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影人    影展    專題   
662 2020-02-15
我們比較想當專家,不是藝術家
專訪《編劇與剪輯》作者張英珉、高鳴晟
沒有人會說我用我的靈感做出iPhone,沒有人會說我用我的靈感蓋出帝寶。電影是幾千萬幾億的成本,不能用靈感來做,而且電影是一個產業,要有穩定高品質的產品產量來放入電影院販售,不然電影院會倒,電影院倒了,電影專業人士也沒飯吃了。所以電影產業早就超過藝術家跟作品之間的關係了。
660 2019-12-30
提煉初始的情感
專訪《留給未來的殘影》導演陳芯宜
2018年,陳芯宜接受「高雄電影節」邀請,為電影節的「VR FILM LAB」單元創作VR短片《留給未來的殘影》。2019年,此作於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AC)重製部分影片場景,以音像展覽形式重新映演。《放映週報》專訪陳芯宜導演,和她一同回看影像技術、身體感知、經驗捕捉種種,與VR創作密切關聯的實踐和思考。
659 2019-12-15
自我為景,再歷家屋的重返
專訪「狂中之靜」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狂中之靜》是一本攤開了的日記,他說,若觀眾願意走近這個展覽,會看見的是一個人。這樣的一個「人」,他所珍視的親密愛人、摯友、同事與家,另一部分則是那些創作的積累供給他的思考,在歷史慢織的線性時間裡,那些創作脫離了創作者,以自身符號反饋看展的觀眾,符號釋義的是創作者對泰國當代社會的思索,無意的輕探,對政治歷史的問詢。
658 2019-11-16
有如「八國聯軍」的幕後團隊
林書宇談《夕霧花園》跨國合製經驗
前三部長片作品自己也同時擔任編劇的林書宇,在甚麼情境下接了《夕霧花園》的導演工作?與不同國家的電影工作者合作與溝通又是甚麼情形?當兩岸合拍趨勢逐年式微,本片的拍攝成果是否可能成為未來台灣與其他國家跨國合製的參照?本期《放映周報》特別專訪到林書宇導演,談談他從接到合作邀約,到確定接拍,與各路人馬合作的心路歷程。
657 2019-11-15
當你失去了記憶,你就自由了
訪問《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導演張作驥
從非常態的監禁時空,重回俗世人間,反而讓張作驥暫時擺脫一貫的魔幻寫實手法,徹底專注於寫實,描摹俗世日常,《陌生人》是他所有電影中最直白不曲折之作。許多淡入淡出的影像,彷彿是一幕幕浮現的記憶斷面(開場不久的阿全旁白說,爺爺說……生命就像幾張照片),也符合失智症的記憶狀態。疾病是寓言,是預言,而遺忘可能是你我未來的命運,如散落了許多篇章的書頁,失去完整的故事,永遠是斷簡殘篇。
656 2019-10-17
哀而不傷,捕捉生命最原真的美
專訪《菠蘿蜜》導演廖克發、陳雪甄
廖克發初執劇情長片導筒,巧妙並置了兩個時空,馬共母親(陳雪甄飾)與兒子小菠的森林游擊,馬來西亞大學生一凡(吳念軒飾)與菲律賓移工萊拉(Laila ULAO飾)的異地相依,在對身份的追尋與生活的困頓中,共譜生命的離散、堅毅與哀傷。從電影哲學到表演理念,從國族史觀到生命態度,導演廖克發、陳雪甄與我們慨然分享了他們的種種所思與體悟,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655 2019-10-15
從泥巴裡長出的臺灣味
專訪《江湖無難事》導演高炳權
這是高炳權導演第二部針對大銀幕的電影作品。在2012年與林君陽導演一起執導《愛的麵包魂》(改編自高炳權執導的2007年同名人生劇展)後,他曾受邀擔任中國賣座電影《小時代》(2013)的執行導演,期間也參與多部電視劇、電視電影,近期也推出頗受歡迎的三立電視劇《用九柑仔店》。本期放映週報專訪高炳權導演,在不爆雷下,請他聊聊這部充滿臺灣味的最新作品,以及從他成長與職涯一路累積出的臺灣味,還有他對三幕劇與在地化的看法。
654 2019-09-30
從前有個⋯⋯貝魯特
女性影展焦點影人喬瑟琳‧薩博
或許以Chris Marker和Jonas Mekas來描述她是一場美麗的誤解,我反而想到智利的Patricio Guzmán《智利之戰》,如果前兩者是知識份子和過來人的代表,以影像和自身影響力表達他們對第三世界的關懷,那薩博和Guzmán兩人要面臨的是活生生戰火衝擊,舉起攝影機是迫切地要世人看見國土破滅,在戰爭激烈的狀態,薩博不甘止於表達政治分析,既記錄戰鬥狀態和對局勢的反思,更重要是記錄了戰爭如何影響黎巴嫩人的心靈,要影像回到了電影最原始的本質,對現實直接的描述。
653 2019-09-15
放逐者的凝視
聞海談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與其自身創作
今年(2019)八月底、九月初,「在流放地的影像——聞海紀錄片展」於台北光點舉辦,放映聞海的7部作品,並有一場專題講座,題目是「作為見證與抗爭的中國獨立紀錄片——我在中國拍獨立紀錄片」。本期《放映週報》除了報導講座內容,也進行了採訪,與聞海聊到三部移居香港後的新近作品、與王兵合作《三姊妹》(2012),以及對於香港的想法。
652 2019-08-22
如果在台灣,拍一部「真實的」籃球電影
專訪《下半場》張榮吉導演
如果在台灣,拍一部「一切都要來真的」籃球電影,會是什麼樣子?當然,《下半場》並沒有「真實」到像紀錄片,而是盡可能讓演員真的擁有球員體格甚至能力,要他們照著球員的方式打球、跑戰術來做成一部電影,或者就是找球員來演出,在籃球專業上有說服力,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又試著如何解決?本期放映週報採訪了張榮吉導演,請他分享《下半場》的創作想法。
第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十頁 最末頁   共44頁
Fa180上市
己亥年《國影本事》第十四期冬季號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至2020/3/15止)
【桃園光影文化館】2020年1-2月「音像搖擺」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20年2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20年2月主題「雞蛋與高牆」節目資訊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阿尼瑪 國際徵件開跑!(2020/4/30止)
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至3/16止)
2020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開跑
 
第九屆「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
府中15二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