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559 2016-06-03 | 影展 |
2016 坎城影展觀察
讓影評人意外又失望的坎城得獎名單
文 / 黃晧傑
今年的坎城影展爭議聲及噓聲連連,影片放映期間名導作品大部份皆不如預期精彩,迷信名牌名導的坎城影展跌了一大跤,最後的得獎名單更是引起諸多爭議,由《瘋狂麥斯》(Mad Max: Fury)導演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帶領的九位評審團(其中五位為演員)選擇了一條跟影評背道而馳的方向,一些得獎呼聲很高的影片紛紛落馬,今年是坎城影展讓人失望的一年。

永遠的憤青肯洛區:金棕櫚的光芒,照亮歐盟社福制度爭議

連續兩年,坎城影展將金棕櫚大獎頒給影評界意料之外的電影,兩屆評審團都選擇了社會議題取勝的影片,去年是法國名導賈克歐狄亞(Jacques Audiard)關注難民議題的《流離者之歌》(Dheepan),今年則是高齡79歲的英國名導肯洛區(Ken Loach)控訴英國僵化社會福利制度的《我是丹尼爾布雷克》(暫譯,I, Daniel Blake),這也是肯洛區繼十年前《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後的第二座金棕櫚,雖然在《銀幕》雜誌(Screen)只獲得2.4顆星的低分(編按:滿分4顆星,成果平庸的作品一般皆只能獲得2到2.5顆星),卻也因為獲獎,讓媒體討論起歐盟各國的社會制度問題。

過往一直用影像搞革命的肯洛區,這次將控訴焦點放在英國逐漸僵化失靈的社會福利制度,靈感源自歐洲近年經濟惡化多國採取的樽節政策,為了增加稅收減少社會福利支出,但近年失業人口激增,面對繁瑣僵化的社會褔利程序,人們越來越失去保障。

影片原型即來自導演自英國北部紐卡索(Newcastle)地區訪查後的案例,英國老牌喜劇演員戴夫瓊斯(Dave Johns)飾演的59歲木工鰥夫布雷克,因為心臟病被醫生判定無法工作,但社福單位卻要他逐步證明自己失去工作能力,才能領取社會救助金,這是他多年來第一次申請補助,然而繁瑣的公文導致他失去了救助資格。影片打破了觀眾對救濟金補助對象的刻板印象,主角布雷克還是個開朗勤奮且具有巧手的工匠,非大眾對一般失業人口的想像:個性懶惰且自我封閉。

另一位女主角海莉史奎爾斯(Hayley Squires)所飾演的失業單親媽媽則為了撫養一對子女,必須跑到離家450公里遠的「住處」,才能獲得社會救助,工人階級出身的海莉,平實地演出在各種社福機構遭遇的非人性待遇,尤其片中她為了兒女在食物銀行領取糧食,被冷漠的社會人員對待,在哭泣中吞下久違的食物,讓人動容。當人們面對貧窮與飢餓,諸多的事務超乎了原本的預期,政府失去了保障人民的能力,甚至在打擊貧窮的大旗下,成為加劇弱勢族群貧困處境的禍首,這一切都正在歐盟的社會中發生。

肯洛區在得獎後的感言說:「電影能夠帶給我們對於這世界的諸多想像,但是他也能夠帶給我們認知這世界的真實生活樣貌……我們必須給予一些充滿希望的訊息,我們必須告訴人們另一個世界的可能,而且是必要的!」這部電影或許在藝術性上不是被諸多影評肯定,但在當前歐洲惡化的經濟下,卻讓媒體開始關注更切身的社福問題!電影在肯洛區手中真正成為了社會運動的武器。

意外的評審團大獎與最佳導演得主

在所有大獎得主之中,最讓人意外是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以他的惡評之作《不只是世界末日》(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獲得了「評審團大獎」。在這部影片裡,多藍以風格化的唯美特寫鏡頭不斷交疊到讓人厭煩,再加上同樣爭吵對話一再地重複,首映時全場噓聲連連,被影評認為是多藍近年來最差的作品,這是今年《銀幕》雜誌在所有競賽影片評分中,最差的三部之一,另外兩部則是尼可拉斯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諷刺時尚產業的驚悚作《霓虹惡魔》(The Neon Demon),徒具華麗的視覺風格,內容空洞泛泛;更別提西恩潘(Sean Pann)帶來的大災難作品《最後的臉孔》(暫譯,The Last Face),不但消費非洲難民還有種族歧視,本片首映時全場充滿噓爆的怒罵聲,影片還沒演完就走了一堆觀眾,最後獲得了《銀幕》雜誌史上最低分(編按:平均得分0.2顆星)。

回到多藍的電影,本片改編自英才早逝的法國舞台劇作家拉高斯(Jean-Luc Lagarce)名作,主題是多藍過往擅長的家庭劇,講述一位得了愛滋病的俊美男子,離家多年後回到家,重新面對親人,卻難以開口向家人告知自己的死訊。整部片不斷放送家人們歇斯底里的情緒,每個飯局都用咆哮式的交談串滿整場,大量的臉部特寫,呈現家人們高亢的情緒。從頭到尾,主角猶如這個家庭的旁觀者,冷靜地看著這個家庭裡的瘋狂,彷彿自己是不存在這家庭一般。或許這些觸怒觀眾的手法,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有些家庭是當你失意時依靠的港口,但卻也可能是你最想要逃避的地方。這樣大膽咆哮的多藍作品,或許不是觀眾們最愛的多藍,卻是導演自認從影至今最成熟的作品,頒獎典禮時帥哥多藍的眼淚,或許還是讓影評們忍住了噓聲,給了他響亮的掌聲,坎城真的是厚待他的福地!

另一個讓人訝異的獎項則是「最佳導演獎」,分別由《私人採購》(暫譯,Personal Shopper)的法國導演奧立佛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及《畢業風暴》(Graduation)羅馬尼亞導演克利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共同獲得,前者阿薩亞斯這次大膽挑戰驚悚鬼片,在首映時評價反應兩極,有人認為導演故弄玄虛,影片中讓女星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因為思念過世的弟弟,玩了20分鐘與鬼弟弟對話的簡訊,最後的原因竟然讓人氣結,首映後噓聲連連;後者穆基如同以往的寫實基調,描述女兒被強暴後父親自責追兇,挑戰椱仇者與被害者的內心黑暗面,雖然過程精彩,卻少了導演過往的對人性的深度探索。

演員女力崛起 多方對決

整份名單中競爭最激烈的,反而是女主角的獎項,今年在所有坎城競賽片中,就屬女演員的表現最讓人嘆為觀止,大部份影片的焦點都圍繞在女演員身上,最佳女主角獎五搶一,最後由菲律賓資深女星賈桂琳荷西(Jaclyn Jose)奪得,她在菲律賓名導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的《搶救蘿莎媽媽》(Ma’ Rosa)片中演出一位為了養家而涉險販毒的母親。她被惡警羈押恐嚇,必須在時限內繳交高額贖金才能放人,警察宛如黑道,在曼多薩的寫實鏡頭下,賈桂琳荷西有著接近普羅大眾的本色演出,如同素人般平實內斂,被惡警欺凌的過程讓人心痛,尤其全片最後一幕街頭籌錢吃起一口丸子的心痛一刻,堪稱經典。

大家對另外四位實力派演員的討論也很熱烈。暮光女克莉絲汀史都華自從與阿薩亞斯合作前一部《星光雲寂》(Clouds of Sils Maria,2015)獲得法國凱薩獎最佳配角後,她與導演再度合作《私人採購》,飾演一位來到法國時尚圈幫私人訂購華服的美國人。他在巴黎騎著一台速克達趴趴走,僅靠SKYPE及手機作為辦公工具,然而她來到巴黎的目的,卻是為了尋找已逝的雙胞胎弟弟的音訊,突然一通通神秘的簡訊,引發了她跟一個寂寞靈魂的對談。克莉絲汀投入的演出救了這部片,她脫離了過往撲克牌臉的演技,甚至在開幕片伍迪艾倫的《咖啡社夜店》(Café Society)中一展迷人的風采,讓觀眾忍不住想跟她談個戀愛,明年應該有機會藉此叩關奧斯卡女主角獎。

另一位美國黑人女星露絲奈加(Ruth Negga)也在導演傑夫尼克拉斯(Jeff Nichols)的《愛》(暫譯,Loving)中有著動人真摯的演出,這部電影講述1958年美國黑白種族禁止通婚的議題,片中露絲奈飾演的非裔女性Mildred加跟喬爾埃哲頓(Joel Edgerton)飾演的白人Richard是生活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對戀人,他們在施行種族隔離的家鄉裡依法不得通婚,但兩人仍然跑去可以合法結婚的華盛頓特區註冊結婚,但此舉違反了維吉尼亞州的法律,兩人被舉發後,被地方法院判驅逐出維吉尼亞州25年,還不得同時返鄉探親。在異鄉,Mildred看到甘迺迪競選總統時許下打破族群隔閡的承諾,鼓起勇氣寫信給甘迺迪爭取他們結婚的合法權,在過程中Mildred堅毅的女性魅力,不似傳統英雄般的黑人民權電影,反而以一種平淡中默默堅持的力量,獲得了觀眾們深層感動的淚,也是今年坎城最讓人哭泣的電影,即使未能奪得坎城獎項,也被認為是下一屆奧斯卡的女主角大熱門。

德國女星桑德拉胡勒(Sandra Hüller)在女導演瑪倫阿德(Maren Ade)的父女世代喜劇片《顛父人生》(Toni Erdmann)中也有著驚人的演出,她演出一位在男人世界裡忙著證明自己的女強人,全身中性裝扮,自認不需女權主義,為了工作失去了自己的生活還有家人,她的傻父親cosplay一個搞怪的角色東尼艾德曼介入了她的生活,透過瘋狂的作為與幽默告訴她,什麼才是自己,讓她重新跟自己妥協,接回了正常生活的軌道,片中父女交流的戲碼讓人感動,也讓人看到她體現出現代女性堅毅外表下脆落的另一面,結尾父女擁抱的讓人動容落淚。

競賽名單中最大的黑馬,則是巴西導演克雷伯曼東沙費侯(Kleber Mendonça Filho)的《水瓶大廈》(暫譯,Aquarius),片中由巴西資深女星索尼亞布拉加(Sonia Braga)獨撐全場,以《蜘蛛女之吻》聞名的她,飾演一位65歲的退休樂評人,孤身住在一棟被建設公司收購的大樓裡。念舊的她在建商各種恐嚇手段下仍然堅拒建商收購,片中呈現了她在家中與家人和樂聚餐的一幕,也諷刺了巴西政府大興土木,與建商合謀取財的社會現狀。首映時劇組高舉著「巴西不再是民主的巴西」,抗議巴西政府的貪婪與反民主。結尾索尼亞布拉加在建商公司裡的英勇抗議手段,讓全場觀眾都為她起立鼓掌,《水瓶大廈》也是今年坎城影展競賽單元裡讓人看得最血脈沸騰的一部,與台灣過去幾年都更相對照,有著共通的命運與啟發。

《分居風暴》導演新作 編劇、影帝兩大獎實至名歸

整份得獎名單中,最讓人驚喜的則是伊朗電影《分居風暴》導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新作,《新居風暴》(The Salesman)。本片在競賽中獲得「最佳編劇」及「最佳男主角」雙料大獎,法哈蒂身兼導演與編劇,在劇本結構上的編排讓人拍案叫絕,男主角薩哈比侯賽尼(Shahab Hosseini)為了找尋襲擊妻子的兇手,一心尋兇的他被復仇的強烈念頭蒙蔽,在過程中卻忽略了妻子身為受害者的感受。片中透過戲中戲《推銷員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名作)講述當今社會個人道德的淪喪,也將「罪惡」這件事做了深度的人性探討。尤其在最後一場戲裡,主角終於找到兇手後的雙方對質,這場戲赤裸地呈現了夫妻兩人內心的黑暗面,不斷撞擊著觀眾對於犯罪的認知與定義,對照近年來台灣社會面對重大社會案件時,鄉民瘋狂攻擊罪犯的做法,《分居風暴》更是最好的借鏡。

看完整個坎城得獎名單,可以看到評審團最後將多數獎項給了影評極差的作品。頒獎典禮前,原本在《銀幕》雜誌獲得史上最高分(平均3.8顆星,滿分4星)的德國新生代導演瑪德艾倫的《顛父人生》(Toni Erdmann)呼聲極高,其顛覆傳統父女情感交流的表演,在首映場即獲得全場歡呼,最後僅抱得一個會外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更不用說名導賈木許(Jim Jarmusch)頗受好評的《派特森的幸福詩篇》(Patterson),其細膩描繪日常生活中的詩意讓全場動容,賈木許過往名作的神采完全回歸,最後竟是一獎未得。一些原本呼聲極高的電影紛紛落馬,只交出了一份讓影評人意外又失望的得獎名單,喬治米勒在記者會上只給了三個字解釋這一切:「機智、激烈、美麗」。

只是對於熱愛電影的電影人來說,真正的好片只有在全場起立喝采一剎那,才是他們心中最棒的金棕櫚,不管噓聲或掌聲都是來自真誠對電影的愛,所有的批評,也是大家對熱愛名牌名導的坎城影展宣示:「我們愛的是電影,不是掛著虛名的影展。」

相關文章
從《無情》到《至情》:韓國電資館獲贈台灣珍藏拷貝 深化台韓電影文化遺產交流
【中影製片廠】2017影像製作實務營
【高雄市電影館】絕愛日本:篠田正浩的大和浮世繪
總獎金 70 萬!「綠色台灣紀錄片」高額獎金徵件開跑
第九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5月5日起徵件開跑!
影視夢想 隨心所映「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最高獨得300萬獎金
 
【到達蘭薩拉禮佛】6/16 醍醐灌頂
《祝你有個甜美的夢》6/23 甜美上映
墨利斯的情人 經典數位修復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