認同,博取國際同情。

無標題

若跳脫導演激進的政治意見,本片幾顆長鏡頭的運用確實堪稱大師手筆,尤其片末的類監視器長鏡頭,直指一切都是一場秀,堪稱力透紙背的呈現。且至少,整部片乍看混亂不堪的敘事結構仍緊抓著「抹黑頓內次克」為故事準則,一以貫之。但洛茲尼察無視事情演變至此的歷史脈絡,強硬地灌輸世人他所理解的「頓內次克亂象」,並以紀實性的拍攝手法混淆觀眾,著實令人感到不適。

劇終,坎城的德布西廳內響起如雷掌聲,掌聲是給導演的劇本、場面調度?抑或稱許他明確的親歐立場?應該兩者皆有,但或許後者反而讓鼓掌的觀眾們更覺得心安理得。

相關文章
Fa180上市
己亥年《國影本事》第十四期冬季號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至2020/3/15止)
【桃園光影文化館】2020年1-2月「音像搖擺」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20年2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20年2月主題「雞蛋與高牆」節目資訊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阿尼瑪 國際徵件開跑!(2020/4/30止)
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至3/16止)
2020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開跑
 
第九屆「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
府中15二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