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554 2016-04-26 | 院線 |
夢境、幻境與真實並存的雨林史詩——《夢遊亞馬遜》裡的魑魅與靈魂
導演  希羅蓋拉
演員  Nilbio Torres、Jan Bijvoet、Antonio Bolivar、Brionne Davis
出品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阿根廷
發行  絕色國際
文 / 陳韋臻

「石頭已經不會對我說話了。」年老的巫醫Karamakate駐足徘徊在亞馬遜河水中,撫摸著石壁上的圖騰,如此說道。圖騰是年輕的他一畫一畫敷塗上的。現在他只是一縷飄蕩在雨林中的靈魂……

**

「直到這一刻,到我拍下這些照片之前,我一直確認演化是正向的。但在這之後,我問我自己:什麼叫演化?演化可以朝向任何事物,任何方向,我們也可以反向演化,朝死亡演化,朝終點演化,朝最殘忍的結局演化,而且我們也都能夠適應。」

2001年,攝影師薩爾加多經歷了六年的旅行後,在約翰‧伯格家的廚房裡,兩人談起全球化跨國資本下的難民,薩爾加多說了這段話。

**

在殖民/跨國資本戰爭的光譜下,「演化」通常揭示了一種在時間軸上權力關係迫施的作用與後果,強對弱、上對下、統治與被統治、進步與落後,以及更重要的:外來者與在地。即便在薩爾加多帶著強烈人道主義的、自省的「反向演化」中,二元的、兩個端點的價值與時間觀依舊難以撼動。

 

然而,對生長在雨林部落深處的一株神祕植物,或對一個滅絕部落的倖存巫醫而言,「演化」意味著什麼?在《夢遊亞馬遜》的投影幕前,每一連續或跳剪的影格縫隙間與光束倏忽的閃動裡,潮濕與絕望籠罩不去,可能都讓觀眾覺得,薩爾加多所謂對演化的「適應」,更多是終將對血淚感覺木然與無力回天的那一刻。

 

來自哥倫比亞的年輕導演希羅‧蓋拉(Ciro Guerra),以《夢遊亞馬遜》(Embrace of the Serpent)奪下坎城影展平行單元「導演雙週」的電影藝術獎。電影透過一條河,一位倖存巫醫,來自西方的兩個研究者,一株名為亞克魯納(yakruna)的神祕植物,以及兩條平行又彼此交錯的時間線上,講述同一場夢境。導演將部落族人、大自然與外來者的互動關係細細纏繞,隨著蜿蜒的亞馬遜河道被扭轉、翻覆或順雨而下,觀眾心中教條式的主體/他者二元關係被輕輕擱置一旁。

 

無標題

《夢遊亞馬遜》以德國民族學家西奧多‧科赫-戈伯格(Theodor Koch-Grunberg, 1872-1924;片中名為Theo,由比利時演員Jan Bijvoet飾演)和美國民族植物學家理查‧舒爾茲(Richard Evans Schultes, 1915-2001;片中名為Evan,由Brionne Davis飾演)的田野日誌為靈感,與曾和導演合作過《魔咒手風琴》(The Wind Journeys,2009)的編劇Jacques Toulemonde Vidal 再度合作,讓兩位西方的學者在二十世紀初相隔三十年的時間點上,訪臨南美亞馬遜河,藉由一位在橡膠戰爭下倖存的巫醫Karamakate,共同尋覓一則宛如神話存在的植物──亞克魯納之花。

 

導演找來哥倫比亞的素人演員出演巫醫,在片中是一位遭受外來入侵滅族的「科諾瓦人」(cohiuano)倖存者,隔絕外在的現代化影響,獨自在叢林中過活。來自哥倫比亞亞馬遜河流域Cubeo族的Nilbio Torres,演出年輕的Karamakate;而年老的Karamakate,則由Uitoto族的倖存者之一Antonio Bolivar出飾。

 

全片在亞馬遜河實境拍攝,無論是實務操作或畫面效果皆相當驚人的35mm黑白攝影,不僅完整地捕捉雨林中的光影反射──如導演在美國電影期刊《CINEASTE》訪談中所提,以「有機」的攝影器材捕捉有機的畫面──,更將觀看者的視線與19、20世紀初人類學式的民族攝影效果交疊,從而再現民族學家西奧多‧科赫-戈伯格在上個世紀初呈現在西方讀者眼中慣見的他者 。一種觀看的政治性,已經先被藏匿在形式之中,加以劇情裡西方學者從行李掏出的部落族人肖像或群像攝影,形式與內容的呼應被巧妙地疊加在後設的陷阱裡,不著痕跡地批判與重省那些外來文化經濟霸權強加在地方的「現代性」。

 

無標題

如果說,公路電影是一種現代性的產物,《夢遊亞馬遜》則反向的創造了一種「流域電影」的形式。流域是空間,也是時間。三十年前後造林亞馬遜河的Theo與Evan,在Karamakate的引領之下,槳划木舟探入深林,每處場景的交錯呈現,如殉難者身形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骷髏、被劃下一刀一刀引流的橡膠木、欲斷絕部落價值體系與人際生態的西方傳教士,每一處河域的轉彎陰暗處,都是帝國殖民的虐殺與世界大戰引發的橡膠戰爭。如此闇長不見光的歷史,年老的巫醫Karamakate丟開美國植物學家手上緊握的地圖:每一個河道,都不只兩個河岸的河流,無數的河岸構成非線性的河流,也牽起非單向的時間感。《夢遊亞馬遜》裡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在不同的維度間,四散而又聚合。

如風將氣味帶走,又如星象指引,在片中,權力關係有時奧妙又細緻地被導演提點而出:德國民族學家Theo與Karamakate途經一處部落,把酒言歡舞蹈的夜晚過後,部落首領藏起Theo的指南針,Theo因此情緒失控地說:「如果擁有了指南針,他們將會忘記如何倚靠星星與風來辨別方向。」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來自部落的回應:你無法決定知識該由誰掌握、如何掌握。或者在片中,曾為橡膠工廠奴隸,而後成為Theo忠實僕人的Manduca說:Theo是好人,他教很多西方人;西方人需要被教導,否則我們將被毀滅。

無標題

種種人物關係的視角切面,時而被翻轉,時而被把玩,直到最終,Karamakate親手燒毀被人工培植的亞克魯納之花,卻將世間唯一僅存的亞克魯納之花賜予Evan,像是對Theo的贖罪,也像對自身靈魂的交代。而銀幕中的亞克魯納之花引出的幻象,卻完全跳脫對所謂遠古質樸部落的異國想像,亦無慣見對生命最原初懷抱的鄉愁,反而是鮮麗的色彩與幾何線條幻境(有如《2001太空漫遊》),讓《夢遊亞馬遜》的觀眾不只停留在一個觀看的他者位置。

在絕美的黑白雨林場景中,希羅‧蓋拉織出一則夢境、幻境與真實並存的雨林史詩。全球巨大的殖民演化框架,在片中被轉化為蓊鬱叢林和粼粼波光裡暗藏的魑魅,殘酷與瘋狂與其言指向控訴,毋寧是剝除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後,對人類與環境共感、共振的召喚。

相關文章
Fa184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23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徵件報名開始(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與紀錄片4/1止、短片與動畫片3/15止;國際新導演競賽4/1止)
2021台北電影節實習生招募(3/26止)
府中15電影講堂–紀錄片敘事工作坊(3/21報名截止)
「重組另世界」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3/12-28)
2020台北雙年展「濱線運動」放映計畫
【府中15】3月主題「共築心家園」節目資訊
【光點台北】3月上映電影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第11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徵件中(至3/20止)
 
府中15三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